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时期,山东进士担任地方长官,主要起到了什么作用?

元朝时期,山东进士担任地方长官,主要起到了什么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802 更新时间:2023/12/18 8:17:20

凡为官地方者,在地方上治理上积极作为,劝民耕种、大兴教化、整治治安,造福一方。

桂栖鹏先生认为“元代进士在元代地方官队伍中是出类拔萃的,他们治理地方的政绩是突出的,他们的政治素质要远远高于元代地方官队伍的水平”,也就是说“治理地方的政治实践是元代进士政治实践的主要方面,也是评价元代进士政治活动最主要的依据。”

1、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疾苦

农业是民生之本,俗言“仓廪实而知荣辱”,对挣扎在温饱线的贫困农民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事情。元朝设置劝农司,专门督察农事,并且元廷将发展农业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标准。

因此,地方官员大都兼任诸奥鲁农防御,处理当地,稳定社会秩序。官员任职地方后,往往会把课农功放在第一位。梁宜任知峄州民时,以农务为先,任职期间,“谨民务,肃官规,崇教本,治绩著闻”。

张起岩治理邑下,坚持“课农功,广学校······故令行禁止吏畏民服,一县帖然。”从农、学、讼各方面,关注民生,治理地方。

具体而言,关注民生,要修养生息。王士元后迁濬州知州,当时濬州刚刚经历盗贼的洗劫,城堞已坏,城内市井萧条,荒田无人。王士元心忧百姓,未曾离去,言“吾守臣,居此,职也”,勤政爱民,使濬州渐渐恢复生机。

其次,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百姓安稳的至关因素。

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比较弱,饥荒、旱涝、蝗灾是常有之事。在济宁大饥时期,州无粮以赈,当时官任济宁的盖苗,亲自前往户部,吃糠饼,泣诉济宁人民之苦,如此,感动户部官员,遂取得赈济粮。

灾害发生前,济宁民众借官粟五百石,约定秋收后还贷于官,然逢大饥,民众无力偿还,官府亦急需粮食。在这种情况下,苗盖代民众偿还。

如此心系百姓,不愧为地方父母官。康若泰任浚州判官时,遇到大饥荒,民众严重缺粮,“公恻然,捐家赀备酒肴,礼请富家,遂捐粟二千石以给贫民。”

再者,杂税输租增加了民众的负担。

元代山东属北方课税体系,杂税、苛税比多。河间路南皮地区,因盛产柳树,南边民父需长期缴纳柳课,然因当地河堤频繁决堤,柳树成活率并不高,时任河间路总管的王思诚奏请朝廷取消柳课,减轻民众的负担。

输粮于仓对民众来说也是一场苦役,从当地运往几百里远的粮仓,既费时间,又耗人力、财力。单州税输馆陶仓,然两地相距五百余里,载驮担负,又是忙碌播种的春季,民众苦不堪言。

苗盖下令,于秋季输租于仓,秋收至十月初,即可完成输租,节省民力民时。普颜不花担任保定路达鲁花赤,知保定民众需岁输粮数十万石于新乡,民众苦于路远,民生哀怨,普颜不花体恤百姓遂上言改输京仓以便民。

之后迁吏部尚书,民众感念其功绩,请求继续留任,上遂命其以吏部尚书兼任保定达鲁花赤,仍处理本路事务。关注民众,利民工程的修建与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

王思诚在任河间路总管期间,招集民众建河堤,修行道,治理磁河水水患、淤泥之塞。梁宜在任职邳州期间,积极为民解忧,设置惠民药局,便民利民。

为政地方,始终将民众的利益放在心间,与民休息,赈灾救荒,治理水患,安民心,使所治地区成饶沃之地,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为政为民。

2、打击地方恶势力,维护治安

元代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比较复杂,吏治腐败,豪强地主把持权力、地方盗贼活动猖獗,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不仅侵害民众的利益,还影响地方的安宁。

郭嘉担任彰德路总管时,兼任诸奥鲁农的防御。在处理当地事务过程中,因盗贼猖獗,军队多次出军,导致军饷不足,而民众转输交赋,困难重重,官吏又依仗权势从中谋利,导致民不聊生。

郭嘉通过“设法计其户口,第其甲乙”普查人口,“招集民数千,教以坐作进退,万、千、百夫各统以长,号令齐一,赏罚分明”,增强当地民众的抵御能力,从而使该地兵强民壮,社会安稳。

王思诚在檀州任职时,多次建言献策,打击地方恶势力,治理地方。通过重设采金铁冶提司,管理冶金混乱的局面;设司狱,公正断案,秉公执法;签补坝夫,关注民生,使劳佚相资。

通过立法严禁官兵逃遁,设置海上警逻,提高军队战斗力,稳定治安,并采取激励捕贼者的措施,使民众参与到打击盗贼的活动中,积极维护了当地社会的稳定。

后来,王思诚出任河南山西道肃政廉访司事,行部武乡县时,监县骑高马相应,王思诚观监县即知其有罪,后在途中果然有人诉冤屈,王思诚查案后,处置了监县,打击了恶吏势力。

李稷任淇州判官时,在饥荒发生情况下,赈济于民,并立即命下属官员加强本地治安,有趁乱闹事者,立即被捉拿归案。延祐年间,盖苗任济宁路单州判官,吏治混乱,州狱内多囚犯,知州却以使者未报不及时处决。

盖苗直言使者应按时履行职责,下令责备知州、使者,使者听闻后,立即来州处理。至正初,盖苗任职毫州,惩治地方豪强,归还民田,造福百姓。

后盖苗担任山东廉访副使,因山东益都、淄、莱地旧称产金,朝廷建一府六所管理相关事宜,然猾吏为奸,百姓年年买金输官,已有六十年之久,治所祸害百姓,盖苗上言撤除府所,打击当地恶霸与奸吏。

元代山东进士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对不称职的下属官员秉公处置,不与地方官员同流合污。张起岩官历地方时,曾在燕南担任廉访使。

在位期间,一方面,打击豪强,便民利民。一方面,治理水患,修堤祭神,消除水患。同时,强调为官者,要严法厉行,才能更好打击地方恶势力。

在《创建鼓楼记》中,张起岩提到“示历禁者莫敢,更鼓必于亢爽之地,则声闻波及,所以昭法制于冥昧,息奸宄于幕夜”,厉法化虚为实,震慑力显,“盗贼才知所敛”。

元代进士出身的山东官员远不同于当地的官吏,他们不惧地方官员的权势,整治猾吏、恶霸毫不手软,为地方吏治腐败和地方治安做出了贡献。

3、兴学祭祀,教化于民

自元初起,元廷就重视对孔子的尊崇。随着元科举的恢复,儒家学说更是备受推崇,地方教育呈现繁荣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出任地方的进士官员,始终将修建学院作为治理地方的重要举措。凡为官一方者,大都修建学校、学庙,祭祀孔子,也大都有碑文的记载。

王世元在《重修平原宣圣庙碑》记载了修建平原宣圣庙一事。

自金以来,宣圣庙荒废已久,至元统中期,曹南名臣张仲鉴任平原县尹,遂兴祭祀,修宣圣庙,使民富可教。

时任元民旬副使的王士元,居所离平原不远,听闻张县尹功绩,感慨万分,他认为地方官应宽和有度,兴学施政,令人畏而不惧,并深谙“存心道,先仁而父子睦而吏民和而长”的道理,表明臣子应“一身以先之诚以将之忠以行之治之”。

在此理念下,王士元亦兴学、祭祀,教化民众。

至顺二年,王士元任棣州判官,圣上尊崇孔孟之学,诏孔子加大成至圣文宣王,王士元称赞此事,并为之立碑。碑记“天开文运,我元朝勃兴治用舜之道,同符周孔教人者一本乎”,尊孔兴学,从而使“父子之道,考亭之功,我皇元之治教,皆以大成目之”。

另一位重视孔子祭祀的是邹惟新。他“自京师见莒学录诏文而刻之石”,撰写了《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号记》,记“成宗嗣服首加大成之号,盖取孟子集大成之义而追崇之也”,“皇上继志述事,谕天下以宋儒从祀且复肇开科目,以德行经术为先”,“期于海隅同归文明之治”。

自朝廷到地方,孔子都受到推崇。囊加歹任职济阴县时,曾撰《善士郭英助文庙礼器记》,记载铸造礼器之事,认为礼器作为祭祀的物品,应区别以待,重而视之。郭孝基任职兖州时,曾奉敕致祭孔子庙文,言“阙里为毓圣之地,故特祭遣一介之臣香承手锡酒分上,尊惟中书钦”。

在任期间,称赞刘公兴学修庙、前监州燕帖木治理地方的作为,同样重视治教兴化,造福一方。当地留有碑记:

“圣朝受命用诸色目,掌握诸司,其听断曲直分别是非,虽吏人文士不及也。以此,知普颜公之贤。”

之后,任台州路总官,设县学,建孔子庙,请儒士为师,教化于民。作为蒙古进士,普颜不花兴学、断案,治理一方。

景州广川镇,原汉董仲舒之里,河间尊福乡,博士毛苌旧居,人才济济之地,王思诚任职期间,广建书院,教化民众。

王思诚曾言“呜呼,学校者人才所自出教化所由兴也,国家严守令之科责成,以六事而兴学为首”,认为全社会“诵孔子之书,行孔子之道”,国家以此安宁。

至正七年,韩镛以贤授饶州路总管,为政期间,兴办学校,鼓励人民积极求学,规定州内学校每月一次考察功课,并亲自与师生探讨经义,因此,该郡科举进第者,多于他郡。

至正初,盖苗任职毫州,积极修学宫,完州治,教化于民。司廣曾任国子监司业,他认为为政者,应大兴庙学,使地方“人才辈出”,以此不负为政之心。

至正十二年,夾谷企徽任儒学提举,听闻杜侯云翰重修学宫、兴教育之事,他有感而发,认为“圣教化正人心”,“郡县之学以育俊秀盖明达德成材实于天”,兴学以求真才实学之士。

地方官大兴教化,不仅仅是兴修学校、祭祀孔子,更有一些造福乡里的小事。

司庠自幼颇具才气,入仕后官拜西台御史,四方乡里前来求学,求学者有贵贱之别,所付学费有陶器、金属铸器,司庠一律平等对待,尽管求学者质不一,也一一传授,使他们有所收获,“乡评称之”。

康若泰入仕后,授大名路滑州判官,善政为民,素有贤明。其科举入仕之前,就重视学校的修建,“皇庆二年,偕里人唐某捐资建义学,来者云集。”

元时费县修建一学校,题“进士李彦博为之记名山东书院”,至清代费县邑人重新移建学校于蒙山之麓,仍称山东书院。

学校的修建对地方的文化、教育建设至关重要,而学田是学校得以传续的物质基础。

福山县文庙学田乡土豪吏杨德和占据,当地学校渐渐落败,后福山县各官员自发捐己俸,不费民资,使文学庙焕然一新。张起岩称赞此事,为之撰记,并言“凡为政者,预美教化易风俗务在兴崇学校”。

张起岩是元代首科状元,留有的碑刻记载有很多,其中大都记载了地方官兴修学校事情,可以看出,张起岩重视地方的治理教化。《般阳府路重修庙学记》下题名“元翰林学士张起岩”,记载朝廷号召“以兴学校作人材为务”,在济南路各长官主持下,新修庙学,造福百姓之事。

《伦镇庙学记》下题名“元翰林学士张起岩”,记载伦镇因原有学校被水淹没,县尹等官员在镇北高地,另修学宫,官民一心,终修成,张起岩赞叹该地教化有道,风俗尚好。

《修学记》下题“状元国子监博士,张起岩”,记载延祐乙卯,夏主簿祈君祖谦,在福山县修庙学,兴教化。他认为“崇学校,开设科举,以搜天下之士”,“道德文学之士接踵而出”。

《宁海州儒学记》下题“状元大中大夫奏议中书省事,张起岩,济南人”,记载至顺三年,宁海州县尹李公正卿协谋各官员,捐俸修理宣圣庙一事。张起岩认为“循良政绩自有观民风者所採”,“文教大兴”,从而“厚民俗”。

《重修大成殿记》后附记“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张起岩”,他认为“我皇元文明治世,学校大兴诏令,有司严加勉励,塑望日官属躬诣朝廷”。张起岩重视修建学校,以学教化民众,改变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使国家安定。

更多文章

  • 元朝和缅甸多次战役,“三年一贡”朝拜,宗藩关系得以确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元朝缅甸行省,元朝对缅甸的态度,宗藩制度

    公元12世纪,蒙古开始在漠北高原崛起。12世纪末,蒙古部乞颜氏贵族铁木真经过多年征战,用武力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公元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开始对外进行征服战争,先后消灭了金、西夏、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蒙古国汗位,

  • 从农业到手工业,细数西夏对北宋技术的吸收与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辽西夏与北宋对照表,西夏与北宋的简介,西夏与北宋的历史事件

    学习北宋的农业技术西夏疆域“东据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党项族本为游牧民族,早期的社会经济中,农业并不占重要地位。自李继迁以后,西夏的疆域扩展到洪、宥、甘、凉、肃州,一些自汉唐以来就有农业传统的地区列入西夏治内,在掠夺战争中,西夏又收罗立不少北宋人,令其从事农业生产,西夏的农业逐渐发展起

  • 与北宋的贸易活动中,对于西夏的经济发展来说有何益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变化,西夏与宋的贸易,西夏和北宋的历史

    在当时西夏的经济还是以传统的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的发展非常有限,一些学者认为,西夏商业的发展,对推动西夏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其实客观上来看,西夏王朝的经济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他们也越来越重视商业的发展,通过与北宋互通有无的贸易方式,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 《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家店铺,揭示了宋朝的弊端,难怪会被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生活,清明上河图对宋朝的影响,清明上河图与宋朝商业

    书画算得上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印记。在一些书画中,我们可以就此了解到某个朝代的生活场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详细地绘制了当时宋朝首都的场景,全长大约五百多厘米。因为其细致的描写,甚至我们还能够看到图片上人物的形态。也因此,在其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 唐武宗时候,李德裕曾研制出一道“神”羹,因一个原因绝传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武宗李德裕,唐武宗在位后有多信任李德裕呢,唐武宗在李德裕的帮助下

    在唐武宗时,有位著名的宰相叫李德裕,他是宰相李吉甫之子,靠着父亲的权势,他也慢慢的在朝中爬上了高位。在唐穆宗时,著名的“牛李党争”中的“李”,指的就是李德裕,属于派系中的灵魂人物。在唐武宗继位后,李德裕得到了提拔,官拜太尉,又被封为公爵,号称李国公。在执政的6年中,李德裕内驭宦官,外铲奸党,不但平定

  • 刘裕举兵北伐势如破竹,为何偏偏长安得而复失,还损兵折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裕北伐时间,刘裕北伐为啥失败,刘裕北伐能否成功

    公元316年,长安陷落,西晋宣告灭亡,长安城落入胡人手中。东晋成为偏安政权,再也无力称霸中原,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刘裕。图1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宋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刘裕,小名寄奴,追溯起

  • 玄武门之变后,如果李渊坚持要处置李世民,李世民会咋办?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安抚李渊,玄武门之变李渊还能节制李世民吗,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和李渊和解

    谈及“玄武门之变”,不得不先提及唐朝建立。唐朝的建立,本质是由隋朝的唐国公在农民起义讨伐无道的隋炀帝杨广之时,趁机发动兵变而来的。李渊在建立唐朝的过程,几个儿子都立了大量功劳,长子李建成相助宫内事务,次子李世民身为战将替父掌军,才将各路诸侯王逐个击败。有意思的是而唐朝最终也是以兵乱而结束,最后几任皇

  • 李白一纸诏书,让挑事的藩国主动归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白如何得到皇帝的赏识,李白一生被贬几次,李白由于谁的赏识而声名鹊起

    李白画像明朝文学家冯梦龙先生,在《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描写李白醉酒的记载《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唐玄宗时期,渤海国的使者带着国书来到长安,唐玄宗召见番使,命令翰林学士宣读番书。翰林学士们打开番书,一看上面写的都是番文,竟一字不识。唐玄宗宣诏文武百官,文武百官也没有一个人识得。唐玄宗震怒,朝堂上众臣们无不

  • 李渊哀求李世民放过10个孙子,听到一人名后,李世民:全部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世民上台后李渊有多惨,李世民如何处置李渊的30个儿子,李世民是怎么被李渊所杀的

    另一方面,他们也距离权力斗争最近且常常无法脱身,面临着最不可测的危险。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他们都不得不作出与常人不同的选择。就说在史书中被誉为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保全自己不得不发起玄武门政变,暴力清除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同时也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 慈禧武则天两个站在权力中心的女人,为何慈禧不敢迈出称帝的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慈禧和武则天有什么关系,慈禧和武则天谁美,武则天厉害还是慈禧太后厉害

    古代历史上和武则天一样的女性统治者也有不少,但是其他的都是垂帘听政,并没有和武则天一样再次女性称帝。慈禧就是这样,她虽然是晚清时期最大的统治者,但是她也没能跨出那一步,没能真正摆脱皇帝。这是什么原因呢?学过历史的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最开始的社会就是母系社会,那个时候能生孩子的才是老大,所以男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