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神”白起的悲剧祸因,随着“长平之战”的结束而滋生、蔓延

“战神”白起的悲剧祸因,随着“长平之战”的结束而滋生、蔓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904 更新时间:2024/1/21 2:31:17

可惜的是,公元前257年,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悲剧性地终结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究其缘由,透过其于长平之战后的行为,可窥一斑。

公元前260年,白起以坑杀四十余万赵国降卒而胜利终结秦、赵之“长平之战”。就在白起欲率胜利之师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之际,秦昭王令白起班师回国。白起虽然觉得失去乘势攻陷赵国都城的机会可惜,但也只好遵令而行。

[var1]

不欲班师的白起(剧照)

回国后,白起得知,秦昭襄王是因应侯范雎的劝谏才给他下的班师诏书,范雎是因怕他白起立下不世之功而劝谏秦昭襄王的。为此,白起非常不满意范雎,“与应侯有隙”。

撇开国政,就人情世故来讲,不管诏令是如何下达的,都是出自秦王。秦昭襄王并非庸主,始终立足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之策,朝着一统华夏的方向努力施为。遇事如何决策,自有他的考虑、主张。

[var1]

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剧照)

再者说,江山事业是他秦王的,你白起与范雎不过都是秦王的服务生、打工仔而已。既然秦王让你收兵,你就收兵,不必再去找寻收兵的理由。否则,就是徒惹烦恼!

心生烦恼,应对事务就必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良”表现。于是,未遂己愿而班师,心生怨恨,为白起的悲剧拉开了序幕。

白起回国不久,秦昭襄王再出兵攻打赵国。当时,白起正生病,秦昭襄王就改派王陵率军出征,结果王陵一再失利。

[var1]

一再失利的王陵(剧照)

当秦昭襄王闻知白起的病已经好了后,就诏命白起替代王陵伐赵,但白起拒绝了。并且认为:

“邯郸实未易攻也。……。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但是,秦昭襄王不这么去想。于是,他就在“自命,(白起)不行”的情况下,派范雎劝说白起出征。本就对范雎心怀不满的白起,自然更不会听范雎的。于是,白起就以身体有病为由,气哼哼地拒绝了范雎的劝告。

[var1]

范雎在劝告白起(剧照)

范雎悻然离去后,如实向秦昭襄王作了汇报。当秦昭襄王怀疑白起是否真有病时,范雎说,有没有病不知道,不肯出征是真的。

先是拒绝君王的诏令,继之回绝权臣的劝告,而且谎称有病。如此行事,白起把自己当什么了?既然为人所用,就得听人调遣。至于服从后的结局如何,另说。如果一味抗拒,那就是在“自绝”于君王。

随之,白起的悲剧在深度发展着。

白起如此的不通情理,只能惹得秦王愤恨不已。于是,秦昭襄王怒而派王龁替代王陵。结果,王龁率军围攻邯郸多时,也未能如愿攻克,徒损兵将若干。

[var1]

秦将王龁(剧照)

听闻此种战况后,白起自得地说道:“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此言一出,让人觉得,白起是在幸灾乐祸,是在炫耀自己的高明,是在贬斥秦王的无能……

常人能够想到的,秦昭襄王自然也能够想到。得知白起如此言说的秦昭襄王虽说恼怒异常,但为了一统大业,只好竭力克制着,再次强行命令白起出征。可是,白起以“病笃”为由,再次拒绝了秦昭襄王的诏令。

如此一来,秦昭襄王内心的感受会是怎样的?那绝对不是一般的震怒。你白起太拿自己当回事了,也太不拿我当回事了!既然不能“做事”了,那就将其“辞退”算了!

不管怎么说,白起曾有大功于秦国。之前,那也是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不遗余力的勇将、统帅。于是,念及白起盖世功勋的秦昭襄王,也只是将其驱逐出京城,“迁之阴密”。

可是,范雎却不想就这么便宜了白起。随之,范雎对秦昭襄王说:“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闻听范雎此言后,余怒未息的秦昭襄王立即赏赐了白起一把宝剑,令其“自裁”!

[var1]

决定处死白起的秦昭襄王(剧照)

于是乎,“战神”的一生,终结在一道寒光里!

综上所述,仔细回味一下,白起之结局,应该主要由他自己的系列不当行为引发而致。司马迁曾说,白起“不能救患于应侯(范雎)。”祸患之因,在于“长平之战”……

主要参考文献: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战国策秦策》

更多文章

  • 曾经称霸中原一百年的魏国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国统一天下的三个关键原因,魏国统一天下了吗,魏国为什么能统一天下

    并且魏国是最早变法图强的国家,后来的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鉴李悝变法的。《史记·平淮书》中记载:“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彊君。”正是因为变法的成功才有了强大的国力,才能在战国初期率先脱颖而出。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令诸侯畏惧的强国为何会在后来的争霸之中一蹶不振呢?[var1]魏国处在黄河流域,

  • 敢和秦国硬碰硬的赵国,为何没被历史选中,沦为被统一的对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国真的打得过秦国吗,赵国真的能够跟秦国抗衡吗,战国时期赵国能与秦国抗衡吗

    赵国,与秦国一般,出自嬴姓,两国公室同根同源,公元前四百零三年建国,公元前二百二十八年覆灭,享国一百七十五载,传十二世。在赵国历史上,出现过赵武灵王、赵孝成王等英明之主,有过蔺相如、楼缓等贤相,也有过忠心侍奉三朝的老将军肥义、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廉颇、李牧,况且赵国铁骑之名威慑天下,可就是这样一个

  • 千万别被电视剧误导了,秦国可不是靠什么军国主义崛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国是军国一体吗,秦国的军事模式,秦国军队简介

    [var1]因为商鞅的变法让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战争机器,所有人都成了这台机器里面的零部件,而其他的国家也因此显得像极了一群待宰的肥羊,在秦国面前几乎无力招架,这个观念甚至有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其实,我看具体的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地,我在仔细查阅了资料后发现,秦国的强大绝对没那么有简单,也绝对不是靠

  • 大明风华:敢起兵谋反的汉王和赵王,为何会害怕被迁出族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明朝汉王和赵王的下场,历史明朝汉王赵王谋反了吗,汉王和赵王为什么谋反失败

    [var1]随着朱棣的去世,汉王和赵王开始在明面上为难新帝,不仅在朱棣的葬礼上捣乱(虽然按照电视剧的安排,汉王和赵王的怀疑很合理),随后更是逃出京都,带兵开始起义了!面对这样的两兄弟,老大朱高炽内心是很苦逼的:杀也杀不得,打又打不过。还好,最后朱高炽以退为进,用软刀子把这俩兄弟拿下了。只是,劳心劳力

  • 曹操一生因为5件错事导致魏国最终没有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一生犯过的五大错,曹操为魏国做出的贡献,曹操一生的征战历程

    [var1]错爱上一个女人小编在前面的文章中就提到过曹操此人一生风流喜欢网罗天下美貌与才华并肩的美女,然而正是他这种喜好差一点导致他被杀害,故事发生在宛城大战期间,曹操发现宛城守将张绣的婶娘,即张济的遗孀长得颇有姿色,就想要把张绣的婶婶纳为己有。结果逼使张绣降而复叛。宛城一战,曹操兵败如山倒,不仅自

  • 春秋时期,诸侯国君主都称“公”,唯独楚国称“王”,底气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诸侯称公为何楚国称王,春秋各国对楚国称王的态度,楚国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王

    周朝的时候,统治者就懂得了用激励机制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分封的对象不外乎是同宗同姓的自己人,和国中名人名士的后代,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var1]至于分封的等级,基本上有五个。最高等级为"公爵",再低一个级别就是"侯爵",再往下就是第三极"伯爵",伯的后面是"子爵

  • 历史上特聪明的商人,既非吕不韦,也非胡雪岩,而是散尽家财的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跟胡雪岩同时期的有名商人有哪些,十大商人胡雪岩,历史上最精明的商人是谁

    就如同剧中的沈一石一般,开场的时候他是多么的风光无限,狂妄霸道。然而结尾,却还是不得不一把大火焚烧了宅子,也焚烧了自己。他成于官商这个身份,败于官商这个身份,说到底是与“官”打交道惹的祸。历史上像他一样的商人比比皆是,比如说清末的胡雪岩,胡雪岩成败的关键在于左宗棠。[var1]他帮着清军运军火、粮米

  • 春秋战国孙膑与庞涓,苏秦与张仪,本是同窗,为何相互拆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苏秦与张仪孙膑与庞涓是同时代吗,苏秦张仪与孙膑庞涓有什么不同,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相差几岁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封神演义》里,姜子牙和申公豹本是同门师兄弟,两人却行同水火,姜子牙一心辅佐西周灭商,申公豹却极力帮助纣王抗周。如果说《封神演义》只是后人编撰出的神话故事,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和苏秦与张仪,这两对谋士,却是史书上有据可查的历史名人。可是,这两对本是同窗的好友,为何又势不两立相

  • 曾经称霸战国的齐国,为何被一战打垮?看看五国带兵大将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齐国大将列表,战国齐国三大猛将排名,战国齐国旗帜高清图片

    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渐渐形成了齐、楚、燕、赵、魏、韩、秦七个主要诸侯国,而在这七个国家之中,曾有两个国家面临过灭顶之灾,一个是长期疲软的燕国,另一个则是强势至极的齐国。[var1]这两个国家面临的灭顶之灾都是彼此造成的……公元前三百二十年,燕易王哙在大臣苏代等人的怂恿下,禅位相国子之,于是爆发了严重

  • “天才早逝”的颜回:孔子最钟爱的学生,孔门最出色的弟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孔门最贤德弟子颜回,孔子怎么评价颜回的

    《论语》这一部经典,可以算是记录颜回形象的源头,亦是探索其人格、精神较为可靠的资料。颜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他天资渊懿,早怀学圣之志,与父亲颜路师事孔子;他贫而好学,笃志践仁,乐道以居,冠绝群伦,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亦是孔门最出色的弟子。颜回列于孔门“德行”首科,名居“十哲”之首;他不幸英年早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