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作为周朝的末代天子,周赧王的结局有多窝囊?

作为周朝的末代天子,周赧王的结局有多窝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811 更新时间:2024/1/9 5:37:30

昔日天下共主早已被各个诸侯扒的只剩一条底裤,整个周室的似乎只剩下九鼎,还在诉说着昔日文武成康的荣耀。周赧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上的台。

周赧王上位的时候,整个周王畿原本不大的地盘,还被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是周天子的地盘,以及西周国和东周国两个诸侯国。名义上富有天下四海的周天子,实际控制地盘就和一个镇差不多,什么周王分明就是一个镇长,就这么点实力,那些大诸侯谁会把他放在眼里?

公元前307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宜阳,秦国著名的大力士,拥有一个让人浮想联翩名字的秦武王嬴荡,想要来一个洛阳一日游,话说这个洛阳可是秦武王心中的圣地,因为这里有九鼎,秦王有没有问鼎中原的想法?

我不知道,但是他很想知道周鼎的重量,他很想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周鼎举起来,享受众多手下的喝彩!为了有更好的旅游体验,秦王派出了樗里疾,带了100多辆战车,来到了东周国,看一看这位周天子的反应。

周赧王听到了秦王的想法之后,勃然大怒,周鼎可是王权的象征,你这秦王一个养马的后代,有什么资格可以碰出这么神圣而高贵的东西呢?于是周天子特别委婉的婉拒了秦王的要求,啊,说的非常有艺术性,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滚!

很显然,咱们这位周天子忘记了老秦人的脾气,秦国人的倔脾气可不是好惹的,樗里疾见这个还端着周天子臭架子的老头子,这么不识时务,给脸不要脸,于是决定面子里子都不给周天子。

于是最诡异的一幕出现,秦国军队摇身一变,变成了强迁工作组,在他国的领土上完成了一起强迁任务,将周朝的法人周天子进行了强迁,周赧王,被赶出了王宫去了西周国。

尽管最后秦武王因为举鼎而死,但是经过这么一件事后,周天子仅存的一点点颜面,那一丢丢的遮羞布都被秦国给扯掉了。

认识到实力的差距之后,周赧王终于认识到了秦国的强大,这个昔日的养马的家奴的后代,已经能够左右周天子的存亡。高高在上的周天子不得不对秦国溜须拍马以换取和平,可能就是出于周赧王这么一个识时务的态度,秦昭襄王始终没有攻打弱小的周王室。

可是秦国人不打周天子,周天子却要打秦国!在长平之战过后,秦赵之间又爆发了一场邯郸之战。在一代名将魏国信陵君的统帅之下,一举击败的秦国,秦国足足损失了20万精锐,一旦战神白起也在战后不久被处死。山东六国尝到了合纵的甜头,让他们看见了打败秦国的希望。

在邯郸之战结束之后,楚国派遣使者请求周般赧王以天子的名义,号召天下各国一起来讨伐秦国。听到楚国的要求,周赧王那是喜出望外,还是楚国好,知道敬重咱这个天下共主,这个楚子,是个大大的忠臣!

为了给天下诸侯做一个表率,周赧王纠集了一只五六千人的部队,可是由于整个周王室的财政,非常的困难,周天子不得不向境内的有钱人借钱,充当军费。可以说,周赧王为了这一仗是下了血本的。

可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说好的多国部队只来了楚国和燕国的军队,其他三晋和齐国根本就没有派兵,这只由周天子组织的讨伐秦国的行动失败了。军事冒险没有成功,周赧王,不仅在战场上损兵折将,回到国内还不得不面临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债务问题。

周天子欠了一屁股债,作为君主,周王可不会像贾跃亭那样跑路逃债,那时也没有电商带货,他也没有办法像罗永浩那一样,直播还债,实力太差,他也不能像萨达姆一样,通过吞并科威特,以此来赖账。

周赧王想出个好主意,造了一座高台来逃债,天天躲在上面,这种高台被称为逃债台,所以债台高筑,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周天子集合,六国攻打秦国不成,却招来了秦国的报复,很快,秦国大军就直扑周王城。面对虎狼之情,周天子的这点人马只是一盘菜,被打的落花流水,西周君只能把手底下的地盘全都奉献给了秦王,秦国将西周君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

耻辱,太耻辱了,堂堂大周的贵族,伟大的文武成康的后代,居然被放马的奴隶的后代,游街示众,这实在是太耻辱了,周朝的底裤也被扒掉了。

没过多久,最后一位周天子周赧王死翘翘,西周文公也死了,整个西周的地盘被秦国吞并,九鼎也落到了秦王的手里,大周王朝走向了灭亡!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到!

更多文章

  • 周朝很奇怪:800年后宫只写一人,怎么称呼让史家为难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周朝的特点和贡献,周朝的情况,关于周朝的知识

    武姜绘画武姜是申侯之女,不知为何姓姜,大概也是攀附吧,由于好嫁给了郑开公为妻,所以也就叫了武姜。此女心眼原本不坏,只是好有个非常不好的审美观,最终为郑国酿成了一场大祸。武姜为郑武公生下了两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出生时难产,据说是先出了脚,差点要了好的命,好认为不吉利,便给这个儿子取名寤生,意思是倒生,后

  • 周王朝分3个阶段,它们分别是西周春秋与战国,那么如何区分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上真实的西周王朝,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吗,大周王朝中的西周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带着一大帮正义的诸侯讨伐无道商纣,周军经过牧野一战定了江山。商灭亡后,周王朝也得以建立。不过周王朝的800多年也并非统一完整,因为前后足分为了3个阶段,它们分别是西周、春秋与战国。大伙对这些历史名字非常熟悉,但如何区分那段时间,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这些似乎都让人一时半会

  • 元始天尊:下山去辅佐武王,姜子牙听后,为什么先去辅佐暴君纣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姜子牙帮助纣王统治多少年,元始天尊和姜子牙是什么关系,姜子牙元始天尊的秘密

    除此之外,元始天尊还交给姜子牙一个任务,那就是执行封神行动。姜子牙领取了这两个任务后,简单收拾了一下,就下山了。但奇怪的是,姜子牙一下山,并不是直奔西岐武王那里,而是直奔纣王的朝歌城。在朝歌城中,姜子牙投奔了儿时的小伙伴宋异人,在他家里安顿了下来,并且还娶了一个媳妇马氏,过起了小日子。在这段时间里,

  • 商鞅当过的“左庶长”和白起当过的“左庶长”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白起与商鞅是一个时代吗,白起和商鞅谁先出生,白起和商鞅谁的贡献大

    [var1]有意思的是,在秦国历史上除了商鞅之外还有一位著名的大人物曾经当过左庶长,这就是被称为“人屠”的武安君白起。那么商鞅当过的“左庶长”和白起当过的“左庶长”有什么区别呢?[var1]由于各种原因,春秋到战国初期的秦国官制与中原诸侯有很大的不同。“庶长”即“庶民之长”,也就是大官的意思。因为秦

  • 刘备病死白帝城那一刻,整个魏国都在欢呼,只有一人留下了眼泪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死于白帝城,刘备死后白帝城怎么样了,刘备兵败白帝城完整版

    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一段你攻我伐的历史,更是一部尔虞我诈的历史。毕竟在这个时代,靠简单的蛮力和军队打仗并不是什么实力的体现,更何况各个割据势力林立,每个人的手上其实兵力都差不多。即便是拥有的兵力多,但最后也可能有因为一子错,出现满盘皆落索的情况,所以势必需要聪慧的谋略家进行布盘。然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 秦武王举鼎被砸死后,为什么是嬴稷登上了秦国王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武王举鼎对秦国影响,秦武王和嬴稷,秦国举鼎死的是哪个王

    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攻取韩国重镇宜阳后,秦武王也追随当年楚庄王的脚步,去东周洛邑向周天子问九鼎之轻重。并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秦武王死时年仅23岁,并没有留下子嗣。秦国立刻陷入了诸公子争夺王位的混乱局面,秦武王后支持公子壮,芈八子支持自己的儿子公

  • 春秋的一个小国,被楚国消灭三次,其子孙后来篡夺了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楚国齐国,楚国和齐国的情况,春秋战国楚国和齐国

    不过,在这些诸侯国中,有一个诸侯国被楚国消灭了三次,也即前两次,这个诸侯国都成功复国。直到第三次,楚国才彻底占据了这个诸侯国的疆域。并且,这个诸侯国君主的子孙,还跑到了齐国,通过百年的努力,篡夺了齐国君主之位。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诸侯国是哪一个呢?[var1]一首先,这个小国,就是陈国。陈国(公元前

  • 春秋战国:他虽然是百胜将军,却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时期最厉害的政治家,战国中最厉害的政治家

    [var1]历史上对吴起的评价褒贬不一,或者贬多褒少,司马迁是这样评价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司马迁说他“刻暴少恩”,他是怎么刻暴少恩的呢?“杀妻求将”当算作一例,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战国初期,齐国进攻鲁国,吴起为了

  • 当年赵国屡胜匈奴,为何到了汉初就不行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国抗击匈奴秦国支援,赵国为啥一直打匈奴,战国赵国和匈奴打过吗

    其中战国时期的赵、燕等国,都曾受到不同程度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但是各国却能击退侵略者,还曾出兵获得过重大胜利,而到了大一统的汉初,汉廷饱受匈奴人的军事侵略,甚至还不惜屈辱的割地和亲,这是为什么呢?[var1]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游牧部落,没有统一的领导指挥,各个部落一盘散沙

  • 商鞅有个发明,官吏害怕,百姓喜欢,现在仍然很先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商鞅个人简介,商鞅经历的重要事件,大秦帝国商鞅

    [var1]变法除了这些呢,一些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以及地方上记载的一些经典案例,都具有法律效力,以上林林总总,都成为秦国的法,一起构成秦国庞大的法律体系,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基本涵盖了国计民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后人统计,已知的律,如《田律》《工人程》、《内史杂》等就有三十余种,在如何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