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正评价纣王,认真探究商朝衰亡的秘密(上)

公正评价纣王,认真探究商朝衰亡的秘密(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176 更新时间:2024/2/3 21:00:38

56.1牧野之战示意图

自商朝第十九位君主盘庚迁殷后,商朝政局逐渐稳定,迎来了中兴契机,盘庚因此获"世祖"的庙号;六十多年后,高宗武丁时,商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再到世宗祖甲,配享庙号,说明当时国力仍盛。

56.2盘庚迁殷挽救了商中期危局

祖甲之子廪辛和康丁相继继位,两王在位时间都不长,商朝实力并未明显削弱。两位商王在位期间主要对西方的羝方、旨方等羌族部落进行征伐(统称:羌方),擒杀了羌方伯,占领了羌的部分土地,但并未将其完全征服。武乙及其后的商王均与羌方发生过冲突,武王伐纣时,羌方加入了灭商的联军。

56.3商代神巫集团是重要的政治力量

康丁晚年崇信巫教,使巫教势力大增,一度危及到王权,动乱的政局导致商王室控制力下降。康丁死后,武乙继位。执政初期,武乙曾努力挽救国势,但受神巫集团的制约,成效不大。(PS:商朝时,主持祭祀占卜的宗教机关--太史寮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代表神权,简称神巫集团,可以与文官系统的卿事寮及武将系统分庭抗礼。)

武乙本人生性残暴,贪于享受,最终选择了逃避。武乙三年,武乙开始在河南淇县修建行都(陪都)"朝歌"(就是《封神演义》中大名鼎鼎的朝歌),从此过上腐朽堕落的生活。同年,武乙还做了一件自掘坟墓的大事,将岐邑之地赐给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使周部落获得了发展空间。

56.4殷商帝武乙像

十五年,武乙开始常驻朝歌,朝政更加废弛。三十四年,武乙厚赏古公亶父之子季历,赐土地三十里,玉十对,马八匹,此时周族已经壮大起来,在西北地区举足轻重。三十五年,武乙去世(史载狩猎时遇雷击而死),文丁(《史记》记为太丁)继位。

文丁在位期间,周侯季历伐戎有功,拓土增民,威震西方。文丁十分忌惮季历,以封赏为名,将季历骗至殷都,突然下命囚禁季历,并杀了他(也有书载季历是绝食而死)。季历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姬昌,商王室从此与周族结下深仇大恨。

56.5周文王姬昌像

文丁死后,其子帝乙继位,此时商朝的国势已经趋于没落。帝乙二年,商周之间发生过一次小摩擦,但双方都有忌惮,冲突并未升级。此后,西北的昆夷(即犬戎,疑为周国挑唆)、东南的人方夷(东夷族一支)、江淮的岛夷和淮夷、王畿地区的孟方、林方等方国、部落相继与商王室发生冲突,极大消耗了商的实力。

帝乙为避免多线作战,将一名王室少女嫁给姬昌(《易经》载:帝乙归妹。此处"妹"并非兄妹之妹,而是指少女),借此与周人和解。姬昌觉得伐商的时机未到,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56.6《易经》归妹卦

《诗经·大雅·大明》云:"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就描述了这场隆重的婚礼。不过讽刺的是,成语"天作之合"原来只是一场政治婚姻。商周之间的矛盾由此缓和,商国得到了喘息之机。

帝乙去世,其子帝辛继位(即商纣王)。帝辛在位期间,对内宠信妲己佞臣、加重赋敛、营建鹿台、屠戮大臣,对外征战无休,导致群臣离心、民生凋敝。牧野之战时,奴隶临阵倒戈,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56.7商纣王帝辛画像

通过殷商由盛变衰的经过可以看出,商朝灭亡这口锅似乎不应该由帝辛一个人来背。商王朝的衰落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是各种原因积累交织的结果。其中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原因更加复杂,绝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 在展开分析前,有必要先了解纣王帝辛

帝辛,子姓,名受,商朝末代君主,帝乙的少子。"纣"是周人给帝辛的谥号,意为"残义损善",世称"纣"、"商纣王"。

56.8关于纣王的研究和小说作品不少

《史记·殷本纪》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已之下。"译文:纣天资聪颖,口才好、行动快,接受能力很强,他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十分聪明,可以轻易驳回臣下的谏劝;他的诡辩足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经常在大臣面前自夸,到处抬高自己的声望,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

《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56.9史书记载纣王身材伟岸、文武双全

通过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帝辛绝非一位平庸的帝王,甚至称得上天资过人、文物双全。再看司马迁总结帝辛的主要罪状为--沉湎酒色、宠妃干政、穷兵黩武、拒谏饰非、重刑厚敛、大兴土木、广征徭役。

这些罪名是大多数亡国之君的必备评价,很多非亡国君王或多或少也会占上几条,由此将纣王与夏并称为"桀纣",作为古代亡国之君的典型案例之一,好像有失公允。古代有不少学者对商纣之说表示过怀疑,如孔子的弟子子贡就提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他认为对纣王的评价失当,纣的残暴没有传说中那样严重。

56.10《封神演义》中的费仲是佞臣

《韩非子》中有一段记录:"费仲说纣曰:'西昌伯贤,百姓悦之,诸侯附焉,不可不诛;不诛,必为殷祸。'纣曰:'子言,义主,何可诛?'费仲曰:'……今西伯昌,人臣也,修义而人向之,卒为天下患,其必昌乎!人人不以其贤为其主,非可不诛也。且主而诛臣,焉有过?'纣曰:'夫仁义者,上所以劝下也。今昌好仁义,诛之不可'。"

大意是:费仲向帝辛进言说:西伯候姬昌广施仁德,百姓和诸侯都依附于周国,必须除掉姬昌,否则就会成为商国大患。但是纣王认为仁政更应从上向下教化,不肯诛杀姬昌,费仲反复进言,都被帝辛拒绝了。

56.11清版《韩非子》

《韩非子》成书比《史记》早,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帝辛并不是一位心胸狭窄的暴君,对手下很宽容,甚至推崇姬昌的仁政,仅凭这一点古代有多少帝王能做到?笔者不敢说帝辛是一代明君,但至少对他的历史评价是不公正的。

帝辛的名声如此之差,多半是周朝不断丑化的结果。毕竟西周伐商是以臣叛君,有立国不正之嫌。所以将帝辛描写得越坏,周朝立国才越有法理性。

56.12《毛泽东评 二十四史》

近代也有不少名人点评过帝辛。如毛主席曾评价帝辛:"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西,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郭沫若也曾写诗评价帝辛:"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也对其开疆扩土、民族融合持正面评价。

56.1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封神演义》

其实对帝辛的评价应该是毁誉参半,近代人对帝辛的负面印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封神演义》。既然知道帝辛并不如传说中那么坏,接下来具体分析商朝亡国的真正原因。

一、长期对外的扩张战争,极大消耗了国力,并结下众多仇敌

前文已讲过,商朝各王在位期间都曾征伐外敌和叛乱,这是由商朝政体决定的。商朝并非大一统王朝,而是以商国为核心,众多方国、部落为基础的联盟式奴隶制王朝。商王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诸侯的权限很大,除了缴纳贡赋和应招出征外,诸侯在自己的方国内几乎拥有全部权力。

56.14商朝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扩张史

而中央王朝(商国)为了保持足够的实力和威慑力,须不断发起战争,除了拓土开疆、获取奴隶外,更多起震慑作用(秀肌肉),以保证商朝联盟稳定。

这种简单的联盟式政体比较脆弱,一旦中央王朝实力衰落,立刻有实力强大的方国出来挑战其权威(或停朝停贡,或直接反叛),完全遵循森林法则。商王室无力改变这种政体,只能用连续不断的战争维系自身强大的形象,这样积重难返,极大消耗了国力,还结下了很多仇敌。

帝辛时期的主要敌人是东夷族,三代时期与中央王朝或战或和,历经一千多年才完全融入华夏族。商朝强盛时,东夷选择臣服,武乙时期,商朝国力衰退,东夷开始反复叛乱,到帝辛时期叛乱达到顶点。

56.15很多商王自身就很能打

帝辛与东夷之战打得非常惨烈,时间长达十五年,帝辛三次亲征,最终战胜了东夷族(但未征服),长期的战争破坏了国内农业生产,动摇了国本。而为了防止东夷再次叛乱,大批商军主力在东线防范东夷,导致西线防御空虚,给了西边的周国可乘之机。《左传》中就有"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的评价。

商攻打东夷无暇西顾期间,周国趁机剪除商国羽翼。帝纣二十一年,周西伯伐密须;二十三年,周西伯伐邘;二十四年,周西伯伐崇,再驾而降为臣,蛮夷帅服,而作丰邑,自岐山下而徙都;二十六年,周武王伐耆,灭之。

周逐步消灭了周商之间支持商朝的方国部落,并和与商国有仇怨的少数民族势力结盟,在关中平原站稳了脚跟。有了稳固的后方,周国可直接威胁商国王畿,而帝辛因征伐东夷无力阻止周国,竟眼睁睁地看周国壮大。

56.16西周崛起迅速,逐步强大起来

实际上,帝辛伐东夷的决策对商朝来说是有益的,只是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很多人认为他好战喜功,帝辛心里苦呀!

二、气候变化引发的大旱,成为武王伐商的借口和最佳时机

《左传》记载:"昔周饥, 克殷而年丰。"由此可见周武王克商那年,周人恰逢饥荒之年, 克商后情况才出现好转, 这与《国语·周语上》记载:"河竭而商亡"的情况相互印证,可知牧野大战发生在大旱之年。

这次旱灾影响范围广,灾情严重。周武王为转嫁国内危机,一面宣传帝辛无道、天下大旱,一面又说消灭了帝辛就能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周人和其他受灾方国部落只能相信武王的话,拼死一搏,最终他们结成联盟,一同伐商。

56.17天下大旱,赤地千里

"纣王无道、天下大旱",这口锅帝辛背得真冤枉。夏商属于仰韶温暖期,气候较现在温暖。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研究认为:"在近5000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两度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三度到五度"。

而商末是仰韶温暖期后的第一个寒冷期,有文献记载"驱虎豹犀象而远之",表明气候变冷且干旱,虎豹犀象等喜热动物开始向南迁徙。此外,武王伐纣时"阴寒雨雪十月日,深丈余"也表明当时气候变冷。剧烈的气候变化,引发大旱。

56.18强烈气候变化迫使动物南迁

《史记》载:"文丁三年值水一日三绝。殷帝辛, 年雨土于毫。" 《国语· 周语》载:殷封三十三年,河竭而商亡。帝殷封四十三年晓山崩, 三川涸。都说明商末出现严重的干旱。干旱又引起饥荒,饥荒加上乱世正是改朝换代的最佳时机,周武王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

三、四代商王试图削弱神巫集团,反抗神权政治,遭到神巫集团反击

商人素有"敬神尚鬼"的习俗,康丁时更加崇信巫教,使神巫集团的实力空前壮大,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康丁之后的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四位商王都曾对抗过神巫集团(王权与神权之争),想要夺回大权。

56.19武乙囊血射天

如武乙"囊血射天遭天谴",纣王"情诗渎女娲"等,虽然都有传说色彩,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商末诸王都有强烈对抗神权的行为。甚至商末诸王修建并常驻朝歌,就是避让殷都的神巫集团和获取政治空间的无奈之举。

56.20西汉巫蛊案几乎毁掉了汉武盛世

几代商王与神巫集团之间的权力之争,使得商朝政坛长期分裂,行政效率很低,关键时刻还互相掣肘。所以商周之争中,商朝的应对措施显得杂乱无章。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更多文章

  • 先秦:牧野之战是一次偷袭之战还是强势碾压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牧野大战简介,古代军事上的牧野之战发生在哪,牧野之战是战国时期的战争吗

    01殷商 牧野之战的决战地点是在殷商的都城朝歌的郊外,那里距离朝歌很近。这一决战地点就透露出了很多不寻常的信息。为什么决战地点距离朝歌这么近?要知道西周的大本营在丰镐地区,那里距离殷商的大本营距过一千里。西周联军千里奔袭,直抵殷商的都城才被殷商发?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次牧野之战还真是一次完美的偷袭

  • 分封制这个过时的老古董,曾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本版图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古代分封制,华夏5000年历史版图,分封制

    当时我又小又傻,老师说啥信啥,觉得这就是真理。将欧洲的历史硬往中国上套,结果就是离了个大谱后来才知道,我们当时的历史课本是全盘照搬了斯大林同志在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五段论”观点,即“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

  • 河南淇县发现纣王墓,儿子会错意将纣王葬在河底?还有妲己陪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淇县纣王之墓在哪,商纣王的墓,纣王墓地所在位置

    商纣王?想必不少人一提起这个名字,都会产生一种不真实感。毕竟“纣王”距离现代实在太过于遥远,再加上《封神演义》等作品的渲染,我们看待纣王,大概就跟看待传说人物差不多。而现在,这位暴君的墓穴,竟然就这么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实在是勾起了大家的无限遐想。这纣王的墓保真吗?为什么他的墓会沉在淇水里呢?在中国

  • 马氏无功却被封神,真是因她是姜子牙前妻?看她自尽后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姜子牙与马氏图片,姜子牙的老婆马氏之死,姜子牙为什么嫁马氏

    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原著,便不难发现,两人离婚,姜子牙也有一定责任。如果马氏真是个嫌贫爱富的势利眼,当初怎么可能嫁给姜子牙?马氏之所以和姜子牙离婚,是因为她以为姜子牙不仅穷,而且还没志气。姜子牙下山后,长期住在结拜大哥宋异人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直到和马氏结婚后,才成立自己的小家庭,但也整

  • 村民避雨挖到铜疙瘩,形似暖水瓶,当废品卖掉却因此发现西周古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广东顺德西周古墓,西周古墓考古发现,衢州衢江西周古墓

    村民无意间发现青铜器 彼时两位甘肃村民因为下雨的关系,走到百草坡附近一处略微坍塌的山洞避雨,避雨时无聊,其中一人用手中的镰刀挖着洞中的土壤。突然间,他感觉自己挖到了一个比较硬的东西,之后二人合力开始对附近土壤进行挖掘。二人一起挖出的东西是一个铜制物品,而形状和当时的暖水壶很像。只是在铜制品周身上都

  • 古代赫赫有名的两地:周朝西岐商朝朝歌,现在位于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商朝后期的西岐与朝歌谁大,商朝时期的朝歌是现在的哪个地区,商朝时期朝歌在什么地方

    比如现在的北京是曾经的北平,繁华美丽都城长安如今称作长安,还有我们人人多熟知的南京,从前被叫做金陵。 不管是政治原因还是国家的发展,这些地名的改变在历史上是家常便饭。 商周时期也曾有两个地名消失在了历史上,它们曾经风光无限,如今人们却很少知道。一个是周朝的国都西岐,另一个是商朝的国都朝歌。 那么在

  • 雅利安人横扫了欧、亚、非,为什么来到商朝却被送进了殉葬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雅利安入侵过商朝吗,雅利安人入侵过商朝有实际证据吗,历史记载的雅利安人

    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南下开始横扫欧亚大陆,主要因为当时地球处“小冰河期”,这些居住在高纬度的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为了寻找更暖和的居住地,才四处征战的。由于雅利安非常善于征战,在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让雅利安人消灭了三个: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正是因为由于雅安利安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让许多国

  • 韩国总统卢泰愚自称是姜子牙后代,还曾到山东祭祖,他有啥依据?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国第十三任总统卢泰愚祖籍,韩国前总统卢泰愚简介,卢泰愚死于什么病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祭李侍郎文》之中有这样一段话“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心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其实在生活之中我们会遇见或者听见很多让我们感觉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面对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惊讶之情,想要去探知这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可实际上这样做的

  • “东周那些事儿”之战国的到来——周威烈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威烈侯,东周列国志之战国篇,一口气看懂东周历史

    [var1]在此之前,君是君、臣是臣,它们永远不可能越界。就算君再弱,臣再强,也不可逾越君臣关系。贵族,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们的阶层,贵族文化,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主流文化。这也是为什么周天子明明已经危如累卵了,却还被天下奉为共主的原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厉王被国人推翻后,竟长达十多年时

  •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首先,各诸侯国纷纷看不起秦国,实际上同秦国的出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时,秦国的建立可以有很大的机缘巧合的因素。这是因为,秦国君主的先祖并不具备显赫的身份,而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存在,最开始仅是王室的附庸。而秦国的发迹,则在于周幽王时期,当时秦公因为有功,秦国这次一步步的壮大了起来。可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