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太子朱标不死,朱棣会造反吗?答案很好解释

如果太子朱标不死,朱棣会造反吗?答案很好解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491 更新时间:2024/1/14 8:45:13

但年轻的建文帝,虽然与其父亲朱标一样熟读儒学经典,却缺少帝王的狡黠,最终也被叔父燕王朱棣篡位。无论是在靖难之役中还是在日后的帝王生涯中,朱棣都展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能够忍辱负重,行事果决狠厉,更是在登基之后数次北伐蒙古,南克安南,迁都北京,组织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号为“永乐盛世”。

而也正是这些文治武功,堪比日月,与建文帝的高下立见也让人们不太在意他篡夺正朔的史实,而太子朱标也随着朱棣的篡位连儿子朱允炆追尊的孝康皇帝名讳,被一并剥夺。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太子朱标不死,燕王朱棣敢造反篡位吗?其实结论一目了然,绝无可能。这又是为什么呢?

太子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备受朱元璋的重视。十岁便被立为世子,宋濂等名师教授学业,李善长、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等人都担任东宫官制。

二十二岁,朱元璋便意欲锻炼其处理国事的能力,允准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事,十几年的处理政务磨砺,而这些都是来自父亲朱元璋的信任。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而太子朱标仁慈敦厚,处理政务多为群臣欢喜。他并没有朱元璋的狠厉,有的是包容之心,以“宽通平易之政”。洪武十三年,因为长孙宋慎被牵连进胡惟庸案,自己的师傅宋濂也被祸连,按罪论诛。面朝文武无不噤若寒蝉,而他却立阻父亲诛杀宋濂,而后更是在母亲马皇后的巧妙劝谏之下,将宋濂救出,得免死罪。

三弟晋王朱棡,在被朱棣篡改的《明太祖实录》、《奉天靖难记》中,说其“藏兵五台山,反形已具(实则,只是在晋地逾越规制而已)”,父亲朱元璋意欲派兵镇压,而朱标却力阻,反而是前往晋王朱棡之地,将他劝归南京,负荆请罪。朱元璋也因此而宽宥了晋王朱棡,而之后的晋王朱棡则一改恶习,成为了知礼守法的贤王。

二弟秦王朱樉,朱元璋非常重视,将关中之地封予他虽然他勇猛善战,但是他声色犬马,被当地的官员御史弹劾,朱元璋大怒,又是朱标力保之下,秦王朱樉才得以幸免。也正是藉由此,仁爱宽厚,又有治国治家之能的朱标,显然人心向背之上,朱棣已经输了,聪明如朱棣,又如何“清君侧”?以一藩之地抗衡一个有着人心,仁爱的君王,显然也是极其不明智的。

说到这里,可能依旧有人会说在《明史》中记录的朱标也仅仅只是“仁爱,宽厚”,与朱棣后来的文治武功显得不值一提,胜负之数未尝可知。其实这种说法,堪称荒谬滑稽。一个在父亲朱元璋,更是皇帝朱元璋手握大权之时,辅政的太子朱标却常常与朱元璋的治国方略不同,虽然最后大多数政策也都以朱元璋的意愿为准绳,但在史书中,因为父子之间政见不一,却毫无见责的太子,朱标当是唯一的存在。

汉武帝因为江充谗言,更因为对权力的贪恋,辅政的太子刘据一样被其残忍逼迫而死;李建成身为太子,当李渊外出巡幸之时,一样坐镇长安监国,建言献策,功勋卓著,最后何种结局还不是一场玄武门之变了结。但是朱标却能够在与父亲朱元璋的政见不一之中,备受倚重,靠的仅仅是仁爱?难道不更是对朝堂时局的掌控力?对兄弟一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的掌控力?

朱元璋去世后,留下的兵力达五十万之众,即便是朱标削藩,一个得人心,施行仁政,有掌控力的君王,朱棣又有何能力造反呢?

参考资料:1 《明史》 2《明太祖实录》3《奉天靖难记》

更多文章

  • 灭掉辽国和北宋的金国为什么没能一举统一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宋联合金国灭掉辽国,金国为什么消灭辽国和北宋,辽国和金国属于大宋时期吗

    江南湿热的气候让金人极不适应姚从吾曾说:“十二世纪的女真,是‘善骑马,勇悍不惟死,耐寒忍饥,不惮劳苦’”,这些都是女真族作为一名战士的优点。但在北方寒冷条件下形成的“耐寒”,也注定了女真族适应不了南方湿热的天气。不仅士兵难以适应,而且粮草也难以储存,导致粮运不续。金国大将金兀术曾无奈地说:“江南卑湿

  • 西夏的制度变革:深受北宋制度影响,进入了封建化的新秩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西夏的统治措施是什么,西夏主要制度,西夏实行的是什么政策

    世执党项牛耳的夏州李氏,特别是李继迁、李德明,对推进党项社会秩序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到十一世纪三十年代末,李元昊建国称帝,数百年来散而无统的党项社会以夏国的名称出现在历史上,开辟了党项社会历史发展的心阶段。李元昊明号令,立制度,建军司,创文字,整顿社会秩序,党项社会进入了封建化的新秩序。效仿北宋制

  • 环庆地区蕃部,在北宋的影响下,有何积极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藩镇割据给北宋带来的教训,藩镇割据对北宋的影响,藩镇割据是在宋朝结束的吗

    环庆地区蕃部认同对蕃部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环庆地区耕地资源匮乏,蕃部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而北宋地大物博,农业生产技术较蕃部先进,而且对投来蕃部给田耕种,因此环庆地区蕃部在宋夏之间进行抉择时,基于长远利益的考量,大部分会选择归附北宋,这一认同取向对蕃部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都有促进作用。蕃

  • 靖康之耻后,南宋是怎么报复对方的?700万金人为何最后仅剩10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靖康之耻对南宋的影响,靖康之耻后宋朝还剩下多少人,南宋靖康耻资料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战国策·秦策三》”博弈策略是现代人类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身处劣势的一方如何能够保全自身?身在优势的一方如何持续兴盛?这是博弈双方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战国策》中就曾给我们指出了博弈的胜利法则:“远交近攻”。身处过群体博弈中的人都知道,单打独斗

  • 李自成为何在北京只呆了42天就败退?不怪清朝也不怪吴三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解密李自成,李自成真实的生活,李自成真的没有根据地吗

    明朝灭亡明朝灭亡的标志就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结束了明朝的统治。李自成也成为农民起义成功的一位起义军将领。李自成率军进入北京城的时间是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也做好了殉国的准备,带着后妃及心腹太监跑到煤山上吊死亡。崇祯皇帝宁可自杀也不和李自成妥协。历史写到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就是李自成要攻打北京

  • 崇祯为何不找理由直接抄家,却要采用哀求的办法,请大臣捐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崇祯为啥不抄家,崇祯那么穷为什么不去抄家呢,崇祯为什么没有抄家

    于是有人就说,崇祯实在是太仁慈了,他宁愿哀求大臣和亲戚,也没有抄他们的家。以至于最终落得个上吊自杀的悲剧。这个说法,对不对呢?崇祯是不是仁慈,其实我们只需要看看崇祯上台后,怎么对待魏忠贤,以及他在位的时候,杀了多少大臣就明白了。崇祯绝对算不上仁慈,反而以手段残忍,杀人太多而出名。那么,既然崇祯本身是

  • 短暂的大夏国,存在元明之间,乱世出英雄下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元明之间的大夏王朝历史,宋朝时的大夏国是哪里,大夏国在历史上存在吗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中国朝代”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背的朝代歌,短短的几十个字概括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这些都是被历史和史诗认可的朝代,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些历史学家不想承认,但确确实实存在过的

  • 张居正的开源之术、节流之道,对明朝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张居正改革期间,明政府财政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万历六年,财政支出远大于财政收入,存在着150多万两白银的赤字,这无疑说明了当时的财政危机是客观存在的。到了他执政末期,北京仓库储存的粮食足支十年。太仓库储银达到600万两白银以上,而且这种存银正常情况下不会动用。太仆寺、南京的仓库也分别存有白银40

  • 在多次沟通下,俺答汗是如何说服明朝,进行“隆庆封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隆庆皇帝,俺答汗为什么不灭明朝,俺答汗与明朝关系

    隆庆四年,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之嫡孙把汉那吉因与俺答汗产生矛盾,带领妻奴八人,来到大同西路边外由败胡堡投降明朝。明蒙关系“兵连祸结,华夷交困”,敌对了已有30年。把汉那吉降明,这一突发事件使明蒙关系在宣大一线陷入紧急状态。明朝方面接纳了把汉那吉等人,确认其身份,并了解了事件的起因。俺答汗看中鄂尔多斯部

  • 从古至今来看,“隐”分为几种?元朝士人对仕和隐抉择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古代士人的仕与隐,元朝选士制度是什么,士与仕的区分

    仕与隐的选择,是中国传统士人要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承平年代,士人们面临的是想仕却怀才不遇的愤懑,欲隐而壮志难酬的不甘,但无论作何选择,都只关乎个人的前途境遇。处于朝代更迭之际的士人则与此不同,他们身为前朝遗民,一方面有难以忘怀的故国之思,另一方面又有经世济民的个人理想,二者之间的矛盾已经超越了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