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平三年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那就是曾经权倾朝野的董卓,被王允和吕布等人设计杀死。由于董卓贪婪暴虐,此事让天下人都拍手称快。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不到六十天,董卓的旧部就攻下长安,汉献帝的朝廷从此沦为军阀手中的玩物。那么,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呢?
一、不作不死的王允。
王允诛杀董卓确实是一件义举,他在这个行动中筹划周密,行动谨慎,也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他针对董卓好大喜功的性格,平日里对董卓阿谀奉承,获得了董卓的信任。作为董卓眼中的人才,他得到董卓的重用,并以此为掩护进行密谋活动。
董卓手下最亲近、最有勇力的部下就是吕布。可是让董卓最意想不到的是,他就是死在了情同父子的吕布手中。由于董卓脾气暴躁,多次对吕布发泄怒气,险些伤害吕布。再加上吕布和董卓身边的侍女私通,更是害怕消息泄露,遭到杀身之祸。
王允得知了吕布的处境,便对他进行威逼利诱。他一面拿着吕布的把柄威胁他,一面用匡扶汉室的大义,诛杀董卓后的富贵来引诱他,最终得到了吕布的帮助。在最后诛杀董卓的时候,董卓还呼叫吕布救命,谁知道领头杀他的人就是吕布。因此,董卓就这样顺利的被王允诛杀,随后王允占领郿坞,对董卓的残余势力进行了清算。
王允诛杀董卓的行动十分周密,可是当董卓被杀后,他的表现却不尽人意。那就是如何对待董卓留下的这些残余势力,王允采取了赶尽杀绝的作法。在对待董卓亲族和那些阿谀依附董卓的朝臣时,这种作法由于对方无法反抗得以实施。可是临到董卓的那些手握兵权的旧部时,则遭到了激烈的反抗。
在王允除掉董卓后,吕布就曾经向王允建议赦免董卓的旧部。可是王允在经过思考后,以一种奇怪的理由拒绝了吕布的建议。他说这些董卓的旧部本来就没有罪,只是跟错了主人。现在说他们是罪人再去赦免他们,反而会造成他们的怀疑,赦免不是安定他们的好办法。
吕布又要把没收董卓的财物赏赐给公卿、校尉,来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可是连这个建议都被王允否决了。就这样,王允、吕布厌恶董卓的旧部凉州军的消息流传开来。甚至到最后,传出了王允、吕布要将凉州军全部杀死的谣言。
王允自以为杀死董卓后,董卓的旧部就群龙无首,会变得鸟兽散。因此他不以凉州军为意,任由自己的想法实行。可是他赶尽杀绝的作法,逼得那些董卓的旧部团结起来,在李傕、郭汜等人的率领下向长安反攻。当凉州军杀到长安城下的时候,军队已经发展到十几万人。
一面是离心离德的王允、吕布,一方面是死里求生的凉州军,士气和兵力都相差悬殊。因此仅仅经过十天激战,凉州军就攻下了长安。王允被凉州军所杀,吕布杀出重围,出走关东。从此汉献帝的朝廷名存实亡,再也没有了任何希望。这一切,都是王允自作自受造成的。
二、王允对董卓旧部的错误态度。
如果王允在诛杀董卓之后,不是刚愎自用,拒绝大家的正确建议,他是有可能收编董卓旧部的。当时董卓已死,董卓旧部掌握在他的女婿牛辅的手中。吕布曾派李肃前往诛杀牛辅,却被牛辅打败。从这点看来,董卓的旧部还是有极强战斗力,王允掌握的军队是无法镇压他们的。
不过,在打了胜仗后的这支军队却无故夜惊,他们的统帅牛辅也在逃跑的路上被杀。这说明了这支军队对自己的前途十分担忧,感到前途渺茫。在牛辅死亡后,这支军队的将领也互相商议,想要解散军队,逃往故乡。
如果王允抓住这个时机,对这支军队进行招抚,是有可能收编这支军队的。即便是不能把他们都收入麾下,也不会发生后来逼得这支军队造反,反攻长安的情况。但是由于王允的刚愎自用,使得他错失良机,还招来了杀身之祸。
王允对于这样一支军队的轻视态度,表明了他对当时天下形势的误判。在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之后,天下已经进入了群雄逐鹿的状态。对于汉献帝的朝廷,关东的诸侯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们表面上服从汉献帝的统治,可是实质上是在争夺地盘,扩张自己的势力。
王允对当时的情况并不了解,他还幻想着在诛杀董卓之后,能够得到关东诸侯的拥戴,汉朝的复兴指日可待。直到凉州军攻下长安的时候,他还嘱咐吕布要和关东群雄精诚合作,一起重整汉室江山。可是直到王允被杀,他也没有能够看到哪个关东诸侯前来救援。
正是这种对天下形势的误判,使得王允无视了董卓的旧部。这也与王允对于董卓昔日的作为痛恨情绪有关。他对董卓恨之入骨,对董卓手下的那些帮凶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感。因此在诛杀董卓后,他对凉州军成员表现出十分歧视的态度。这种态度被夸大开来,成为了杀尽凉州军谣言的起源,这使得凉州军只能铤而走险,一起反攻长安。
三、如果王允收编凉州军。
王允对天下形势的误判,使他错过了收编董卓旧部的良机。他以为关东群雄是自己的天然盟友,都是匡扶汉室的忠臣。自己诛杀了董卓,这些人都会一呼百应地投入到朝廷的麾下。可是他并没有发现,这个时候的汉朝朝廷已经沦落到东周周室的境地,没有地盘和实力就对天下没有任何的号召力。
如果王允看到了这一点,他就会对董卓旧部重视起来。毕竟这支军队还是在名义上服从朝廷的,而且实力雄厚,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再加上牛辅已死,整支军队群龙无首,如果王允借机安抚招降他们,很可能就能把他们收编。
我们可以从这支军队将领李傕、郭汜等人的作为看出,这些人没有什么政治思想,他们反攻长安的最大的目的就是保命。如果没有贾诩出谋划策,他们早就解散军队逃亡了。他们鼓动部下造反的借口就是保命,如果失败就劫掠而逃。
如果王允收编了这支军队,通过一定的政治手段,就可以控制这支军队。在统帅上,他可以利用吕布的威名震慑他们。在政治地位方面,他可以对这些将领加官进爵来笼络他们。在物质方面,王允掌握着查抄董卓的巨额财富,可以赏赐他们。如果王允的政策不出太大的偏差,控制这支军队是比较容易的。
这样,汉献帝朝廷的军事实力将会暴增,这支数量达到十几万人的军队,就会成为汉献帝手中的利剑。王允手中有吕布、李傕、徐荣这些优秀将领统帅的精锐军队,就可以用他们来恢复汉室江山。在最初的时期,王允可以控制关中地区,形成比较稳固的根据地。
在下一步,王允可以用朝廷的名义,在武力的威胁下,逼迫益州的刘璋服从。接下来就可以走当年汉高祖的老路,兵分两路,分别从潼关和南阳出兵关东。有了汉献帝的名义,再加上十几万精锐之师,关东群雄都不敢明目张胆的反抗朝廷。这样,汉献帝的朝廷至少能够造成名义上的统一。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汉献帝可以建都长安,也可以回到洛阳。对于袁绍、袁术、曹操、刘表等几大割据势力,朝廷都占有压倒性优势。汉献帝可以对他们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逐步将他们的地盘和军队收回到朝廷,这样汉室还可以有中兴的希望。可惜这一切都因为王允的错误处置而付诸东流了。
结语:
王允诛杀董卓后,如果他能够采取正确的政策,赦免收编董卓的旧部,汉献帝的朝廷还有中兴的希望。这支数量达到十几万人的精锐军队曾经威震关东,战斗力极强。再加上拥有吕布、李傕、徐荣这些一流的战将,能够大大提高朝廷的军事实力。
如果那样,王允控制着关中这块战略要地,拥有朝廷的大义名分,再加上强大的军事实力,那些打着服从朝廷的割据势力自然不敢小觑朝廷了。王允可以依靠这些有利条件,对那些割据势力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
那样,即便是不能重新统一天下,至少也会做到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能够有一块休养生息的地盘。即便是这样,也要远比后来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结局好得多。但是王允刚愎自用,对天下形势误判,使得汉朝不但失去了最后的良机,也给他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