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时期,诸侯国君主都称“公”,唯独楚国称“王”,底气何在?

春秋时期,诸侯国君主都称“公”,唯独楚国称“王”,底气何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362 更新时间:2024/1/5 17:56:39

周朝的时候,统治者就懂得了用激励机制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分封的对象不外乎是同宗同姓的自己人,和国中名人名士的后代,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

[var1]

至于分封的等级,基本上有五个。最高等级为"公爵",再低一个级别就是"侯爵",再往下就是第三极"伯爵",伯的后面是"子爵",子的下面就是五个级别的最低一级"男爵"。

不过大多数人认为,春秋时期的诸侯多数都是欺世盗名,他们所谓的"公"的称号,都是自己打出的尊称,或者是别人对他们的尊称,并非都是周天子给他们的封号。

人们一提到春秋,立马会想到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统治已经日渐式微,日薄西山,失去了领导的绝对权威,只是在名义上还是老大。下面的诸侯翅膀渐渐长硬,各种的不服。

你敢和周天子顶嘴,我就敢不听周天子的命令,他就会不服从周天子的指挥。

周天子的对诸侯的控制越来越弱,刺头越来越多,他们不但敢在周天子面前软磨硬抗,各刺头之间也是相互不服,经常大打出手,合纵连横,其中最厉害的刺头被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都包括谁呢?一般来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那个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而第一种说法,时间段上比较靠前,第二种说法时间段靠后,指的是春秋末期。

[var1]

所以说,在春秋前期,五霸中,其他四霸都是称"公",只有楚庄王一个人敢称"王"。

前面我们说了,在周天子的所有封号里,最大的爵位就是"公"。王这个称号是周天子独有,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这样看来,王就等同于后来的皇帝。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皇帝只能有一个。在春秋时期的大多数时间内,皇帝——王也只能有一个,别人只可以称霸,不能随便称王的;称王就等于称帝,就是谋反,要天下共诛之,所谓的"尊王攘夷"的口号就是这样来的。

话又说回来,天下非一人天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江山也不是钉死在了周天子身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俺家,谁都可以当皇帝,称王。那时候也没有专利法,"王"也不是周天子的专利。不过想称王是一种理想,能不能称王则是一种现实。所以说,要称王,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那就是统治区域和军事实力。

伟人不是说了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照这样看来,春秋前期的五霸,只有楚庄王敢于称王,向周天子叫板。

[var1]

那么楚国当时的实力如何,是不是具备了称王的资本呢?

按照资历来看,楚庄王是最低的。在当初周成王给的封号中,他的级别是"子爵",属于倒数第二的。按说,楚庄王在诸侯里属于小字辈,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但天道酬勤,机会总是给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楚国的统治者就属于有远大理想,有准备的人。最初的时候,楚国的地盘很小,国都在河南淅川一带。后来楚国统治者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楚国羽翼渐丰,国力强大,一路高歌向南挺近,先后灭掉了随国(今湖北随州),等几个南部小国,根据地扩大了几倍。

强大后的楚国腰杆子硬了,派使者前去拜见,想迫使周天子"赐胙",以便楚国名正言顺开展工作,以"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但使者回来后,带来的却是周天子拒绝的消息。 "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var1]

公元前740年,(东周平王三十一年)楚国老大熊通另起炉灶、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这意味着楚国已经崛起,不再受周朝的摆布。

楚武王五十一年(鲁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熊赀的父亲楚武王去世,熊赀继位,是为楚文王。楚文王继位后,开始从丹阳迁都郢都(今宜城楚皇城)。此后,楚国国力更加强大,江汉一带的好多小国都被楚国臣服。

《战国策·楚策一》中说:"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 、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

楚王到了第三代即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的时候,楚国已经成为五霸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由此可见,楚国统治者之所以敢称王,除了天高皇帝远,周天子对此鞭长莫及,不怕讨伐外,楚国国力雄厚、繁荣昌盛才是主要原因。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特聪明的商人,既非吕不韦,也非胡雪岩,而是散尽家财的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跟胡雪岩同时期的有名商人有哪些,十大商人胡雪岩,历史上最精明的商人是谁

    就如同剧中的沈一石一般,开场的时候他是多么的风光无限,狂妄霸道。然而结尾,却还是不得不一把大火焚烧了宅子,也焚烧了自己。他成于官商这个身份,败于官商这个身份,说到底是与“官”打交道惹的祸。历史上像他一样的商人比比皆是,比如说清末的胡雪岩,胡雪岩成败的关键在于左宗棠。[var1]他帮着清军运军火、粮米

  • 春秋战国孙膑与庞涓,苏秦与张仪,本是同窗,为何相互拆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苏秦与张仪孙膑与庞涓是同时代吗,苏秦张仪与孙膑庞涓有什么不同,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相差几岁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封神演义》里,姜子牙和申公豹本是同门师兄弟,两人却行同水火,姜子牙一心辅佐西周灭商,申公豹却极力帮助纣王抗周。如果说《封神演义》只是后人编撰出的神话故事,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和苏秦与张仪,这两对谋士,却是史书上有据可查的历史名人。可是,这两对本是同窗的好友,为何又势不两立相

  • 曾经称霸战国的齐国,为何被一战打垮?看看五国带兵大将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齐国大将列表,战国齐国三大猛将排名,战国齐国旗帜高清图片

    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渐渐形成了齐、楚、燕、赵、魏、韩、秦七个主要诸侯国,而在这七个国家之中,曾有两个国家面临过灭顶之灾,一个是长期疲软的燕国,另一个则是强势至极的齐国。[var1]这两个国家面临的灭顶之灾都是彼此造成的……公元前三百二十年,燕易王哙在大臣苏代等人的怂恿下,禅位相国子之,于是爆发了严重

  • “天才早逝”的颜回:孔子最钟爱的学生,孔门最出色的弟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孔门最贤德弟子颜回,孔子怎么评价颜回的

    《论语》这一部经典,可以算是记录颜回形象的源头,亦是探索其人格、精神较为可靠的资料。颜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他天资渊懿,早怀学圣之志,与父亲颜路师事孔子;他贫而好学,笃志践仁,乐道以居,冠绝群伦,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亦是孔门最出色的弟子。颜回列于孔门“德行”首科,名居“十哲”之首;他不幸英年早卒,

  • 勾践的后代在汉朝建立神秘王国,刘邦允许,汉武帝:必须灭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勾践和刘邦,勾践后代,勾践后代在现在的哪里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若按地理位置来说,相当于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等地。在《过秦论》中也有:“南取百越之地……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var1]问题来了,百越中的“越”,指的是什么呢?有人说,越同“粤”;也有人认为,“越”指的是越族。其实,目前最被接受

  • 甘戊出使齐国遭到船夫的嘲笑,而他只用几句话就让对方哑口无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甘丞相为什么要去齐国,甘戊与船夫,甘戊与船夫原文注音

    原文 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②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③,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④,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⑤不如小狸⑥。干将⑦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⑨之君,万乘之主,

  • 楚共王:父亲楚庄王对其影响多大?生前自拟谥号,子囊巧妙更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楚共王谥号,楚共王死于哪一年,楚庄王和楚襄王什么关系

    当然,谥号有褒义、中性和贬义之分。比如,文帝、武帝中的“文”和“武”都是褒义。而隋炀帝、周厉王中的“炀”和“厉”则都是贬义。帝王自然是都想去世后有个好的谥号,但是这也由不得他们,毕竟谥号这个东西是后人给的,他们很难做主。[var1]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君王,他在死前就替自己想好了谥号,而且还

  • 出土的这九件战国秦汉文物,带给我们一个与《史记》不同的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始皇墓出土文物图,秦始皇文物,秦始皇最有价值的文物

    1九年相邦吕不韦戟/戈秦始皇的出生,与吕不韦关系密切。吕不韦本是商人,因看中在赵国的秦质子异人,于是游说秦太子妃收养异人为嫡子;并将姬妾赵姬嫁给异人,生下未来的秦始皇。之后异人即位为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相国。秦庄襄王去世后,秦王政即位,继续仰仗吕不韦,并称其为“仲父”。出土文物有大量“相邦吕不韦”的

  • 勾践消灭吴国后,为何越国也突然消失了?什么原因导致越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勾践灭了吴国后怎么了,勾践消灭吴国的真正原因,勾践灭吴国的全过程

    [var1]就在中原大地各国拼命扩张的时候,在当时周朝影响力最东南的区域却有两个国家,在远离中原富饶地区却拥有着一支强兵劲旅,体量虽小却在后来的历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篇章,这两个小国一个是吴国一个就是越国。而在我们所熟悉的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之后,竟然把强大的吴国给灭了,可是为何随后越国也突然消失了

  • 从春秋战国的量变到质变,看春秋与战国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战国各有什么特点,春秋战国的细节和感悟,春秋多少年战国多少年

    [var1]文化上的变化在当前的史学界,比较认同的说法是,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作为从春秋进入战国时代的标志事件。这两者的共同特征在于,以下克上,都是诸侯底下卿大夫抢占了诸侯的合法地位,这是宗法制的彻底崩坏,“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在《资治通鉴》中,就如此描述了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