“三最”人生
李鸿章的一生和坚韧不倒的曾国藩与虎气雄风的左宗棠都不同,李鸿章是真正看到了清王朝日落的人,也是最屈辱、最曲折、最挨骂的一位,李鸿章这一辈子与其说是权臣,不如说是个管家,一辈子都在伺候这个王朝最后的时光。
李鸿章的高光时刻不多,不过是平定太平天国,还是收复新疆,李鸿章都没有什么存在感,所有他自己主导的大战又都失败了,所有李鸿章总给人留下一种悲剧和屈辱的印象。
▲李鸿章旧照
除了自己的问题,李鸿章还为其他人背了不少骂名,基本上所有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他在谈判桌上签的字。
曾国藩藏于幕后,当着自己的权臣;左宗棠抬棺死战,无愧于任何人,悲壮潇洒。
李鸿章的包袱比他俩要大。
王朝润滑剂
李鸿章一边要揣摩圣意,一方面又得把握着整个官僚体系的方向,不至于一个不小心分崩离析。如今从上帝视角来看,李鸿章显然是不像曾、左二位那么潇洒从容,可是放在当时的环境来看,李鸿章在王朝体系下就是真正的忠臣,他尽力地做着润滑剂,让吱呀作响的王朝不至于倒塌。
▲李鸿章访德旧照
李鸿章一死,大清朝立刻也就交代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李鸿章确实是一位极为关键的人物。
大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向清政府提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冷兵器是不是落后了?”和闭关锁国政策还要不要。
这两个问题就好像是幽魂,让咸丰皇帝陷入了纠结,咸丰皇帝一方面想要励精图治,一方面又害怕打破传统之后被孤立,这种压力最终给他压垮了,死在了热河。
▲乾隆御制火枪
咸丰皇帝一死,慈禧太后掌握了真正的权力。咸丰皇帝的死虽然说很憋屈但也带走了所有的政治包袱,慈禧太后不用再顾忌满汉两股势力的平衡,维护统治成了唯一的目标,索性就放手支持了汉族势力。
穷途末路的改变
汉族势力要改革,洋务运动就来了。
洋务运动的本质是买办经济,实际上就是从闭关锁国的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与此同时,洋务运动也提出了那句很著名的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实际上截止到明朝,中国的热兵器并不落后于世界,清朝也只是把热兵器出于政治目的将其封存起来。
▲张之洞视察工厂场景复原
清朝并非是发展不出科技树的枝丫,而是封存了科技,而且在当时,科技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清王朝如果想要追赶实际并不难,大量的新工厂和新式军队让清朝的国力有了稍许恢复。
而且在最重要的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新式学堂和留学制度,越来越多的精英接触到了新式的先进文化,但是这场洋务运动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根源还是在于王朝体系的内在矛盾和满汉的矛盾。
伤疤
慈禧太后、精英阶层、老百姓都是支持洋务运动的,但是他们所支持的方向是截然不同的。
▲上海江南制造兵工厂在运输枪支
文人们在看到了外国的先进之后,觉得单纯从科技上的改革是不够的,制度和思想上也需要改革。
满族的保守势力只赞同科技改革,其他的一概是“祖宗之法不可变”,慈禧太后即使是支持了洋务运动,但是她作为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者和满族势力的代言人,她也无法说出彻底改革的想法。
这两派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日益水火不容。
这个时候,李鸿章出现了,李鸿章是真正的润滑剂。李鸿章在立场上是彻底支持慈禧太后的,他和慈禧太后的利益同盟要远远紧密于慈禧太后和曾国藩、左宗棠的关系。
▲慈禧与李鸿章(剧照)
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互相信任,互相维护,但是这也为日后事态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之所以称之为隐患,是因为他们的合作实际上是不得不的合作,双方在利益上其实截然不同,而且满汉之间的不信任是一种根本的不信任二人越是无视这个矛盾,这个矛盾就会越突出。
终于,这个矛盾在甲午海战的溃败后,被彻底的引爆了。
参考资料:
《细说清朝》黎东方
《洋务运动史》夏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