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改革到底有何好处?王安石为之奋斗一生而无悔,雍正吸取教训

改革到底有何好处?王安石为之奋斗一生而无悔,雍正吸取教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054 更新时间:2024/1/16 3:17:20

就算是王莽作为失败的君主,他也立志搞新政,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政策。唐朝时期二王八司马的改革,虽然也失败了,可也轰动一时。

此后的历代基本上都有属于自己的新政和改革,新政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为什么这么多有才能的人,前赴后继地为它付出实践?我们从以下两次改革来谈谈这个问题。

其实历代改革当中,影响最大,我们最熟知的,除了刚才提到那些外,应当属北宋王安石的改革以及清朝雍正的改革最为著名。

01王安石的改革,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我觉得王安石就是那种性格特征非常强烈的人,很多人你扔大街上,压根就找不到他在哪儿,可是王安石你绝对能找到,这就是王安石的特别之处。

王安石被称为三怪,第一怪就是除了做官,生活上一塌糊涂。这个特点是最容易找到他的特点,在大街上如果你看到一个邋遢得像个乞丐的人,如果有那么几分当官的样子,那铁定就是王安石了。

第二怪,那就是他不娶小妾。很多人觉得这很正常啊,倡导一夫一妻制那可是传统美德。其实很抱歉的是,王安石所处的那个年代,压根就不一样。他这个宰相级别的高官,身边至少有这么两三房太太才叫正常。

第三怪,王安石性格执拗,被大家戏称为拗相公。他所决定的事情,那是绝对不容更改的。所以我们看王安石的做事方式,似乎就能明白,改革在他手里为什么会变成那样。

由此可见,这么一位集三怪于一身的人,着手实行改革,一定是比较雷厉风行的。因为王安石与众不同,所以他所倡导的改革,自然也跟过去不一样。

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诚加之意,则何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然而臣顾以谓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王安石

王安石的新政,带有强烈的个人性格色彩,所以在王安石下台以后,他的新政其实也就跟着他的下台一起下课了。

新政的确可以拯救北宋,但是新政太依赖王安石,这是新政最大的弊端。失去了王安石的新政,压根就无法实行下去。

02王安石的新政,改良了税法,却没能消灾。

用一个字来形容王安石变法之前的北宋国政,那就是税。具体的内容有很多条,总结起来就是收税。不管做什么都要收税,这是王安石变法所希望改变的事情。

税从谁的头上来呢?还不是老百姓的头上?所以我们看《水浒传》中那么多豪杰揭竿而起,其实正是因为税收太重所影响的。

那么税为什么收了这么多,北宋国库里还是没什么钱呢?当然了赏赐邻居们的岁币占了一部分,不过那只是小头,关键的大头还是军费问题。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宋史》

跟现在拍电影谎报群演一样,当时吃空饷,谎报士兵数量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就导致了国家花了一百个人的钱,却只有五十个士兵在服役的情况。

而且每年士兵的数量都在增加,这是一个巨大的油头。王安石明白,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无法拯救这个王朝。所以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便是整顿军务,改良税法。

具体变法的方针有很多条,这里只说一下核心思想。首先整顿军务便是核查军队实际人数和用度实情,一定做到精简人员,确定实际数量。

其次就是收税的这个问题。其实这是千百年来很难去解决的一个问题。王安石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努力,可是因为半途而废,所以收效甚微。

老百姓的确在新政中,尝到了甜头。比如说免税法里,不再有免费当差,而是雇佣当差。过去当差算是服役,不给钱。可是改革以后,任何当差都要给钱。这样的做法的确惠及了一部分群众,却没能真正解决问题。

03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透露着北宋皇帝的懦弱。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皇帝,宋神宗。不少人认为他是北宋非常有名气的明君,他手里培养过苏轼这样的大才子。

可就是这位宋神宗,却成为拖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人物。王安石在金陵读书20年不肯出山,宋神宗跟他畅谈了一次以后,王安石立刻被委以重任。

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是拯救北宋的大救星,所以当然不会放弃他。结果王安石实行改革以后,宋神宗就有些慌了。

他三天两头就来问王安石,事情进行得怎么样了,要不要稍微缓一缓。后来甚至因为担心变法的事情闹大了,居然把王安石给撤了。

宋神宗打心眼里佩服王安石的才智,可他本人却没有变法的魄力。这就导致了王安石在后期压根就无法发力。最终还被宋神宗剥夺了变法的权力,这才是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

04雍正上台以后,立志改革,进行新政。

康熙走的时候,除了带走了自己的性命,还带走了国库里的钱财。所以雍正上台以后,发现大清朝居然只是一个空架子,国库里压根就没什么钱。

雍正心里着急啊,他立刻想到了新政。这件事在他的脑子里盘桓了很长时间,最终他还是决定要进行新政。

雍正认为新政是解决大清朝当时问题的最好办法,也只有新政才能让大清朝变得富强。那么雍正的新政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五月丁巳,以贵州古州、台拱逆苗滋事,命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领四省官兵讨之。甲子,命果亲王、皇四子、皇五子,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办苗疆事务。工部尚书巴泰褫职。命刑部尚书张照、副都御史德希寿稽勘苗疆事务。丁卯,哈元生奏剿办逆苗,黄平、施秉悉平。---《清史稿》

其实跟钱也脱不了干系,雍正新政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更加合理地收钱。比如说给满人分发田产,让他们自食其力。

满人由大清国养着,这本身就会成为拖垮大清的一根稻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雍正希望满人们能够自食其力,学会种田。

这种想法虽然比较理想化,可是却成为雍正新政的一个亮点。这根王安石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大家都不待见贵族,都要让他们自食其力。

此外,雍正实行火耗归公。这件事所波及的范围可就太广了,相当于把公务员的额外收入纳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范畴。

所以不少官员们都表示反对,越靠火耗混饭吃的官员,越希望废除这样的做法。雍正当然乐于做这种事情,毕竟火耗归公,那就是归国库,这是有利于充盈国库的好办法。

05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雍正的改革便宜了乾隆。

雍正雷厉风行地进行了十三年的改革,破除万难,将新政的所有内容坚定不移地实行了下去。为此他得罪了一大帮文人,因为他实行士绅一体当差,这让不少读书人都要干体力活,他们当然不愿意。

所以雍正皇帝的名声,是所有君主中最差的一个。他那些邪门歪道的小故事,也是非常多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得罪了天下的文人。文人手里一支笔,那是口诛笔伐的代言人。

不过你要问雍正后不后悔,我认为他绝对不会后悔。因为新政为国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这是任何其他事情所办不到的。

雍正坚持了十三年以后,撒手人寰,等到乾隆上台的时候,他非常高兴,因为父亲雍正为他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遗产。

在逆贼等之意,徒谓本朝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为讪谤诋讥之说耳。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大义觉迷路录》

这些遗产都是雍正得罪天下人,为乾隆换来的。不过很可惜的是,乾隆不愿意做这样的孤家寡人,所以雍正的不少新政,在乾隆时期,就被废除了。

尤其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制度,基本到了乾隆时期就被废了。所以我们发现,乾隆的名声在历史上还是不错的,为啥?因为他解救了文人,这或许是雍正留给他的一个机会。

总结:王安石新政的失败,恰是雍正新政血一般的教训。

很多人为王安石打抱不平,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如此切合实际地解决了北宋的矛盾,为什么会失败呢?

其实他的新政失败,那是必然的。首先他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宋神宗并没有真正支持王安石,这是他最致命的地方。

其次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其实是他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离开了王安石的变法,那就不是真正的新政。

王安石变法团队里面,只有王安石本人是真正支持变法的,其他人全都是为了往上爬,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所以王安石晚年凄凉,但却并不无辜。他不会任用贤人,这也是新政的致命伤。

雍正熟读历史,自然是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心酸历程。为了王朝的繁荣昌盛,王安石算是呕心沥血了。为什么还是没能成功呢?没有坚定的支持者,没有坚定的执行人。

所以雍正成为了自己坚定的支持者,安排了诸如李卫田文镜之类的官员作为自己坚定的执行人。

他知道,只要自己不倒下,那么新政就一定能够执行下去。王安石的悲剧不能再次发生,所以雍正的新政其实是成功的。

参考资料:

《宋史》

《清史稿》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明明喜爱朱棣,为何不立为太子?一份当年密档揭开他的苦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为太子,朱棣出生时候朱元璋在干什么,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儿子吗

    要说明朝讨论度最高的两位皇帝,那定然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明成祖朱棣,这一对父子都经历着非常跌宕而又传奇的一生,朱元璋乞丐出身最后当上皇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因此两位皇帝,既有着不少争议,但也有着无人可否认的功绩。但这问题就来了,朱棣日后的成就,足以证明朱棣天生有着帝王命,更何况

  • 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仆人,看司马光和他仆人吕直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吕直与司马光,司马光小时候的四个故事,司马光聪明在哪

    而且,若是运气好的话,他们的生活也是可以有很大保障的。一般奴仆的地位都是跟随主人来的,他们只是主人的附庸。这个道理很简单,你不妨想一下皇帝身边的太监和一个臣子的杂役比起来,不说皇帝身边的人,就连替皇帝传话的人,其身份在低级官员,甚至,是老百姓面前,都是金贵无比的。这些奴才在外面都是代表着自己的主人行

  • 朱棣次子朱高煦究竟犯了什么错,被侄子朱瞻基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瞻基杀了朱高煦吗,历史上的朱瞻基和朱高煦,朱高煦如何评价朱瞻基

    明朝时期,朱元璋的孙子、朱棣的二子朱高煦便是这样一位因“有勇无谋”而落得个凄凉下场的主儿!在奉行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王朝,朱高煦是很冤屈的,因为他上头有个比他大两岁的哥哥朱高炽。朱高炽的存在对于朱高煦而言如同一道天堑:除非哥哥早死,要不然他想继位几乎是痴人说梦。影视剧朱高煦原本,做了老二的朱高煦也并未觊

  • 李自成是如何处置崇祯遗体的?这一做法可以看出大顺政权很难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自成如何对待崇祯遗体,大顺是李自成吗,大顺王李自成的一生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对明朝两位皇帝的优秀品行作出的评价。明朝初期朱棣皇帝把国都从南京到了北京,北京离北部边境较近,意在皇帝镇守国门,只是到了崇祯皇帝这里,明朝已经积重难返,他也回天乏术,感觉自己愧对列祖列宗,最后吊死在煤山的老槐树下,这就是“君王死社稷”的由来。可以说,崇祯是被李自成逼死

  • 朱元璋26子,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朱棣:我都得忍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为太子,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标,朱元璋为什么让朱标做太子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选择“接班人”时就很“痛快”,刚称帝时就立朱标为太子,没有丝毫犹豫,其他皇子也心服口服,不敢露出丝毫争夺之意,权力的传承竟然一派祥和之意,没有任何波澜,要知道朱元璋足足生下26位皇子,这其中雄才大略者不在少数,比如后来成为“永乐大帝”的朱棣。那么这么多皇子为何就没人敢与

  • 流动作战和根据地,张献忠、李自成应如何选择才能最终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献忠与李自成谁的破坏力大,张献忠李自成实力,张献忠怎么投奔李自成

    张献忠 我们可以从张献忠的作战案例以及当时官方对其作战特点的评价可以看出这种流动作战的优点。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率军联合闯王高迎祥等人袭击凤阳时,便是长途奔袭,趁明军不备而攻击得手。当然,这也是得益于张献忠有着装备精良的骑兵部队,张献忠的骑兵部队每人配备两到三匹马,保证了马匹长途奔袭的能

  • 年过古稀的李善长,每天勤劳务农,为何朱元璋仍然不放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明朝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不可否认的是,明朝在后期重视了火器的发展,可是明朝末期出现了党争,结果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党争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是非常大的隐患。在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的出身是非常低微的,历史上记录在册的皇帝中,比朱元璋出

  • 西夏最有权谋的女人,原本是小皇帝的表嫂,结果却逆袭做了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夏美女照片,西夏皇后一览表,西夏最有名的皇后

    梁皇后从小就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女人,也就是因为她从小貌美如花的原因,所以早在她年仅12岁的时候,就被西夏的一位权贵大臣给看重,并且还娶回了家中当妻子。然而,很不巧的是这位西夏的权贵大臣是皇帝的大表哥,更不巧的是梁皇后除了天生貌美之外,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权谋的女人,并且她的野心还特别的大。当梁皇后看到小皇

  • 3任妻子,2顶绿帽子,无一子嗣!李自成的“无能”,得以证实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真实的李自成简历,李自成和他的后代,李自成有哪些未解之谜

    可惜,终是被自己狭隘的眼界所束缚,之前一事无成的李自成可能怎么也没想到,是几年后他会站在权力的顶峰,俯瞰那些曾经欺负他的人。因此他冲进了北京城那座皇宫。但他仅仅做了42天的皇帝,就被迫下了台。他在为自己的胜利所陶醉时,却忽视了关外的满洲人这个大敌,终被人赶下台。而闯王也随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古以

  • 洛、蜀、朔党争中的南北地域问题,是宋朝士人南北冲突的根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北地域矛盾,宋朝南北战争的史实,南北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在他们的推动下,这一阶段的政治主题是“元祐更化”,有学者将其称为“元祐政治路线”。如众所知,是北宋后期政治纷争愈演愈烈的历史阶段,而在众多层出不穷的政治风波中,洛、蜀、朔党争可以说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者,也是有宋一朝最为著名的地域性结党事件。洛蜀朔党争之说源自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一书,其略云:“哲宗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