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靖康之耻后,南宋是怎么报复对方的?700万金人为何最后仅剩10万

靖康之耻后,南宋是怎么报复对方的?700万金人为何最后仅剩10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813 更新时间:2024/3/11 1:04:35

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战国策·秦策三》”

博弈策略是现代人类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身处劣势的一方如何能够保全自身?身在优势的一方如何持续兴盛?这是博弈双方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战国策》中就曾给我们指出了博弈的胜利法则:“远交近攻”。

身处过群体博弈中的人都知道,单打独斗是没办法取得胜利的。在战争的博弈中,盟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战争的多方博弈中,首先要确定谋略压制对手,团结敌人的敌人作为盟友,然后联合起来进攻对手,最后才能取得博弈中的胜利。

曾有人问起军事实力孱弱的南宋是如何一雪靖康之耻?其实,正是南宋当政者正确地掌握了“远交近攻”的博弈策略。在金国军事强盛,国家衰落之际,南宋正确地判断了局势,与蒙古结盟最终战胜了金国,洗刷了靖康之耻,终于在三国的博弈之中摆脱了暂时的危机。

而蒙古秉持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最终成为了博弈中的最大赢家。也正是蒙古军队残酷的战争行径,导致了金国人民的大幅度衰减,已致700万金人只剩10万。而金国的覆灭也敲响了南宋灭亡的钟声。所以说在日常的博弈中,“远交近攻”是强者的征伐之道,却非弱者的御敌之策!

独坐空山,放虎自卫

早在宋金辽博弈时期,北宋便实行“昌偃武”的国家策略,经济文化过度的繁荣掩盖了军事实力孱弱的事实。面对西夏、辽国的虎视眈眈,北宋捡起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将破敌的希望放在虚无缥缈的“海上之盟”上,并没有选择发展国家的军事实力。

果然,在金国灭辽后,双方因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起了争执。在失去辽国做为天然屏障的北宋,自然就成为了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为北宋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在第一次的三方博弈中,北宋看似在“远交近攻”的策略中取得了成果,却在接下来的双方博弈中成为了彻底的劣势。而金国在策略中,攻城略地,占取了大量的丰沃土地与人口资源,为接下来与北宋的战争博弈抢占了绝对的优势。

第一次博弈取得暂时胜利的北宋,没有选择扩大本国军事的实力,反而寄希望在金国的盟约之中。所谓“独坐空山,放虎自卫”,最终引火烧身,接下来的灭国之痛更加证明了“远交近攻”中强者越强,弱者必将灭亡。

靖康奇耻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的《满江红》中深刻的反映着靖康国难给南宋子民带来的耻辱,由于在“远交近攻”中未能及时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在金国强烈的攻势下,北宋皇权以极不体面的惨剧结尾。

二帝蒙尘,经风霜之苦;嫔妃遇耻,遭侮辱之羞;百官落难,逢奴仆之灾。

北宋子民被强制迁徙沦为奴隶者比比皆,皇权权威遭遇耻辱,旷古未闻。在这第一次的博弈中,北宋最终以完败收尾。因为在三方博弈结束后,金国扩张的矛头已经指向了北宋,而北宋却是沉浸于胜利,无力抵抗。

而从金国“远交近攻”的战略角度观察,北宋早已被确定为下一个侵略的对象。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战胜弱国,扩张作为强者的需求早已被战争的规律所决定,正如《孙子兵法》中说的:“以不备俟有备,殆矣”。

同样在蒙古、金国、南宋组成新一轮的三方博弈时,国力强盛的蒙古最终取得了博弈的胜利。不采取任何结盟策略的金国第一个被淘汰出局,而实力最弱的南宋虽然通过“远交近攻”的方式保全一时,但最终还是走上的覆灭的道路。

可见,在大国的相互博弈之中,军事实力是最后胜利的决定因素,而策略思维是保全自己,暂避祸患的最好方式。如果勉强生存的弱者未能及时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那么一定会被吞并!所以说“远交近攻”是强者的征伐之道,却非弱者的御敌之策!

铁骑入华

《元史》记载,蒙古灭金,短短二十余年,人口锐减90%,而在蒙古人的进攻和统治下,中国也丧失了7000多万人口。在蒙古铁骑征伐的号角声传入中原时,就带来了无数残酷的惨剧。“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汉末时期的人口悲剧重演,正是因为铁骑的践踏。

金国国家制度腐败,又奴役了大量北上耕种的大宋百姓做为奴隶,在金国封建制度与奴隶制度的双重体系下,深刻地激活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北方的汉族百姓起义在金国的统治下此起彼伏,在镇压起义军的战斗中,金国军队疲于奔命。

在内有民族矛盾,外有强大的蒙古铁骑叩关攻城的军事压力下,金国放弃了博弈思维中的策略,未向其他政权主动结盟以保全自身。最终在蒙古与南宋的共同攻势下,率先退出了这次的大国博弈之争。

而南宋在民族仇恨的深刻烙印下,弃蒙古军队的战争信条于不顾,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与其结盟报了靖康之仇。而蒙古铁骑攻破开封、蔡州之后,对当地的金人、宋人展开了惨绝人寰的清理。最后金人的人数锐减,从700万减至10万。

南宋在复仇成功、走出三方博弈后,并没有存活太久,毕竟在强者的绝对实力征伐面前,弱者选择“远交近攻”策略就像是吃了一颗止疼片,只是缓解了暂时的危难。

总结

身为华夏子孙的我们,真切地为在蒙古铁骑下死去的百姓感到悲伤。但是从蒙、金、宋三国之间关于战争谋略的博弈中,我们也应该从中得到关于博弈中“远交近攻”的发。

首先,在多方参与博弈中,一定要先分辨清楚自己的实力,然后要分辨敌我,率先找到盟友,使自己处于不败的位置。而在最终博弈之前,一定要使自己的实力处于优势一方,才不至于在“远交近攻”的策略中,走向强者更强,弱者必亡的道路上!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更多文章

  • 李自成为何在北京只呆了42天就败退?不怪清朝也不怪吴三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解密李自成,李自成真实的生活,李自成真的没有根据地吗

    明朝灭亡明朝灭亡的标志就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结束了明朝的统治。李自成也成为农民起义成功的一位起义军将领。李自成率军进入北京城的时间是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也做好了殉国的准备,带着后妃及心腹太监跑到煤山上吊死亡。崇祯皇帝宁可自杀也不和李自成妥协。历史写到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就是李自成要攻打北京

  • 崇祯为何不找理由直接抄家,却要采用哀求的办法,请大臣捐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崇祯为啥不抄家,崇祯那么穷为什么不去抄家呢,崇祯为什么没有抄家

    于是有人就说,崇祯实在是太仁慈了,他宁愿哀求大臣和亲戚,也没有抄他们的家。以至于最终落得个上吊自杀的悲剧。这个说法,对不对呢?崇祯是不是仁慈,其实我们只需要看看崇祯上台后,怎么对待魏忠贤,以及他在位的时候,杀了多少大臣就明白了。崇祯绝对算不上仁慈,反而以手段残忍,杀人太多而出名。那么,既然崇祯本身是

  • 短暂的大夏国,存在元明之间,乱世出英雄下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元明之间的大夏王朝历史,宋朝时的大夏国是哪里,大夏国在历史上存在吗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中国朝代”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背的朝代歌,短短的几十个字概括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这些都是被历史和史诗认可的朝代,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些历史学家不想承认,但确确实实存在过的

  • 张居正的开源之术、节流之道,对明朝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张居正改革期间,明政府财政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万历六年,财政支出远大于财政收入,存在着150多万两白银的赤字,这无疑说明了当时的财政危机是客观存在的。到了他执政末期,北京仓库储存的粮食足支十年。太仓库储银达到600万两白银以上,而且这种存银正常情况下不会动用。太仆寺、南京的仓库也分别存有白银40

  • 在多次沟通下,俺答汗是如何说服明朝,进行“隆庆封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隆庆皇帝,俺答汗为什么不灭明朝,俺答汗与明朝关系

    隆庆四年,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之嫡孙把汉那吉因与俺答汗产生矛盾,带领妻奴八人,来到大同西路边外由败胡堡投降明朝。明蒙关系“兵连祸结,华夷交困”,敌对了已有30年。把汉那吉降明,这一突发事件使明蒙关系在宣大一线陷入紧急状态。明朝方面接纳了把汉那吉等人,确认其身份,并了解了事件的起因。俺答汗看中鄂尔多斯部

  • 从古至今来看,“隐”分为几种?元朝士人对仕和隐抉择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古代士人的仕与隐,元朝选士制度是什么,士与仕的区分

    仕与隐的选择,是中国传统士人要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承平年代,士人们面临的是想仕却怀才不遇的愤懑,欲隐而壮志难酬的不甘,但无论作何选择,都只关乎个人的前途境遇。处于朝代更迭之际的士人则与此不同,他们身为前朝遗民,一方面有难以忘怀的故国之思,另一方面又有经世济民的个人理想,二者之间的矛盾已经超越了简单的

  • 为什么说西宁之役,揭开了万历时期,蒙古和明朝的冲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与蒙古的战争史,明朝中期对蒙古的政策,明朝为什么能抵抗蒙古200多年

    西宁之役是洮河之役的先声,在明蒙双方军事冲突过程中,明副将李魁战殁。万历十八年四月,明朝中央在讨论关于李魁子孙的承袭时,意见出现了分歧,竟然有人不顾“李魁效死边疆”的事实,反对其子孙承袭。西宁之役发生的时间《明神宗实录》万历十八年四月辛已条记录御史彭应参的意见说:“往年套虏跳梁,西宁副总兵李魁奋不顾

  • 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为了刁难追求者出一副上联,至今没人对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清照真人照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李清照20首宋词

    她从小就出生在书香家庭,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她的父亲精通历史,而且还擅长散文,母亲也是知书达礼,所以从小的时候就受到家庭的熏陶,他的父亲非常喜欢她,所以在她小的时候,就教她读书写字,从而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小小年纪文采就非常出众,后来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而被后世广泛传颂的著名词章《如梦

  • 北宋冷门悍将,与家喻户晓的杨业颇为相似,却鲜为人知,不应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配图 宋太宗雪夜访赵普宋初太祖赵匡胤制定的战略是先南后北,挥师消灭南方的各个割据势力,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北汉和辽国。宋军十几年忙着灭蜀灭南汉灭南唐。北方强敌辽国和宋的世仇北汉,总不至于呆在那儿什么事都不做吧?辽军铁骑没有饮马河洛,直取大梁,不是没想到,而是没能力。因为宋军北方有一大将镇守,使得北线

  • 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会不会能够多苟延残喘一会儿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袁崇焕对明朝灭亡破坏有多大,袁崇焕的死导致了明朝灭亡吗,袁崇焕如果没有死明朝会灭亡吗

    袁崇焕是什么人,他是明末抗清名将,他戎马一生,抵御清军的进攻,立下了赫赫的战功,他是广东东莞人,考上了进士,最终当到了兵部尚书。在明熹宗驾崩之后,崇祯帝即位,魏忠贤也被崇祯给处死了。崇祯最遗憾的是自己没有大将来辅佐自己,这个时候很多大臣就推荐袁崇焕,后来袁崇焕最终被千刀万剐了,假如袁崇焕不死的话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