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最抢手的职业:宗法分封制的产物,道义理想的坚定实践者

春秋战国最抢手的职业:宗法分封制的产物,道义理想的坚定实践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210 更新时间:2023/12/4 15:29:07

晋国六大公族的范氏子孙后来流落到了齐国,成为只能依靠自己的平民。没落贵族依靠自己的知识或技能依附于他人,以求得温饱和发展,成为士人,这在那个时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

私学兴起

周王朝初期,是"学在官府"的,也就是只有贵族才能够学习、查看书籍,庶民百姓没有学习的权利;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由贵族垄断的教育开始松动,私学兴起——孔子首创私学。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收子弟不论出身——只要有一条束脩(干肉),就可以跟随孔子终身学习。这给了平民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并以"学也,禄在其中矣"号召以知识立足社会。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之后致力于教育,这一生所收弟子有三千人,这些弟子遍布各国,他的这一观点也被弟子带到的了各地,并在当时被普遍接受、认同。于是,平民百姓通过学习也获得了进入"士"这一阶级的渠道。

低层贵族的下沉和庶民百姓的上升逐渐组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团体——士人。

当时的士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学富五车、心怀大志,又能言善辩。且他们不局限于所属地域,他们为了自己生存和政治理想奔走于各国之间,为各国君主、贵族出谋划策、献言献计。孔子就是当时"士"的典型代表。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战乱不断,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弱肉强食,稍有不慎就会被别的国家吞并。这时候,对诸侯国君主而言,政治、经济、外交都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来出谋划策。

就这样,在春秋战国时期,既有需求方,又有供应方,于是"士"成为了当时最抢手的职业。

士的就业渠道

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诸侯割据局面中要保护自己,就需要有能后出谋划策的智囊团。所以,士就业的第一个渠道就是为诸侯国的君主们办事,帮助君主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经济和强兵富国。

秦国最初是在西部为周天子养马的,后来因为"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与齐、晋等国平起平坐,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才有了秦国第一位霸主。秦穆公带领秦国成为了仅次于楚、齐、晋的二等强国。

但秦穆公过后,秦国却一直衰败,再无英勇的明君出现。直到秦孝公时才下定决心进行变法,于是重用了当时的士——商鞅

商鞅进行了两次变法,在农业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种;在军事上,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统一了度量衡,推行郡县制。这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商鞅对秦国的贡献是很大的。

其次,不仅君主需要士帮助自己对内强兵富国,对外斡旋各国实力,侍奉君主的贵族、大臣也需要有人帮助自己出谋划策。

当时的贵族、大臣依赖于君主的信任,一旦被君主怀疑不仅有可能失去自己的荣华富贵,有时甚至危及性命,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君主分忧,也为了能够保护自己,贵族、大臣也的会养大量的士。

战国时期的战国四公子就因为养士而出名。《战国策》中有一篇文章《齐人有冯谖者》讲的就是齐国公子孟尝君与门客冯谖的故事,其中提到这样的事情:

孟尝君因为被齐国君主猜忌废除了相位,无处可去,只好去薛地。这里的老百姓夹到欢迎,孟尝君很疑惑。原来是之前派冯谖来薛地收利钱,冯谖看老百姓穷苦交不出利钱,就是一把把凭证全烧了,说是孟尝君体谅老百姓。老百姓感恩在心,看到孟尝君回来才会夹到欢迎。这一点就是冯谖作为门客为孟尝君提前铺好的路。

冯谖为孟尝君铺的路不仅这一条。

冯谖对孟尝君说:"狡猾的兔子会挖三个洞住,才能避免被捉住,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放松警惕,让我去给您挖另外两个洞吧。"

孟尝君答应了,给了冯谖五十辆车和五百两黄金。冯谖就带着这些东西去找当时魏国的魏惠王,对魏惠王说:"齐国现在放逐了他的大臣孟尝君,哪位诸侯先迎接了他,就可以让自己的国家富庶且军事强大。"于是,魏惠王就把相位空出来并派使者带着千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

冯谖却提前赶回去去,告诉孟尝君说:"现在魏国带着千两黄金和百辆车子来聘请您,齐国的君主应该已经听说这事了吧。"于是,魏国的使臣往返三次,孟尝君都没有答应。

当时的齐王听说了这件事,群臣上下都很惊恐,于是齐王就派遣人带着千金黄金、两辆绘有文采的车、一把佩剑和封好的书信,去向孟尝君道歉,希望孟尝君能够回到齐国。

这时,冯谖又给孟尝君出主意说:"希望你向齐王请求赐予先王的宗庙和祭祀祖先使用的礼器,并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好之后,冯谖说第三个洞也挖好了,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就是著名的狡兔三窟的故事,孟尝君因为冯谖的谋划在后期果然顺风顺水。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贵族大臣也是很需要士的帮助的。当时士就业渠道还是挺多的。

士的社会地位

虽说当时的士依附他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政治理想,但是士大多都有自己作为知识人的傲气,在选择要依附的人时候也会进行选择——择明君而依。在当时,社会普遍对于士是很尊敬的。

战国四公子中,魏国信陵君就以礼贤下士而出名:

信陵君听说一个看门的老大爷非常有才,便放下身段亲自去看这位大爷。但是老大爷却并不买账。信陵君就在家大宴宾客,当所有人都到场准备好之后,信陵君又亲自驾车去城门口邀请这位老大爷,而且信陵君还把车上最尊贵的位置让给了这位老大爷,自己亲自为他驾车。

这位老大爷不仅不理信陵君,还让信陵君驾车去见自己的朋友,自己跟朋友聊的很开心就让信陵君在旁边等着。

这位老大爷就是侯赢,他见得朋友就是朱亥。侯赢为了看看信陵君是不是真的礼贤下士才故意刁难他的,而信陵君的一举一动都被侯赢看在眼里,他最终被信陵君打动,跟朋友朱亥一起投奔了信陵君。

信陵君的这一举动在后来也确实帮到了他。著名的窃符救赵就是侯赢帮助信陵君做到的。

信陵君因为礼贤下士,门客达到三千多人,是四公子中门客最多的一位。各国也因为信陵君有这么多门客而不敢攻打魏国。信陵君死后没多久,魏国就被灭掉了。

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故事只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由于君主、贵族、大臣都希望能依赖于士的才学,尊敬有知识的人,所以普遍对士很尊敬。各国更是害怕信陵君的所养的士而不敢攻打魏国,可见当时的士在当时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士的尊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随着发展,士大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阶层的代名字,而代表的是一群有才能的知识份子,虽然到后来已经不再称呼人为士了,但是整个社会对于读书人的尊敬仍旧是在的,当今社会也是如此。

士的职业操守

士在当时能够受到尊敬,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不仅仅因为他们有才华,也因为他们高尚的职业操守。

孔子是当时典型的"士"代表,他怀着"仁""爱"之心周游列国就是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能建立一个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家。

但是孔子的理想太过远大,即便各国君主知道孔子的想法很正确,也因为处在一个战乱频发的时代而无法施行,因为武力解决问题要比修身养性了来的更直接。这就注定了孔子的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

除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之外,还有各个诸子学派。尽管各派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但都尊重知识,崇尚理性,心系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却大家的共同追求。

结语

而士的精神一直延续到了当今社会。这场疫情,不断有医护人员抱着先有国后有家的心情主动请缨前往战场,这不就是心系天下苍生的士大夫精神吗?

士在春秋战国时期异军突起,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中是百花齐放,成为了当时最热门的职业,这是当时社会的变迁下的结果,也与当时士自身的修养分不开。

而当时的这群人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更是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的很多精神、思想都形成于当时,一直延续至今。

更多文章

  • 比干去世后留下一个遗腹子,此子获周武王赐姓,现成南方第4大姓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比干真实的历史故事,比干后人姓氏有哪些,比干后代王姓分布

    实际上妲己没有那么大影响力,比干也不会有那空闲和一个妃子斗法。纣王帝辛在位时,殷商有三大“仁人”,一个是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另外两个就是纣王的叔叔,箕子与比干。因为纣王处处奢侈无道、穷兵黩武,微子启先去劝谏,没用,于是他装疯出走了。紧接着箕子也劝谏,也没用,还被关了起来。比干是第三个劝谏的人,《史记》

  • 殷商古国-屯国,因不服驯被商王残酷镇压,沦为人牲的供应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殷商古国,殷商古国的历史由来,殷商西北古国现状

    梏多屯”,梏,拘犯人的刑具,意思是俘获大量屯国人牲。说明屯国一开始是不服商朝的,或者是后来的背叛,经过商王的征伐,屯国俯首称臣。从卜辞中可以看出,商王曾大量使用屯人作为人牲,也因为屠戮人牲过多而占卜会否带来负面效应。一方面可能说明屯国人口多,另一方面或是因为屯人不服驯,商王才会如此对待屯人。屯国的地

  • 比干死后,妻子随意给孩子改的姓氏,至今仍是大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比干后人五个姓氏,比干现在姓氏,哪些姓氏和比干有联系

    可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跟真实的历史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历史上的比干,据说是因为受了侄子的牵连才丢了性命。在商朝,王死后,王位不是传给儿子,而是要传给弟弟的。但比干的侄子微子因为没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就动了反心,被纣王察觉后下令处决,比干因此受到牵连。那比干死后,妻子随意给孩子起姓名,又是怎么回事呢?历史

  • 清华大学获赠战国竹简,意外揭开甲骨文百年谜团,难怪夏朝找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甲骨文在夏朝出现过吗,夏朝甲骨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中国人眼里,上古三代夏商周真实存在,毋庸置疑。但是西方学者对夏朝是否存在,一直存在争议,质疑点是中国未出土夏朝实物史料。然而,不少中国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朝遗址。因为推测年代和史书记载的夏朝方位,都能契合。其实,《史记》中的《夏本纪》对夏朝描述颇多,但司马迁距离夏朝已经过去两千多年

  • 春秋首霸齐桓公死后尸体出现尸虫也无人收尸,姜子牙因他绝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霸主齐桓公,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的传奇一生,姜子牙是齐桓公吗

    公子小白是吕氏齐国第十五位国君,他的爸爸是春秋三小霸之一的齐僖公,他爸爸死后,他大哥继位,是为齐襄公,本来齐国国君没有小白什么事的,但齐襄公在位时,荒淫无道,昏庸无能,与其异母妹文姜乱伦,还派人杀了妹夫鲁桓公,还出兵攻打卫国、鲁国、郑国,看不顺眼的大臣连称、管至父、公孙无知便联手杀了齐襄公,于是公子

  • 皓镧传:吕不韦当年放手爱情注定孤独终老,夜入皓镧寝殿难修旧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皓镧传吕不韦和皓镧,异人有多爱皓镧,皓镧知道吕不韦发毒誓而不娶她吗

    [var1]吕不韦,是一个不断产生梦想,实现梦想的人。就像他喜欢富有,就去经商,然后富甲一方。喜欢谋政,就去钻营,然后权倾朝野。可以看出,吕不韦的实践力永远与当下的梦想相匹配。他不允许自己在第一要务上迟疑。而他的第一要务永远与政治、野心、权力相关,爱情是其次。无疑,任谁都不能说吕不韦对皓镧不是真爱。

  • 桑丘之战:秦国和齐国第一次正面较量,结果谁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桑丘之战秦国损失兵力,齐国对桑丘之战,桑丘之战齐国和秦国谁厉害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秦国挟胜魏国之威势,从韩国、魏国借道来进攻齐国,企图借此挫败齐国的威势。对此,齐国自然积极抵抗,从而爆发了桑丘之战。对于桑丘之战,可以说是秦国和齐国第一次正面较量,因为在此之前,包括春秋时期,秦国和齐国因为相距遥远,中间隔了太多诸侯国,所以一直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正面

  • 年少的秦始皇,手上没有实权,凭什么击败权臣吕不韦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早年,庄襄王在赵国当人质,很喜欢吕不韦的妾姬,就娶了她,之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政,姓赵。后来,庄襄王回到秦国,就给儿子改姓嬴,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在赢政十三岁那年,父亲秦庄襄王生了一场大病去世了,他就从父亲手里接过了王位。那时候秦国已经是一个大国了,先后吞并

  • 赵括40余万降卒被坑杀,为何无人反抗?并非白起个人之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赵括实力有多强,历史上赵括到底有多厉害,赵括历史战绩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从远古时期一直到现在,战争是我们时刻面临的一个问题,每个朝代的更迭兴衰,都是依靠战争来获得的。通过发动战争,扩大自己的领地、人口,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这算是一个亘古不变的

  • 高雅的贵族品质:春秋“风雅精神”在《左传》中的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贵族精神内涵,春秋时期最有贵族精神,春秋战争中的贵族精神

    有周一代“德”“政”统一的“德治体系”与粲然的礼乐文化使得春秋时代的贵族君子们内具高雅的贵族品质,外显彬彬儒雅、威仪抑抑的贵族风度;而《诗》的广为传播则为春秋时期旷世独绝、气象舂容的赋诗活动提供了蓝本。概而言之,春秋时期的“风雅精神”主要表现为高雅的贵族品质、优雅的外在风度与文雅的赋诗活动。《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