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经称霸中原一百年的魏国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曾经称霸中原一百年的魏国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930 更新时间:2023/12/27 12:29:55

并且魏国是最早变法图强的国家,后来的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鉴李悝变法的。

《史记·平淮书》中记载:“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彊君。”

正是因为变法的成功才有了强大的国力,才能在战国初期率先脱颖而出。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令诸侯畏惧的强国为何会在后来的争霸之中一蹶不振呢?

[var1]

魏国处在黄河流域,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魏国是当时天下的中央和交通中枢,同时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早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处于这一块风水宝地必定会引起周围国家的窥伺。并且魏国西接秦国,北接赵韩,南部是和晋国死磕数百年的老牌强国楚国,东边是齐国。

它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其重新崛起的可能。马陵之战后,魏国精锐尽失,广袤的边境线又无险可守,魏国国力大衰,再也无力压服诸侯。于是曾经被魏国欺压着的国家就在这时候开始对魏国发难,其中秦国侵吞魏国土地最多。魏国争霸百年,秦国则被魏国欺压百年不得翻身。孝公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收复河西之地。惠文王继位后,秦国大举东出,处在天下之腹的魏国在秦国的连番打击下国土迅速的萎缩。经过秦国一连串打击之下,魏国彻底失去了霸主的地位,无奈之下只有割地求和。

[var1]

其二就是继任者缺乏战略眼光。战国初期魏国率先称霸和魏文侯的英明神武是分不开的,其次继位的魏武侯在武功上较之魏文侯也不遑多让。可惜在战略眼光上,魏武侯差魏武侯岂止一星半点。

魏文侯在位时期,他将韩赵紧紧的联合在了一起。韩赵魏都是脱胎于晋国,因此魏文侯团结这两国,枪口一致对准齐楚秦这三个国家。在三晋的连番打击下,齐楚秦一度被打压的抬不起头来。

《资治通鉴》卷一记载:“韩借师於魏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於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於己也,皆朝于魏,魏於是始大於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大体意思就是:韩与魏借兵伐赵,魏文侯说赵是魏的兄弟之国,没借给;赵向魏借兵伐韩,魏文侯说韩是魏的兄弟之国,也没有借给。两国没借到兵,当时都很生气,但后来听说魏文侯既没借兵给韩、也没借兵给赵,并且把他们当作兄弟之国,于是韩赵就都朝于魏,于魏国成为三晋最大的国家,诸侯再也没有能打过魏国的了。

[var1]

可是魏武侯即位之后,这一切都变了。他虽然将魏国又重新带向了另一个高度,但是他在外交上昏招迭出。首先因为妄图控制赵国内政帮助投靠魏国的赵公子赵朝攻打赵国而导致三晋关系破裂,后来虽经修复,可是之后由于赵国攻打卫国,导致本来经不起考验的三晋同盟再次破裂。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武侯元年,赵敬侯初立,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

其次他帮助田氏代齐,妄图拉进两国关系,更企图因为这层关系妄图控制齐国朝政,却没想到作茧自缚,几十年后齐威王成了魏国霸业的终结者。可以说魏国衰落的种子在武侯时代就已经开了。

[var1]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的大量流失,也正是这点所以才让魏国永无翻身之日。

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武侯即位之后,首先吴起的离开对魏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魏文侯时期秦国屡遭魏国打压,到吴起任河西郡守创立“魏武卒”之后,秦国局势继续恶化,阴晋之战更是差点让秦国一度处在灭国的边缘。

[var1]

但是吴起的才华引起了公叔痤的警惕就是在公叔痤的设计下使得本就和吴起有嫌隙的魏武侯更加的排挤吴起,最终吴起离开了魏国前往楚国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吴起一走,魏国不再把矛头对准秦国,秦国有了喘息之机。就是这一线生机为魏国之后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其次西门豹的去世,也让魏国再度雪上加霜。古代有“三不欺”的说法:“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语出《史记》)。西门豹初到邺城的时候,邺城一片荒芜土地萧条。西门豹到任后,兴修水利,惩治巫风,开垦农商使得整个邺城生机勃勃,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经世之才后来却遭到了魏武侯的冤杀。呜呼哀哉!

[var1]

魏惠王即位之后,其人才流失则更加严重。首先是孙膑,因为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设计陷害了孙膑导致孙膑半身残疾。可是后来孙膑逃亡齐国帮助齐威王富国强兵,最终在马陵之战击败魏国,敲醒了魏国失败的丧钟。接着就是商鞅,商鞅一开始是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帐下做事,公叔痤发现了商鞅的才华。可惜公叔痤怕商鞅的才华影响到自己的权利,于是一直没有向魏惠王举荐,直到公叔痤快要临死前才向魏惠王举荐商鞅。

公叔痤说道:“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

奈何的是魏惠王此人和他父亲一样,看人不讲唯才是举,而是看中他的门第。

公叔痤知道了魏惠王的心思之后又对他说道:““君既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这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不用他的话就杀了他,不能让他出魏国让别国所用。可惜最终魏惠王既没用也没杀。最终商鞅闻听秦国秦孝公广纳贤才去了秦国,商鞅三会秦孝公,最终秦孝公拜服其才华,将商鞅奉为上宾。而秦国也在商鞅的主持下,开启了商鞅变法最终一举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国力。之后的张仪、范睢等人也是如此,坐拥着大把人才不知道合理利用,最终便宜了秦国。

[var1]

其实魏国早期是有一统天下的实力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中,魏国没有地利,却有率先变法之天时以及坐拥奇才的人和。

可惜李悝的去世让李悝变法半途而废,后世的国君也没有很好的利用李悝变法带来的成果。而魏文侯之后的魏武侯虽然有大将之风,却无统帅之才没有很好的识人用人,用人不讲唯才是举却看中出身门第。用人看中出身门第的这个恶习也是从魏武侯开始。

魏惠王继位之后前半生也可谓是英明之主,可惜他也和他父亲一样没有战略眼光。对外滥用武力,对内不明是非。最终魏国在他手上走向了衰落,可惜的是之后的魏国再也没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来力挽狂澜,最终凐灭在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大业之中。

更多文章

  • 敢和秦国硬碰硬的赵国,为何没被历史选中,沦为被统一的对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国真的打得过秦国吗,赵国真的能够跟秦国抗衡吗,战国时期赵国能与秦国抗衡吗

    赵国,与秦国一般,出自嬴姓,两国公室同根同源,公元前四百零三年建国,公元前二百二十八年覆灭,享国一百七十五载,传十二世。在赵国历史上,出现过赵武灵王、赵孝成王等英明之主,有过蔺相如、楼缓等贤相,也有过忠心侍奉三朝的老将军肥义、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廉颇、李牧,况且赵国铁骑之名威慑天下,可就是这样一个

  • 千万别被电视剧误导了,秦国可不是靠什么军国主义崛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国是军国一体吗,秦国的军事模式,秦国军队简介

    [var1]因为商鞅的变法让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战争机器,所有人都成了这台机器里面的零部件,而其他的国家也因此显得像极了一群待宰的肥羊,在秦国面前几乎无力招架,这个观念甚至有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其实,我看具体的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地,我在仔细查阅了资料后发现,秦国的强大绝对没那么有简单,也绝对不是靠

  • 大明风华:敢起兵谋反的汉王和赵王,为何会害怕被迁出族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明朝汉王和赵王的下场,历史明朝汉王赵王谋反了吗,汉王和赵王为什么谋反失败

    [var1]随着朱棣的去世,汉王和赵王开始在明面上为难新帝,不仅在朱棣的葬礼上捣乱(虽然按照电视剧的安排,汉王和赵王的怀疑很合理),随后更是逃出京都,带兵开始起义了!面对这样的两兄弟,老大朱高炽内心是很苦逼的:杀也杀不得,打又打不过。还好,最后朱高炽以退为进,用软刀子把这俩兄弟拿下了。只是,劳心劳力

  • 曹操一生因为5件错事导致魏国最终没有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一生犯过的五大错,曹操为魏国做出的贡献,曹操一生的征战历程

    [var1]错爱上一个女人小编在前面的文章中就提到过曹操此人一生风流喜欢网罗天下美貌与才华并肩的美女,然而正是他这种喜好差一点导致他被杀害,故事发生在宛城大战期间,曹操发现宛城守将张绣的婶娘,即张济的遗孀长得颇有姿色,就想要把张绣的婶婶纳为己有。结果逼使张绣降而复叛。宛城一战,曹操兵败如山倒,不仅自

  • 春秋时期,诸侯国君主都称“公”,唯独楚国称“王”,底气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诸侯称公为何楚国称王,春秋各国对楚国称王的态度,楚国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王

    周朝的时候,统治者就懂得了用激励机制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分封的对象不外乎是同宗同姓的自己人,和国中名人名士的后代,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var1]至于分封的等级,基本上有五个。最高等级为"公爵",再低一个级别就是"侯爵",再往下就是第三极"伯爵",伯的后面是"子爵

  • 历史上特聪明的商人,既非吕不韦,也非胡雪岩,而是散尽家财的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跟胡雪岩同时期的有名商人有哪些,十大商人胡雪岩,历史上最精明的商人是谁

    就如同剧中的沈一石一般,开场的时候他是多么的风光无限,狂妄霸道。然而结尾,却还是不得不一把大火焚烧了宅子,也焚烧了自己。他成于官商这个身份,败于官商这个身份,说到底是与“官”打交道惹的祸。历史上像他一样的商人比比皆是,比如说清末的胡雪岩,胡雪岩成败的关键在于左宗棠。[var1]他帮着清军运军火、粮米

  • 春秋战国孙膑与庞涓,苏秦与张仪,本是同窗,为何相互拆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苏秦与张仪孙膑与庞涓是同时代吗,苏秦张仪与孙膑庞涓有什么不同,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相差几岁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封神演义》里,姜子牙和申公豹本是同门师兄弟,两人却行同水火,姜子牙一心辅佐西周灭商,申公豹却极力帮助纣王抗周。如果说《封神演义》只是后人编撰出的神话故事,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和苏秦与张仪,这两对谋士,却是史书上有据可查的历史名人。可是,这两对本是同窗的好友,为何又势不两立相

  • 曾经称霸战国的齐国,为何被一战打垮?看看五国带兵大将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齐国大将列表,战国齐国三大猛将排名,战国齐国旗帜高清图片

    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渐渐形成了齐、楚、燕、赵、魏、韩、秦七个主要诸侯国,而在这七个国家之中,曾有两个国家面临过灭顶之灾,一个是长期疲软的燕国,另一个则是强势至极的齐国。[var1]这两个国家面临的灭顶之灾都是彼此造成的……公元前三百二十年,燕易王哙在大臣苏代等人的怂恿下,禅位相国子之,于是爆发了严重

  • “天才早逝”的颜回:孔子最钟爱的学生,孔门最出色的弟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孔门最贤德弟子颜回,孔子怎么评价颜回的

    《论语》这一部经典,可以算是记录颜回形象的源头,亦是探索其人格、精神较为可靠的资料。颜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他天资渊懿,早怀学圣之志,与父亲颜路师事孔子;他贫而好学,笃志践仁,乐道以居,冠绝群伦,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亦是孔门最出色的弟子。颜回列于孔门“德行”首科,名居“十哲”之首;他不幸英年早卒,

  • 勾践的后代在汉朝建立神秘王国,刘邦允许,汉武帝:必须灭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勾践和刘邦,勾践后代,勾践后代在现在的哪里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若按地理位置来说,相当于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等地。在《过秦论》中也有:“南取百越之地……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var1]问题来了,百越中的“越”,指的是什么呢?有人说,越同“粤”;也有人认为,“越”指的是越族。其实,目前最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