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朝为何分西周和东周,东周为何分春秋与战国,读完此文全明白了

周朝为何分西周和东周,东周为何分春秋与战国,读完此文全明白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184 更新时间:2024/2/1 14:50:20

中国历史人教版《朝代歌》:三皇五帝始,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这首朝代歌相信很多人都背过,都知道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但是你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分吗?想要了解原因,还得从周朝的建立之初开始说起。

一、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

周朝是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代帝王努力而建立的,周文王奠定了周朝的强大,而周武王在姜太公的辅佐下,攻破了商都朝歌,灭亡了商朝,杀死了商朝最后一任君主商纣王,之后周武王又率军回到了镐京,没几年就去世了,由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执政。

没过多久,发生了三监之乱,这是周武王的三个弟弟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发起反对周朝的叛乱,很快被周公平定了,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后,便在今天的洛阳兴建陪都洛邑,因为周朝的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离中原诸侯国较远,不方便控制,为了控制中原诸侯国,周公才决定在洛阳兴建陪都,并将九鼎迁入洛邑,以镇天下。

为了加强统治,周公还设计一整套的礼仪制度,用来管理整个天下,简称为周礼,其内容涵盖了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包括周朝的官制、行政制度、礼仪制度、分封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等等,影响了后世几千年,后来所说的礼乐制度指的就是周礼。

周朝在建立之初以强大的武力加上一系列的礼乐制度,成功地稳定了统治,这也成为周朝的立国之本,从周成王开始,周朝步入了鼎盛期,紧随其后周朝产生了第一个治世,也是唯一一个治世,也就是“成康之治”,周朝的国力也达到了顶峰。

成康之治后,周朝开始走下坡路,并且开始连续不断地对外、对内用兵,周昭王时期,南征荆楚,连周六师都覆没于汉水,周昭王本人也死在了南征的路上,周王室实力开始急剧衰弱,周穆王时期,同样是东征西战,周穆王西征昆仑与犬戎,一度西征到西王母之国,还东征徐国,昭穆二朝由于不断地穷兵黩武,导致国力持续衰弱。

西周时期最荒唐的莫过于周厉王执政了,发生了国人暴动,连周厉王都被国人赶走,终身不敢回来,虽然周宣王时期一度中兴了几十年,但仍然无法止住西周衰弱的局势,直到周幽王时期,发生了明显违反周礼的事件,这就是废长立幼的事件。

周幽王原本的嫡长子是姬宜臼,后来周幽王得到了一个美女,这个美女的名字叫褒姒,褒姒长得很漂亮,周幽王很喜欢褒姒,褒姒给周幽王生了儿子叫伯服,周幽王受到褒姒的影响,废除嫡长子姬宜臼,另立伯服为太子。

这事发生后,导致了姬宜臼及其母族的不满,姬宜臼也逃离西周都城镐京,回到了其母族申国,姬宜臼的外公是申侯,申侯为了替外孙抢回太子之位,于是联合缯国、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兵败被杀,姬宜臼于是继承了周幽王的位子,他就是周平王

由于周幽王废长立幼,导致了西周王朝的一场浩劫,周幽王也是西周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杀的周天子,而周平王虽然夺取了王位,但是他有弑父的嫌疑,同时还造成了周朝第一次出现二王并立的局面,因为有部分诸侯不满周平王引外敌杀父,所以拥立了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天子,这就是周携王,导致了周朝的分裂。

十年后,晋文侯联合部分诸侯,攻杀了周携王,才再次让周朝回归于一个天子的情况之下,而周平王在此期间还做了一件事,就是迁都,周平王虽然与犬戎一起打败了周幽王,但犬戎人并不是华夏,只知道抢掠财物,周平王本身是靠外公申侯的支持才能成功的,而周王室的力量由于这次内斗变得更加衰弱,同时周平王担心犬戎的威胁,于是把都城从镐京(西安)迁到了洛邑(洛阳)。

因此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线就是周平王迁都,镐京在西边,所以称周幽王及其之前的所有周朝为西周,如果从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公元前1046年算起,到周平王迁都的公元前771年为止,西周总共持续了275年,这就是西周与东周的分界及由来,是历史发展导致的原因。

二、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

历史进入了东周之后,周平王由于是从镐京迁到洛邑的,实力进一步减弱,到了这个时候,整个周王室所控制的土地、人口和实力,甚至不如一个中等的诸侯国,而且当年周公所制定的周礼制度不断遭到破坏,诸侯国也开始慢慢看不起周天子了。

由于周礼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在起初确实能够管理好天下大事,因此还是得到了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拥护,比如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让齐国强大起来,因此管仲提出了一个政治上的名词,就是争霸,所谓的争霸就是强大诸侯国依靠强大的国力,联合其他诸侯国来代替周天子行使权力,以维护周朝的统治。

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尊重周天子,打击蛮夷,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东周的第一任霸主,并且会盟天下诸侯,代为行使周天子的权力,就连周天子也只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谁叫他没有实力呢?

在齐桓公之后,陆续出现了好几个霸主,比如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这一时期的东周,开始进入了乱世,诸侯国之间开始不断发生了残酷的灭国之战,但是被灭的基本上都是小国,要知道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有800个,到了春秋晚期,也就只有几十个了。

春秋时期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乱世时期,也是思想动荡最激烈的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在寻求变法强国,以在激烈的灭国之战中生存下去,同时还有一丝残余的周礼尚在部分诸侯国之间维护,比如宋襄公,他打仗时就是以周礼为根据的,结果在春秋晚期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公元前386年,田齐代替姜齐。

另一件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田齐代替姜齐指的齐国大夫田氏篡夺了姜姓齐国国君之位,因为齐国是姜太公的后代建立的诸侯国,三家分晋指的是韩、赵、魏三家大夫,原本是晋国执政六家中的三家,后来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其他大夫都被消灭了,只有韩、赵、魏三家活了下来,并且瓜分了晋国国君的所有权力,晋国国君成为傀儡,然后灭亡,而周天子则分封韩、赵、魏为诸侯。

这两件大事都是诸侯国的内部问题,也就是内部卿大夫通过政治斗争,取代了诸侯王的事件,这种事件在当时来说是违背基本社会道德的,违背了周礼,在整个周朝,社会等级是非常森严的,不允许阶层发生变化,贵族也是世袭的,诸侯的后代是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的后代是卿大夫与士,现在卿大夫通过政治斗争成为诸侯,直接让当时所有人的思想为之一变,这绝对是震惊当时社会的一件大事,也是标志性事件。

春秋晚期,一方面诸侯国越来越少,灭国战争越来越残酷,另一方面周礼完全沦为无用之物,整个社会礼仪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所不用其极取代了一系列的制度,国力强大成为活下来的唯一理由,整个华夏变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

如果说春秋还有一丝残存的周礼作为制度存在,并且还有强大诸侯国以维护周朝礼仪制度为目的的话,那战国时期完全就是丛林社会,战国没有任何礼仪制度可讲,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活下去才是唯一的目的,这是区别春秋与战国的一个原因。

春秋二字其实来源于鲁国史官所编写的史书《春秋》而得名,《春秋》所描述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合计242年的历史,后世名官为了区分这段历史,借用了春秋二字的名字,人为地把周平王公元前771年迁都洛阳定为春秋开始的年份,而春秋结束的年份一直有争议的。

有说春秋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即位当年,有说以《左传》记载结束的公元前468年为止,有说春秋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亡智家的,有说春秋止于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所以春秋的结束时间并不确定,春秋本身就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没有准确的时间起止。

而春秋之后就是战国,由于春秋截止时间不固定,那战国开始的时间也不固定,而战国结束的时间就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时。战国与春秋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战国的诸侯国越来越少,到了后期只有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华夏越来越接近统一,而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还是非常多的,春秋初期还有上百个诸侯国,到了晚期也有几十个诸侯国。

把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的原因是以都城变化来分的,而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则是以历史发展的潮流来分的,不管怎么分,都是后人为了方便自己研究历史而分的,并不代表当时的古人就这样叫,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这825年中,其实只有一个周朝。

更多文章

  • 商鞅变法明明让秦国变得强大了,秦国的贵族为什么这么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的商鞅为何要变法,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怎样的变化,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有多强大

    [var1]这么简单的事情,题主都想不明白,真的是白活了。既然是贵族,祖上是贵族,我是贵族,我的后代也是贵族,生生世世,永不改变(春秋大梦)。那么他的家业,都是以前朝廷用银子养着,或者是爵位下面的封地供养,自己根本就不用干活,就天天丰衣足食,奴婢成群,出门小弟一大帮,倍有面子,现在变法了,我的待遇一

  • 秦始皇嬴政的父亲到底是庄襄王,还是吕不韦?历史上有何根据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嬴政的父亲是谁,吕不韦是嬴政的父亲吗,嬴政的父亲是

    公元前247年,称王不到三年的秦庄襄王异人驾崩,随即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其后,在他的铁腕统治下,先后歼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秦帝国。统一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自称“始皇帝”。更被明代史学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谜团,诸如

  • 秦始皇生前横扫六合,而他死后短短三年,秦国怎么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朝采取的是郡县制度,当时的秦军被打散到全国各地。但同一六国以后,秦朝的疆土面积实在是太大了。这就导致各郡县分配到的兵力并不多,这也是秦末农民起义难以压制的原因,秦朝更不没兵去压制。[var1]不仅如此,当时秦军在统一六国之后并没有停下征战的步伐,刚刚统一六国没多久,秦始皇就派赵佗等人去

  • 齐国灭了燕国之后,为什么仅仅统治两年就撤走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齐国攻占燕国用了几个月,燕国灭了齐国会怎么样,燕国如何灭齐国

    [var1]当齐国率兵进攻燕国的时候,非常顺利,仅仅花了五十天就占领了燕国全境。主要是因为燕国百姓不喜欢燕王哙和子之,所以基本上都不抵抗,反而还都很欢迎齐国军队的到来。本来齐国是打了一手好牌,有百姓的拥戴。结果齐国做了几件事就彻底毁了这一把的好牌。[var1]第一件事就是齐国统治燕国是,军纪败坏,随

  • 宋国:春秋战国时代最后的贵族之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宋国顶峰时版图,战国宋国历史简介,战国时期宋国是被谁灭的

    中国之贵族,不为权力所折服,不为富贵所诱惑,不为美色所勾引,亦不为强力所屈。这种性格自古以来,影响深远,多为后世崇尚上古遗风之人所传承。贵族之时代,起源较早,却数为战争所侵扰。上古贵族时代,是很难受控于绝对权力的,夏商周之时,各色诸侯即便各有势力范围,但多为独立自主,他们所信仰的是天神,他们所供奉的

  • 晋国(2):毕姬——山西倗伯墓研究是如何步入错误迷宫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晋国墓葬,晋国历史解说,晋国国君墓发掘

    回顾山西横北墓研究的早期研究文章,可知最大难题是倗字解读。倗伯是谁,对应倗国吗?这里说的“倗”,是指后人对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中倗形字的释读,所有传世史籍中并无倗字。 倗字最早出现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但这是鸟形倗,与山西晋墓中的倗字字形并不相同。北大李零教授在《冯伯和毕姬》一文中,提出了冯与倗相通

  • 赵国拥有6万强悍的胡人骑兵,为何仍旧不是秦国的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国真的打得过秦国吗,赵国当初有没有战胜秦国的几率,赵国真的能够跟秦国抗衡吗

    [var1]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为赵国培养了一大批骑兵作战的人才,经历过这种军事改革后的赵国军队战斗力非常之强悍,而且赵国拥有大量人口,且周围有游牧民族,可供他练兵,某种意义上还可为其提供大量具有游牧民族血统的骑兵人才。在当时,除了秦国之外,赵国的力量也是东方六国当中数一数二的强国,这也从侧面可

  • 商鞅为什么会身首异处?只因听不进逆耳忠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商鞅厉害的原因,商鞅经历的重要事件,商鞅的历史事迹及评价

    [var1]商鞅商鞅原本是魏国相国公叔痤的的门下,由于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才来到了秦国,而这时候秦国的秦孝公正为了广招贤才,使秦国强大起来。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见到了秦孝公。随后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持,在秦国开始了变法。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实施变法改革十八年,其鼓励农耕,抑

  • 孔子的哪位弟子对他帮助比较大?答案不是孔子最喜欢的颜回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孔子最出色的弟子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有颜回吗,孔子如何看他的弟子颜回

    [var1]我们提起孔子时,总会颂扬他的伟大,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孔子的弟子们对于他的帮助也是巨大的,就拿旷世绝作《论语》来说好了,它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共同的智慧结晶。孔子一生当中有不少杰出的弟子,而诸位弟子当中,哪位对于老师孔子的帮助最大,一直被世人讨论着。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孔子弟子为何有贫民弟子和贵族子弟之分,不得不说他很有经济头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孔子七十二弟子一览表,孔子最受推崇的弟子,孔子的弟子四大分类

    [var1]我们知道孔子开创二流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状况。之前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学习,孔子开创私学后,任何人都可以学习了。不过他虽然打破了这些规矩,并没有完全改变当时的世界。要知道当时还是世卿世禄制,祖孙世代做官的。只有贵族才有做官的资格,贫民是没有做官的资格的。所以即使你认识字也是无法做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