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在教育上的巨大贡献:让每个中国人都受益

孔子在教育上的巨大贡献:让每个中国人都受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085 更新时间:2023/12/4 18:38:03

[var1]

第一,对教育做出巨大贡献

1.孔子私学的背景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因为他除了是思想家外,他还是个教育家。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当时的社会属于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周王朝所建立的制度和礼仪很多都已经消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之前是西周,西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只是当时的学校有一个特征就是"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意味着官府有学而民间无学,当时的人们只有到官府才能学习到知识。不仅如此,而且连书也是只有官府才有,百姓是没有书的;当时学习"六艺"的器物和实际演习也是只有官府才有条件;就是说当时学校、学术都由官府把握,比当时的官员学有所长,但是他们的知识却只传给自己的儿子,不传给其他人,造成当时官员各从其父的情况,学术也是垄断的。这个现象在封建王朝早期屡见不鲜,比如班彪、班固、班昭都是一家人,且都善于著史;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也是个史官。

[var1]

更重要的是当时有个制度叫做:"礼不下庶人",由于学校和教育都是由官府直接把控的,普通百姓无法读书,也无书可读,直接剥夺了百姓受教育的权利。当时的学校,如设立在王都的国学,是只面对王族子弟和贵族子弟开放的;设立在王都郊外的乡学是针对奴隶主开放的,可能偶尔才会有一两个平民入学就读,几乎可以说在西周平民没有入学的机会。

但是随着西周统治的渐渐瓦解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开始相继争锋,官学式微,私学兴起。孔子应势也开办了自己的私学,他虽然不是开办私学的第一人,但是孔子所办的私学是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学校,比如经常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可见孔子私学的规模巨大,效果显著。

[var1]

2.孔子私学的对象

孔子的私学不仅在当时规模很大,效果显著,他还有伟大之处;在入学对象上,不再是以前的局限于贵族子弟或者奴隶主子弟,孔子的私学也对平民开放!比如历史记载的孔子有名有姓的弟子中,穷苦人家的子弟就有: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而且颜回还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在《论语.雍也》中记载:"贤哉,回也。"就记录了孔子对颜回的喜爱,夸奖他是个贤德的人!

孔子弟子三千,还不都是鲁国人,他的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分别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颜回:鲁国人;端木赐:魏国人;仲由:魏国人;言偃:吴国人;颛孙师:陈国人;原宪:宋国人;公冶长:齐国人;漆雕开:蔡国人;任不齐:楚国人;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算是打破了国界来实施教育,更甚者还打破了以往的"夷夏之分",收了当时被认为是"蛮夷之国"的楚国人入学!

[var1]

并且他不仅招收贫穷子弟,在《论语·述而》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是说,只要这个学生年满十五岁,我就不会不教他!表现出了对人的平等对待,这是他"有教无类"之教育方针的最佳体现。

3.孔子的教育方针

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接受教育,将平民不能接受教育的规定打破,让教育普及力度得到加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教育思想中,他提出每个人的天赋是差不多的,重要的是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将人的地位看的平等,在当时是巨大的进步。

[var1]

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现在通行的"发式教育",比如在《论语》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出教师应该在学生思考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得到进步!

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两个人都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件正确的事情或者主张可以马上去做吗?"但是孔子对子路说:问一下父兄的意见;对冉有说:想到就去做吧!两个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因为孔子认为:冉有谦逊、犹豫,子路爱逞强,所以冉有应该鼓励他迈出去,子路则应该劝他收一收。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给出不同的建议,这不就是"因材施教"吗? 更重要的是他还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来达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现在提倡的师德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var1]

第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

孔子作为我国早期的教育家,他通过举办私学使得平民也可以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扩大了教育的对象,还打破了当时有贵族垄断教育的现象,让百姓实现了受教育的愿望,我们今天每个人都有入学的机会孔子是功不可没的!所以孔子"万世师表"实在是当之无愧!当然他这样的大力创办提倡私学也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var1]

因为私学的兴起不仅打破的是只有贵族入学的旧传统,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政教合一",西周时期教育机构和政府机构是不进行区分的,教育和行政是合二为一的!这非常的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孔子大力的发展私学就是也是对"政教合一""官师不分"这样垄断性教育的冲击!为后来诸子百家时期,思想的爆发式发展奠定基础。可以说他是"百家争鸣"的先驱。而他的"有教无类""启发式"等等的教育原则也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影响深远。

司马迁评价他: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更多文章

  • 孔子被学生气得说了句脏话,流传2000多年,现成老师的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随口一句脏话竟流传了两千年,孔子的口头禅是什么,孔子对别人说过什么话

    如果有人问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人物被广大的世界人民所了解,那么孔子一定位于其中。说起孔子,人们往往会想到儒家,想到《论语》,但是说到底,孔子想要表达的是一种规矩,一种约束人、约束社会的东西。[var1]在当时的社会,孔子想用他的智慧去改变、去改造那个混乱动荡的社会,想要让国家变得安定祥和,但是仅

  • 山海经与古希腊都记载同一生物,如今又有新发现,难道它真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山海经记载的生物是真实存在的吗,山海经上真实的生物,被证实的山海经神奇生物

    [var1]《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卷》13卷,其中14卷成书于战国时期,另外4卷出现于西汉初年,然而历经数千年,又因为《山海经》中的内容光怪陆离,自古以来对其的争议不断,现今可见的最早版本为晋代学者郭璞的《山海经传》。原本郭璞版的《山海经传》有注、赞、图,不过流传至今,

  • 如果长平之战这么打,赵国早就打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没有长平之败赵国能一统天下吗,长平之战如果赵国赢了,长平之战赵国有可能胜利吗

    那么赵国要怎么打长平之战才有机会取胜呢,后世有很多经典战例可以借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志愿军第9兵团在装备完全劣势的情况下实行运动迂回,打算包围全歼美军陆战一师,这支部队曾在瓜岛、冲绳岛与日军殊死搏斗。在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印军在道路及山谷正面做好战斗准备,没想到解放军翻山越岭,出其

  • 嬴政给吕不韦的安排,是大有深意的,可惜吕不韦没悟透而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嬴政对吕不韦的评价,吕不韦跟嬴政真实关系,吕不韦给嬴政做了什么

    秦王嬴政最后在贬谪吕不韦的时候,对吕不韦说的话是:“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翻译过来就是: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秦王嬴政说的这句话,实际上讲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核

  • 她和西施同时被献给吴王,长的比西施还美,为何后人没人知道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王和西施生活了多久,西施与吴王,吴王和西施的合影

    [var1]公元前494年,越过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抓去做了俘虏,还被吴王羞辱了三年。这三年中,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对吴王看似是非常的顺从。想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重振国家士气。果然,三年之后,吴王就放勾践回到了自己的越国。[var1]回到越国后的勾践,卧薪尝胆十年,渐渐的越国强大起来。

  •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徵在,为何孔子却姓孔,他跟着谁姓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孔子母亲颜徵,孔子为什么姓孔呢,孔子与颜氏关系

    [var1]孔子的父亲:家门显赫,老来得子说起孔子的家世,那也是很显赫的。孔子曾经说过,自己是商朝遗民,由此可知,孔子家族应该是上古圣王殷的后代,周武王灭商之后,商朝公室之人被封于商丘,建国宋国。而孔子家族此时是宋国公室成员,身份显赫,但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时候,宋国发生了战乱,叔梁纥被迫将家族迁到

  • 山海经中的战神刑天,为什么无头还能存活?历史上竟然可以考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山海经战神刑天,山海经里刑天有多强,山海经中关于刑天的描述

    [var1]传说刑天手持巨斧和一个盾牌,体型巨大,是炎帝手下的一员大将。在与黄帝大战的时候,即使被砍掉了头颅,依然把双乳作为眼睛,肚脐作为嘴巴,和黄帝进行战斗。刑天本来只是一个无名的巨人,作为炎帝的一名大臣,却酷爱音律,还为炎帝做了一首赞颂人民安居乐业的的曲子《扶犁》。但是他的本性依然好斗。阪泉之战

  • 孔子后人衍圣公:何以历经多朝而不衰?异族入侵,总是第一个讨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孔子第78代衍圣公,孔子什么时候被封为衍圣公,孔子是怎么当上衍圣公的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千百年来,历史的长河从未停止,它在奔流不息的同时,也带走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芸芸众生,生命的长度中终究是有限的,但生命的意义却各不相同,总有一些人的名字可以被铭记,比如孔子。不只是在中华大地,即便是放眼全球,孔子的名字也始终清晰而又响亮。两千五百

  • 如果没有鲍叔牙,就没有齐桓公与管仲之间的恩怨纠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管仲与鲍叔牙和齐桓公之间的关系,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对哪个感触最深,管仲和鲍叔牙关系如何

    史书说管仲“贾人,南阳之弊幽”,管仲家族可能在齐襄公时代就已经在经营商业谋生。在周人的正统观念中,经商之人的地位不高,但并不代表这些经商之人就很穷,相反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很多商人富可敌国。那么管仲当时的经商情况如何呢?管仲自己曾说“吾始贫也;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愈,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可见

  • 如果不用此人,也许秦昭襄王早就统一了六国,可惜为时已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昭襄王有机会统一吗,秦昭襄王为什么能一统天下,秦始皇统一的六国分别是哪六国

    [var1]秦昭襄王剧照那时,天下的基本形势已经确定,可以说是秦昭襄王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基础。秦昭襄王延续了秦惠文王时期的强盛,手下也有众多杰出的人才,可惜他用错了一个人,否则秦昭襄王绝对有实力统一六国。秦昭襄王幼年曾在燕国为人质。后来,秦武王去世,昭王在魏冉、右相樗里疾、宣太后等人的拥立下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