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风云人物,战国四公子,结局都是如何?

战国时期风云人物,战国四公子,结局都是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885 更新时间:2024/2/12 10:06:24

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首,因封地在信陵,被称为信陵君,魏国第六代国君的异母胞弟。信陵君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魏国之梁惠王魏罃时的马陵惨败后,国势衰落,江河日下。

[var1]

而西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张仪略地后,在列国中突起,有着兼并六国之势,没有一个国家能真正抗御秦国,而魏国毗邻秦国,受害较深。信陵君效仿孟尝君,平原君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

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为离间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秦王派人持金万斤到魏国行贿,找到晋鄙的门客,叫他们诋毁信陵君。

[var1]

秦王又几次派人假意祝贺信陵君,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魏王因听信谗言,心生疑窦。信陵君则推说有病,日夜以酒色自娱。如此四年,被魏王赐予鸩酒毒死。

信陵君盗窃兵符,夺晋鄙军而败秦存赵,是违背、对抗魏王的意旨的,但实际上却是魏国的大利。赵存,使魏不孤立而有屏障。败秦军,消除了魏王尊秦为帝的幻想,减少了对秦畏惧思想,也使魏在东方各国间的威信有提高。

[var1]

《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中,有《魏公子》二十一篇的记载。司马迁是把信陵君作为一个礼贤下士的人物来写的。他认为信陵君的“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名冠诸侯”,都实有不虚,所以历史上将信陵君排在四公子之首位。

春申君,名黄歇,为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

[var1]

楚襄王时,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楚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退兵。楚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当时楚国的国舅李园想取代黄歇的地位,于是暗中豢养了刺客准备刺杀黄歇。

[var1]

黄歇的门客朱英得到了这个消息,提醒黄歇注意李园的动向,但黄歇没有理会朱英的警告。不久,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抢先进入王宫,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前去王宫奔丧,在棘门受到李园刺客的伏击,当即被斩头扔在棘门外。

同时,李园派官兵前去春申君的家中,将春申君的家人满门抄斩。同年,熊悍继位,是为楚幽王,李园取代黄歇,被任命为楚国令尹。

[var1]

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幼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为孟尝君。

孟尝君可以说是四公子中跳槽最频繁的,原因无他,都是为了待遇,哪国愿意用他为相,他就往哪国跑。最先抛出橄榄枝的是秦国,孟尝君不顾门客劝阻,兴冲冲地去了,结果秦相没当上,差点被秦国囚禁,幸亏是靠着“鸡鸣狗盗”逃了出来。

[var1]

回国后,孟尝君子承父业,也当上了齐相,为了报复秦国,他组织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秦,但只开到函谷关外。几年后,孟尝君也遇到了君王猜忌,为了保命,他逃离了齐国,后来解释清楚也只敢回薛地待着,相位自然是丢了。

孟尝君在薛地仍然搅起无边风雨,齐湣王灭宋后,打算顺手把薛地也灭了,孟尝君慌慌张张地跑到魏国,出任魏相,之后干的最出彩的事就是联合秦赵燕等国联军伐齐,把自己的母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

[var1]

与之相比,曾经为齐国封君之地的薛地却中立于诸侯,俨然一个独立王国但孟尝君没有处理后这个独立王国的继承问题,他一死,诸子争立,怨气值爆棚的齐国跟魏国一打商量,合力灭了薛地,孟尝君绝嗣。

平原君赵胜,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号平原君。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指导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

[var1]

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赵孝成王七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

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赵平原君虽立大功,却不向赵王请封。有一次和秦昭王喝酒,秦昭王想让他杀他的好友魏相魏齐,但他却厉声拒绝了。

[var1]

赵惠文王元年,平原君被拜相,其后“三去相、三复位”,前后相赵48年,历经惠文王、孝成王二朝。四公子中,平原君最为平凡,有大错,也有大功,一生忠于赵国,最终得以善终。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选一位最具代表武将,哪些人能入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上的齐楚燕韩赵魏秦的位置,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著名的君王,战国七雄知名将领一览

    [var1]周定王十六年(前453),随着三家分晋事件的发生,历史正式进入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征伐更加频繁,更多的优秀将领也在此时涌现。那么,如果在各国分别选出一位名将,应该怎么选呢?[var1]首先,我们要看看战国时期主要有哪些国家,众所周知,"战国七雄"是那个时代的主角,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

  • 战国名将篇丨李牧vs王翦:王者巅峰对决,王翦胜之不武?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翦跟李牧谁大,李牧和王翦谁的年龄大,李牧和王翦谁更厉害

    如果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比作一片夜空,那么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星群。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无疑群星璀璨,不管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一代又一代霸主的背后,少不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壮,而李牧就是这其中之一。初出茅庐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在史书上的登场却并没有我们所普遍想象的那样“惊世

  • 投降的鼎盛文明,软弱的富庶之邦,遍地鸿儒为何还是救不了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齐国最鼎盛时期有多强,齐鸿儒,鼎盛的齐国

    如果说魏国是战国时代最大的人才孵化基地,那么齐国就是百花齐放的士人天堂,外加鼎盛的商业之国。综合其他六国之力,都难望其项背。可见,齐国是一方得天独厚的盛土,西方有暴烈勇武的赵国作为屏障,北方有渴望和平的燕国,南方有孱弱的宋国和鲁国。[var1]如果齐国不主动作死,几乎没有什么威胁。可以在安乐乡里尽情

  • 所谓的“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人?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秋5霸顺序,一句话评价春秋五霸,春秋五霸靠什么

    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并不统一,那么,春秋时代的霸主是依靠什么标准产生?又应该分别是哪些人?[var1]图片:春秋五霸资料截图一、霸主的产生霸主,是周朝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霸主也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1、西周的衰败西周初年,周武王奉行分封制度,此时的周朝势力范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

  • 战国的“同城德比”:秦国统一前20年,咸阳差点被五国攻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国赵国争霸,秦国和赵国的巅峰之战,秦国与赵国的历史

    战国时代是大国争霸的时代,每个国家都用尽了全力,要么变强,要么毁灭,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战国惨烈可想而知。尤其是到了战国后期,那战场上的情况是更加惨烈,这里面经过连年不断征战,最后唯一能与秦国叫板的也就只有赵国了。楚国是大而不强,国内贵族力量太强大,分散了王权各自为政,只有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楚国才

  • 战场上平分秋色,赵国却屡败秦国,发展暗藏危机,头重脚轻根底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国和秦国的5次战争,赵国如何战胜秦国,赵国跟秦国谁强

    战国风云,七雄并起,魏国是出身豪门自带光芒,齐国东临海洋经济富裕,燕国分封正统固守王道,秦国偏居西垂屌丝逆袭,楚国筚路蓝缕大而不强,韩国昙花一现,而赵国更是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国家。在战国这样的战争四起,大争的时代里,诸侯争霸其实就是实力的比拼,最直接的体现在军事实力上,在这方面,在战国中后期,赵国

  • 战国时期马镫还没有出现,那时赵国的边骑,是如何在战场作战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国胡服骑射有马镫吗,赵边骑简介,春秋战国时代有马镫么

    在我国古代的军事史上,骑兵是一种常见的兵种,骑兵的出现标志着战马正式在战争中得到普及。由于此兵种对占据军队绝大多数建制的步兵具有天生的压制作用,所以在大部分战役中(汉朝往后)获得辉煌的战果,留下了大量或真实、或夸张的传说。[var1]上图——马镫然而,这种压制作用是建立在马镫发明之后,这个改变了骑兵

  • 战国七雄中最倒霉两个国家,无论谁强大,第一个挨揍的却总是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国七雄最弱的国家,战国七雄各个国家的实力,战国七雄各国厉害之处

    [var1]可以说这七个国家,每个都曾经有过一段各领风骚的光辉时刻,但是有两个却堪称是最为倒霉的国家,无论是哪一国强大,似乎第一个挨揍的总是他们,这就是魏国和韩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吧!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魏国也就正式诞生了,在战国250年历史当中,魏国是最先强盛并

  • 战国四公子的结局:一个安享晚年,两个流亡他国,一个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国四公子谁死得最惨排名,战国四公子中谁最惨,战国四公子的历史地位

    这些所谓的“士”,其实就是三教九流之徒,每个人都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绝活儿,但是出身低微,做官是没有可能的,只能投靠到这些贵族门下,做个“门客”,拿一点顾问费。其中,养时最有名的,就是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这四个人,被称为“战国四公子”。称他们为“公子”,并不是因为他们

  • 打得秦国不敢东望十五年的魏武卒,为何在吴起离去后迅速变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吴起与魏武卒,吴起灭秦国的真相,吴起和魏军谁厉害

    《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也就是说,士兵身上必须头戴盔甲,身着保护上身、髀部、胫部的铠甲,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背着强弩和50支弩矢,携带三天军粮,在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有资格成为武卒。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