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的“同城德比”:秦国统一前20年,咸阳差点被五国攻破

战国的“同城德比”:秦国统一前20年,咸阳差点被五国攻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864 更新时间:2024/3/21 15:35:08

战国时代是大国争霸的时代,每个国家都用尽了全力,要么变强,要么毁灭,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战国惨烈可想而知。

尤其是到了战国后期,那战场上的情况是更加惨烈,这里面经过连年不断征战,最后唯一能与秦国叫板的也就只有赵国了。

楚国是大而不强,国内贵族力量太强大,分散了王权各自为政,只有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楚国才最终爆发出自己的惊人实力,但战国后期的日常,基本上也就是秦国和赵国两个国家在死战。

[var1]

而巧的是,秦赵两国还是同宗,他们都是商朝大将飞廉的后代,不知道是不是祖先的血脉觉醒,战国后期,看似国际局势纷繁复杂,但有机会统一天下的也就是秦国和赵国,堪称中国版的豪门德比。

更加奇妙的是,秦国那边是不断有人才涌入,而赵国这边则是名将辈出,李白有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感觉秦国动动手指头六国就灭了。

但实际情况要复杂艰险许多,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这是秦国正式吹响统一号角的时间。

历史记录是冰冷的,他会忽略很多细节,就在秦始皇嬴政着手统一的前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41,秦国咸阳差点被攻五国联军攻占,而主导这次战役的就是赵国的传奇老将庞煖。

[var1]

(01)若隐若现的名将之后

历史学家李开元先生讲过,除了明确的历史记录之外,我们有必要对历史做出合理的侦查和推理,从而得出更加真实的历史。

有几分记载讲几分话的历史观太过古板和教条,有些事就算书上没有明确写明,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合理的推理来得出事情的真相,毕竟记载都是片段式的,但真实的历史却是连贯的,是充满了血与肉的。

庞煖这个名字你可能很陌生,但是庞涓却是历史上魏国有名的大将军,著名的孙庞斗智说的就是他和孙膑的故事。

庞涓败桂陵,死马陵,此后魏国也一蹶不振,庞氏在魏国就失了势,后来,魏王派庞葱陪伴太子到赵国当人质,庞葱担心此去之后魏王不再亲近自己,便说了个“三人成虎”的寓言。

三人成虎的故事,我们都学过,可历史就是这么讽刺,尽管庞葱给魏王讲了这个道理,魏王也深以为然,但最终庞葱还是被抛弃了,被小人离间,失去了信任,秦国是明确把离间作为国策的国家,不知道这里面是否是秦国在捣鬼。

[var1]

这个庞葱很可能在赵国待久了,因此就跑到赵国谋求发展,庞煖大约是庞葱的后人,和庞涓能够拉上点关系,说不定是庞涓的曾孙,这种猜测是有历史背景的,并不是信口胡说。

整个战国时代,有名字的庞氏只有三个人,庞涓、庞葱、庞煖,先秦时代的知识具有非常强的垄断性,这个特点一直延续到纸张出现和印刷术的大规模普及,当时的知识都垄断在极少数人手里。

不管你是名将还是名相,知识的储备是必须的,家学的传承还是那个时代主流的知识传播方式,从他们三个人的轨迹来看,庞煖是庞涓后代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真实的历史可能更加有趣和曲折。

总之庞煖绝不是什么无名之辈,他在赵国出名很早,只不过是后来的史书很少提到他,让人感觉他似乎是横空出世一样。

[var1]

(02)赵国人才辈出

赵国的崛起是在赵武灵王时代,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的骑兵威震天下,一跃成为战国时代作战能力非常强悍的国家。

庞煖在赵武灵王时代就已经出现,当时的赵国可以说是人才荟萃,楼缓、乐毅、富丁、剧辛各种人才纷纷聚拢,一时间赵武灵王大有统一天下的气势。

但赵武灵王很快犯了一个男人都会犯得错误,喜欢年轻漂亮的女人,连带的副作用就是准备废长立幼,这种戏码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多。

[var1]

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赵武灵王算是最惨的,不但个人被活活饿死的沙丘宫,这对于一代雄主,尤其是靠着骑兵总很驰骋的赵武灵王来说,死的确实太窝囊了。

君王被儿子弄死的不少,连带着赵国的实力也急剧下降,前面说的人才随着赵武灵王的死,纷纷四散而去,成了别国的栋梁。

庞煖一直留在赵国,不过也是被边缘化了,于是庞煖就跟随鹖冠子修行,当然经常论对,所以后来鹖冠子、庞煖的门人完成《鹖冠子》一书时也就经常通过他们两人问答的形式来阐述道理。

庞煖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个杂家,什么都懂一点,本来以为人生也就这样了,庞煖做个著书立说的人物也不错,但国家有难,终于轮到庞煖出手了。

[var1]

赵国实在是个人才辈出的国家,可惜动不动就高内乱内斗,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偃即位,这个时候,大秦赋里号称秦国第一战将的郭开出场了,他鼓动赵偃收了廉颇的兵权。

廉颇性情刚烈,这样的人做大将可以,但是玩政治,斗不过郭开这样的小人,廉颇一怒之下拒绝交出兵权,赶走了乐乘,后来自己也逃到了魏国。

这样一来,赵国一下子少了两位大将,再加上前264年左右赵奢病故,邯郸之战中蔺相如去世,赵国到了人才凋敝的程度。

不是还有个李牧吗,你说得没错,不过李牧这个时候完全走不开,此时李牧率军攻克了燕国的武遂和方城,但是代、雁门、云中各郡尚需要将领驻兵防备匈奴,李牧无法回到邯郸长期担任赵军统帅。

看起来赵国形势非常危急,有人提议让年近八十的四朝元老庞煖担任军事统帅,国家有难庞煖立刻复出,你以为这只是权宜之计的无奈方案,接下来的操作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var1]

(03)最后的机会

庞煖担任统帅之后,先是小胜了一把,那就是赵国的死敌燕国,燕国是赵国中最奇葩的国家,仗着自己身份最为尊贵(战国七雄他资格最老,按周天子的世界格局,他地位最高),最看不惯赵国这种暴发户,于是燕赵之间有扯不完的恩怨,打不完的仗。

这次燕王喜,没错,就是荆轲刺秦王里太子丹的父亲,真实的历史一直都是连续不断的,不会因为某个时间节点所有人都重了一遍。

这个人好大喜功,完全没有吸取当年栗腹丧师六十万的惨痛教训,又询问大臣剧辛能否趁赵国换帅之际捞他一把。

这个剧辛也不是一般人物,当年在赵国也曾服侍过武灵王,赵国沙丘之变内斗得太厉害,后来燕昭王高筑黄金台,他就去了燕国。

[var1]

后来剧辛施展纵横手段,五国伐齐,让齐国彻底突出了争霸的历史舞台,但最终剧辛同样也是被排挤搁置的对象。

燕国喜继位以后,重新启用七十多岁的剧辛,凭借着自己当年与庞煖共事时的印象,做出了可以进攻赵国的判断,燕赵两国人才都如此断层,不得不说秦国赢得最后的胜利还是有道理的。

过去了几十年,早已经今非昔比了,剧辛率军攻赵,这是庞煖第一次领兵,考验他实战能力的时候到了,平时说得再好,那也有可能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结果庞煖不负众望,一举击败燕军,并杀死了剧辛,一代名臣就此陨落,不过这并不丢人,以为庞煖马上要做的事,证明了他实力和能力,绝对称得上赵国名将。

战胜燕国之后,赵国重振旗鼓,决心来一次大的,重新联合其他诸国,来一次合力伐秦,这个时间是公元前241年,距离秦始皇亲政后全面实施灭六国,只剩下三年了,秦国的强大有目共睹,但秦国的危险却很少人知道。

[var1]

此前已经有了四次六国伐秦,除了收服了一小点地盘,和阻住秦国进一步东进之外,联合伐秦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

过秦论写得很精彩: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东方诸国伐秦,全部都被挡在了函谷关之外,最后一次伐秦,韩赵魏楚卫五国联军,燕国跟赵国有仇不肯出兵,一直的缩头乌龟齐国也不出兵,后期齐国简直就是秦国的小跟班,史称“谨事秦”。

庞煖统帅五国联军,以八十岁的高龄,但正是因为岁数大,想问题往往也能够回到原点,之前为什么伐秦总失败,因为函谷关,那为什么不绕过去呢?

并不是其他将领都傻,而是因为实在不好绕,隔着大河呢,一旦被秦国发现,攻击渡河的部队,那惨状可不是宋襄公那种老顽固能预料到的。

[var1]

但庞煖作为阅历丰富的老将,冒险与稳健有时候可能就是同一个词汇,冒险之中隐含着稳健,谁也想不到联军会绕过函谷关,既然谁也想不到,那作战计划就是稳健的。

于是当五国联军,突然出现在距离咸阳只有几十公里之外地区的时候,这可能是战国时代,所有国家命运唯一的一次转折机会,秦国国都一旦被攻破,整个局势讲完全无法预料。

吕不韦亲率部队迎战,在蕞(今陕西临潼北)这个地方与联军相遇,这已经是咸阳的大门口了,丞相亲自迎敌,可见形势危急,占据实力兵力优势的一方,突然兵败历史上屡见不鲜,韩赵魏三家打败智氏的故事还历历在目,在拥有绝对实力的秦国面前,庞煖第一次让秦国感受到了危机。

历史终究是没给庞煖立不世之功的机会,跟之前联军伐秦无法克服的缺点一样,这次秦国也是采取分化策略,重点打击楚国,结果楚国一撤兵,其他国家的人也要求撤兵,要看打到咸阳门口了,庞煖无奈,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兵。

这是最后一次联合伐秦了,此后各国也就只有挨打的份儿了,战国时代最后有能力率领联军的将领就这么退出了历史舞台。

后来的李牧虽强,但战略上已无战胜秦国的可能,最终被郭开设计害死,李牧的名气,也就变得越来越大,庞煖这个给予六国最后希望的将领,却变得几乎没人知道。

[var1]

(作者:昭烈名臣)

本文为文史自媒体昭烈名臣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聊最野的八卦,说最正的历史,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更多文章

  • 战场上平分秋色,赵国却屡败秦国,发展暗藏危机,头重脚轻根底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国和秦国的5次战争,赵国如何战胜秦国,赵国跟秦国谁强

    战国风云,七雄并起,魏国是出身豪门自带光芒,齐国东临海洋经济富裕,燕国分封正统固守王道,秦国偏居西垂屌丝逆袭,楚国筚路蓝缕大而不强,韩国昙花一现,而赵国更是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国家。在战国这样的战争四起,大争的时代里,诸侯争霸其实就是实力的比拼,最直接的体现在军事实力上,在这方面,在战国中后期,赵国

  • 战国时期马镫还没有出现,那时赵国的边骑,是如何在战场作战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国胡服骑射有马镫吗,赵边骑简介,春秋战国时代有马镫么

    在我国古代的军事史上,骑兵是一种常见的兵种,骑兵的出现标志着战马正式在战争中得到普及。由于此兵种对占据军队绝大多数建制的步兵具有天生的压制作用,所以在大部分战役中(汉朝往后)获得辉煌的战果,留下了大量或真实、或夸张的传说。[var1]上图——马镫然而,这种压制作用是建立在马镫发明之后,这个改变了骑兵

  • 战国七雄中最倒霉两个国家,无论谁强大,第一个挨揍的却总是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国七雄最弱的国家,战国七雄各个国家的实力,战国七雄各国厉害之处

    [var1]可以说这七个国家,每个都曾经有过一段各领风骚的光辉时刻,但是有两个却堪称是最为倒霉的国家,无论是哪一国强大,似乎第一个挨揍的总是他们,这就是魏国和韩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吧!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魏国也就正式诞生了,在战国250年历史当中,魏国是最先强盛并

  • 战国四公子的结局:一个安享晚年,两个流亡他国,一个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国四公子谁死得最惨排名,战国四公子中谁最惨,战国四公子的历史地位

    这些所谓的“士”,其实就是三教九流之徒,每个人都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绝活儿,但是出身低微,做官是没有可能的,只能投靠到这些贵族门下,做个“门客”,拿一点顾问费。其中,养时最有名的,就是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这四个人,被称为“战国四公子”。称他们为“公子”,并不是因为他们

  • 打得秦国不敢东望十五年的魏武卒,为何在吴起离去后迅速变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吴起与魏武卒,吴起灭秦国的真相,吴起和魏军谁厉害

    《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也就是说,士兵身上必须头戴盔甲,身着保护上身、髀部、胫部的铠甲,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背着强弩和50支弩矢,携带三天军粮,在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有资格成为武卒。就是

  • 战国七雄的都城设在什么地方,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七雄分别在今天的哪些省,战国七雄各自的首都在哪里,战国七雄都城分别是什么地方

    [var1]于是诸侯国开始自力更生,寻求自身的发展,在礼崩乐坏之下展开夺霸之战,而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让东周也分了两部分,即前面的春秋时期和后来的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主旋律就是变法图强后的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而在这漫长的时间内,诸侯国们大部分都经过了数次迁都,真正探究起来比较复杂,这

  • 战国时期,韩国是弱国,秦国为何不先打韩国,却先打巴蜀地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先打韩国还是巴蜀,秦国攻占巴蜀,秦国打巴蜀的原因

    [var1]首先,巴蜀在传统意义上并不属于周室分封制度下“天下”的概念,因此进攻巴蜀不存在激怒和挑衅中原六国,从而使秦国陷入各国包围的风险。要知道尽管韩国的实力非常弱小,但它毕竟属于传统意义上晋国的一个重要分支,贸然进攻韩国,一定会让中原的其他诸侯国看到秦国想要对外扩张的野心,从而使合纵战略重新达成

  • 教授韩侍桁发文称:女人说谎比男人多,鲁迅看不惯写文反驳,霸气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但也有非说谎便不能越过某种难关的场合,而这场合也是弱者遇到的时候较多,大概也就是因此为什么女人说谎话要比男人来得多。[var1]很显然,韩教授认为说谎是弱者特别是女人自保的法宝,这摆明了是在嘲讽女性爱说谎,说女人说谎比男人多,而且是弱者。此文一出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可以想象,当时不满的女性肯定是

  • 揭秘范蠡给文种的密信:勾践此人面相不善,不可与之共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范蠡跟谁辅助勾践,范蠡的财富对勾践有什么帮助,勾践范蠡慧眼识人

    所谓的“可共患难但不能同富贵”说的大抵就是勾践与他们的关系。[var1]叹范蠡明智,惜文种自刎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关于“越王勾践世家”的记载,大致意思是:范蠡决定离开越国,临走前留了封信给宰相文种。上头写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暗示勾践面相不善,不可与之共富贵,我走了你也尽早离去吧!可

  • 扁鹊被从教科书中删除,专家解释:争议太大,不能确定是否有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扁鹊为何被移出教科书,扁鹊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扁鹊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由于张衡地动仪没有实物保存下来,如今大家看到的张衡地动仪其实是1951年专家根据想象复制的。由于争议很大,结果2017年关于张衡地动仪的照片以及介绍,被移出了教科书。大家注意,这并不是否定张衡,而是人们实在难以了解张衡地动仪的真实情况如何,选择折中的办法,将其删除。无独有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