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王莽作为失败的君主,他也立志搞新政,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政策。唐朝时期二王八司马的改革,虽然也失败了,可也轰动一时。
此后的历代基本上都有属于自己的新政和改革,新政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为什么这么多有才能的人,前赴后继地为它付出实践?我们从以下两次改革来谈谈这个问题。
其实历代改革当中,影响最大,我们最熟知的,除了刚才提到那些外,应当属北宋王安石的改革以及清朝雍正的改革最为著名。
01王安石的改革,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我觉得王安石就是那种性格特征非常强烈的人,很多人你扔大街上,压根就找不到他在哪儿,可是王安石你绝对能找到,这就是王安石的特别之处。
王安石被称为三怪,第一怪就是除了做官,生活上一塌糊涂。这个特点是最容易找到他的特点,在大街上如果你看到一个邋遢得像个乞丐的人,如果有那么几分当官的样子,那铁定就是王安石了。
第二怪,那就是他不娶小妾。很多人觉得这很正常啊,倡导一夫一妻制那可是传统美德。其实很抱歉的是,王安石所处的那个年代,压根就不一样。他这个宰相级别的高官,身边至少有这么两三房太太才叫正常。
第三怪,王安石性格执拗,被大家戏称为拗相公。他所决定的事情,那是绝对不容更改的。所以我们看王安石的做事方式,似乎就能明白,改革在他手里为什么会变成那样。
由此可见,这么一位集三怪于一身的人,着手实行改革,一定是比较雷厉风行的。因为王安石与众不同,所以他所倡导的改革,自然也跟过去不一样。
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诚加之意,则何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然而臣顾以谓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王安石
王安石的新政,带有强烈的个人性格色彩,所以在王安石下台以后,他的新政其实也就跟着他的下台一起下课了。
新政的确可以拯救北宋,但是新政太依赖王安石,这是新政最大的弊端。失去了王安石的新政,压根就无法实行下去。
02王安石的新政,改良了税法,却没能消灾。
用一个字来形容王安石变法之前的北宋国政,那就是税。具体的内容有很多条,总结起来就是收税。不管做什么都要收税,这是王安石变法所希望改变的事情。
税从谁的头上来呢?还不是老百姓的头上?所以我们看《水浒传》中那么多豪杰揭竿而起,其实正是因为税收太重所影响的。
那么税为什么收了这么多,北宋国库里还是没什么钱呢?当然了赏赐邻居们的岁币占了一部分,不过那只是小头,关键的大头还是军费问题。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宋史》
跟现在拍电影谎报群演一样,当时吃空饷,谎报士兵数量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就导致了国家花了一百个人的钱,却只有五十个士兵在服役的情况。
而且每年士兵的数量都在增加,这是一个巨大的油头。王安石明白,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无法拯救这个王朝。所以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便是整顿军务,改良税法。
具体变法的方针有很多条,这里只说一下核心思想。首先整顿军务便是核查军队实际人数和用度实情,一定做到精简人员,确定实际数量。
其次就是收税的这个问题。其实这是千百年来很难去解决的一个问题。王安石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努力,可是因为半途而废,所以收效甚微。
老百姓的确在新政中,尝到了甜头。比如说免税法里,不再有免费当差,而是雇佣当差。过去当差算是服役,不给钱。可是改革以后,任何当差都要给钱。这样的做法的确惠及了一部分群众,却没能真正解决问题。
03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透露着北宋皇帝的懦弱。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皇帝,宋神宗。不少人认为他是北宋非常有名气的明君,他手里培养过苏轼这样的大才子。
可就是这位宋神宗,却成为拖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人物。王安石在金陵读书20年不肯出山,宋神宗跟他畅谈了一次以后,王安石立刻被委以重任。
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是拯救北宋的大救星,所以当然不会放弃他。结果王安石实行改革以后,宋神宗就有些慌了。
他三天两头就来问王安石,事情进行得怎么样了,要不要稍微缓一缓。后来甚至因为担心变法的事情闹大了,居然把王安石给撤了。
宋神宗打心眼里佩服王安石的才智,可他本人却没有变法的魄力。这就导致了王安石在后期压根就无法发力。最终还被宋神宗剥夺了变法的权力,这才是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
04雍正上台以后,立志改革,进行新政。
康熙走的时候,除了带走了自己的性命,还带走了国库里的钱财。所以雍正上台以后,发现大清朝居然只是一个空架子,国库里压根就没什么钱。
雍正心里着急啊,他立刻想到了新政。这件事在他的脑子里盘桓了很长时间,最终他还是决定要进行新政。
雍正认为新政是解决大清朝当时问题的最好办法,也只有新政才能让大清朝变得富强。那么雍正的新政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五月丁巳,以贵州古州、台拱逆苗滋事,命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领四省官兵讨之。甲子,命果亲王、皇四子、皇五子,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办苗疆事务。工部尚书巴泰褫职。命刑部尚书张照、副都御史德希寿稽勘苗疆事务。丁卯,哈元生奏剿办逆苗,黄平、施秉悉平。---《清史稿》
其实跟钱也脱不了干系,雍正新政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更加合理地收钱。比如说给满人分发田产,让他们自食其力。
满人由大清国养着,这本身就会成为拖垮大清的一根稻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雍正希望满人们能够自食其力,学会种田。
这种想法虽然比较理想化,可是却成为雍正新政的一个亮点。这根王安石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大家都不待见贵族,都要让他们自食其力。
此外,雍正实行火耗归公。这件事所波及的范围可就太广了,相当于把公务员的额外收入纳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范畴。
所以不少官员们都表示反对,越靠火耗混饭吃的官员,越希望废除这样的做法。雍正当然乐于做这种事情,毕竟火耗归公,那就是归国库,这是有利于充盈国库的好办法。
05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雍正的改革便宜了乾隆。
雍正雷厉风行地进行了十三年的改革,破除万难,将新政的所有内容坚定不移地实行了下去。为此他得罪了一大帮文人,因为他实行士绅一体当差,这让不少读书人都要干体力活,他们当然不愿意。
所以雍正皇帝的名声,是所有君主中最差的一个。他那些邪门歪道的小故事,也是非常多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得罪了天下的文人。文人手里一支笔,那是口诛笔伐的代言人。
不过你要问雍正后不后悔,我认为他绝对不会后悔。因为新政为国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这是任何其他事情所办不到的。
雍正坚持了十三年以后,撒手人寰,等到乾隆上台的时候,他非常高兴,因为父亲雍正为他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遗产。
在逆贼等之意,徒谓本朝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为讪谤诋讥之说耳。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大义觉迷路录》
这些遗产都是雍正得罪天下人,为乾隆换来的。不过很可惜的是,乾隆不愿意做这样的孤家寡人,所以雍正的不少新政,在乾隆时期,就被废除了。
尤其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制度,基本到了乾隆时期就被废了。所以我们发现,乾隆的名声在历史上还是不错的,为啥?因为他解救了文人,这或许是雍正留给他的一个机会。
总结:王安石新政的失败,恰是雍正新政血一般的教训。
很多人为王安石打抱不平,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如此切合实际地解决了北宋的矛盾,为什么会失败呢?
其实他的新政失败,那是必然的。首先他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宋神宗并没有真正支持王安石,这是他最致命的地方。
其次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其实是他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离开了王安石的变法,那就不是真正的新政。
王安石变法团队里面,只有王安石本人是真正支持变法的,其他人全都是为了往上爬,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所以王安石晚年凄凉,但却并不无辜。他不会任用贤人,这也是新政的致命伤。
雍正熟读历史,自然是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心酸历程。为了王朝的繁荣昌盛,王安石算是呕心沥血了。为什么还是没能成功呢?没有坚定的支持者,没有坚定的执行人。
所以雍正成为了自己坚定的支持者,安排了诸如李卫、田文镜之类的官员作为自己坚定的执行人。
他知道,只要自己不倒下,那么新政就一定能够执行下去。王安石的悲剧不能再次发生,所以雍正的新政其实是成功的。
参考资料:
《宋史》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