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读《红楼梦》:北静王是如何礼遇贾府的?

读《红楼梦》:北静王是如何礼遇贾府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377 更新时间:2024/2/6 3:10:31

(一)北静王是如何礼遇贾府的?

北静王第一次出场,是宁国府的第五代孙媳妇秦氏的后事,这样的身份,其实根本不必北静王出现,贾蓉也不过是个捐了个五品的龙禁尉,这样的身份,他的夫人,哪里有资格出动北静王这个身份,人家可是郡王,而且当年祖上功劳最大,所以他的出场,不是为了什么贾蓉,更不是什么秦氏,而是贾府,是荣宁二府,四王八公里,贾府占了两个名额。

北静王出现在贾府五代媳妇秦氏的路祭现场,是完全不合规矩,身份上完全不合适,所以贾府的老爷们,也完全蒙了,当然也是特别感觉有面子,这是典型的表达亲民的姿态,北静王的心态说是,因为两家祖上关系特别好,同难同荣,所以他不以王位自居,这自然是北静太妃教育的结果,祖上的事,自然是她灌输给了年轻的北静王爷水溶,这位小王爷少年袭职,正常情况下是父亲早故。

这个场合,他如此震惊式的高调出场,完全是有拉拢的意思,贾家的人,特别的得意,感觉被尊重,感觉被重视,可是到底,那位是王爷,不是皇上,如果皇上忌讳这位王爷,那么王爷的举动,就是给贾府找麻烦。

然后,就是北静王一定要亲见宝玉了,而且,更加高调的把皇上赏赐给他的念珠,给了宝玉,这自然是亲善的表示,可是也让皇上更加郁闷,我给你的东西,你给一个小朋友,当然这个小朋友,好歹是后来皇妃娘娘的兄弟,可是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北静王对贾府的亲善。

而且邀请了宝玉去府里做客,说是他府里不少高人逸士,而后宝玉果然成了北静王府的坐上宾,这样,北静王成功的与贾府第四代的嫡公子有了往来,宝玉就成了北静王朋友圈的人。

然后就是更低姿态的那一次了,就是给老太妃送灵那一回,两家租院子,居然是贾府在东院,北静王府的太妃和王妃在西院,这就是低姿态了,居然把东位给了贾家,而贾府也居然住之不却,这说明了什么,两家的关系,何等亲密,到了不论尊卑的地步。

不要小看这个合租,这不是一般的合租,这是一个信号,一个公之于众的信号,贾府和北静王府的关系,何其密切,到了同进同出同住的地步。

(二)北静王是宝玉的表哥吗?

北静王对宝玉特别的欣赏,而且,宝玉寿宴时,大家抽花签,探春抽到了主贵的杏花,我们知道杏花主贵,娇杏就是侥幸,丫环成了贾雨村的夫人,那么以娇杏丫环的身份,成了贵族夫人,那么探春呢,李纨说,我们家再出一个王妃吧,这句话,就是说,贾家的上一代里,出过王妃。

贾元春呢,是皇妃,李纨这样的身份,不会把皇妃和王妃弄在一起,所以贾府当年是有过一个实打实的王妃,当然,这个王妃可能是继妃,也可能是关系特别好,请皇上赐婚。

提到贾敏时,冷子兴说老姐妹四个,贾元春这个嫡长,当年进了皇宫,上一代的嫡长,就是贾敏的长姐,可能就是王妃。

那时候,贾府的风头,比后面胜,贾代善是第二代荣国公,他的女儿,是正牌的贵族小姐,比后面四春的地位要高些,她们是荣国公的孙女了。所以荣国公的女儿,机缘巧合,嫁进王府,是有可能。那时候,可能第一代荣国公还在世,还要为家族打算,把孙女嫁进北静王府,他和北静王爷,有交情,估计,两家都会乐意。

秦可卿路祭时,北静王特特的来了,说是两家祖上关系不一般同难同荣,所以他亲自来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母亲,是贾府的女儿。所以他和贾府,另有亲戚关系,北静王是贾家的外孙,所以他才不以官职而论,没有摆架子。

北静王不只是在秦可卿的路祭上给足了面子,而且,他亲自见了宝玉,还担忧宝玉这样的资质,让长辈娇惯,请宝玉进府学习,还看了通灵宝玉,他对宝玉的关怀,可是实打实的,雏凤清于老凤声,完全是一种希望。

后来,宝玉真的经常去王府,连偷跑出去祭奠金钏,都说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没了,这样的话,他张口就来,可知他经常去北静王府,为什么,他去的如此安然,因为是亲戚,北静王的母亲,是他的姑母,而他是北静王的表弟,这也和了,曹公家有一门贵亲,是某位王府的亲戚。

所以后面老太妃没了,大家都去送灵,贾府和北静王府合租的院子,还是贾府在东院,因为贾母是长辈,北静王妃要礼让一步。

【作者简介】韩雪丽,石家庄人,热爱诗歌,有作品发表在《写乎》《作家荟》等刊物。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更多文章

  • 历史上会功夫的4位皇帝,清朝两位上榜,第一位25岁就带兵出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武功最厉害的皇帝,清朝十大聪明皇帝,历史上最有武功的皇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二十五岁起兵平定女真各部,他早年势力寡弱,出兵征战往往亲临一线厮杀。在进攻鹅尔浑城时,他单骑突入围中,独力射杀八人,斩一人,勇武之气令人折服。康熙皇帝很注意练习骑射技术,并且在每年都要举办的秋狩中都有不错的战绩。只是不足的是他没有像曾祖父努尔哈赤一样亲自上阵杀敌。南朝宋武帝刘裕精擅武艺

  • “铁帽子王”胤祥,为何没有被雍正诛杀?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胤祥真的替雍正顶过罪吗,胤祥死于雍正哪一年,胤祥死后雍正的态度

    雍正皇帝能在九子夺嫡中胜出,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身边有一群值得信赖的亲信大臣,尤其是被称为“朝坛三巨头”的雍正的舅舅隆科多,边疆大将年羹尧,以及雍正的十三弟胤祥。不过生性多疑的雍正,却在即位后杀死了年羹尧,将隆科多囚禁致死,而唯独放过了自己十三弟胤祥,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比较费解,雍正都能对

  • 看了清朝最后一个满族大佬荣禄的关系网,就一个字,服气!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荣禄后代,清朝荣禄生平怎样,对晚清重臣荣禄的评价

    首先荣禄家庭背景很牛,他的祖上那可是辅佐清太祖努尔哈赤打天下的开元无勋,“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他的祖父塔斯哈在道光年间,征讨张格尔叛乱时阵亡。父亲甘肃凉州镇总兵长寿,伯父天津镇总兵长瑞,叔父长泰也都是在和太平军或捻军的战斗中阵亡的,这在当时被看作“一门忠萃”。咸丰皇帝曾亲自召见荣禄,忠烈之后,例为

  • 他只是一介书生,为何能让曾国藩彻夜难眠?调侃张之洞于谈笑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曾国藩和张之洞的关系,曾国藩和张之洞哪个适合初中生,曾国藩提拔张之洞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皇权对于无数人来说,就如龙门一般,成为飞黄腾达,让家族荣耀的捷径。在这条捷径上,无数人趋之若鹜,但好位置就那么几个,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谁又能保证自己就是最幸运的那个呢?抢不到位置怎么办?就甘心认命么?索性自己培养一个吧,下面讲的这位人物,便是对了动了这个心思。他不仅令能让一城血流

  • 《雍正王朝》佟国维明知康熙不喜欢胤禩,为何还在朝堂冒险力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雍正王朝康熙罢免佟国维,佟国维简介,胤禩和佟国维关系

    咱们都得节节劳了,凡事不能不操心,也不能太操心,有些事呢,可以让小辈们去干。其实已经间接性的告诉他不要去主导选太子的事,自己也该歇歇了,少操点心把,因为大家都是看着佟国维选谁,他们就选谁。那么为什么第二天佟国维在朝堂上不惜冒着康熙降罪的风险继续力推八阿哥当太子呢?其实佟国维这是在用计谋,康熙给他说的

  • 此人是清朝的一大毒瘤,却给现在的吃货们带来了一波福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老百姓吃什么最好,清朝十大顶级食品,清朝的美食历史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能因为和珅的贪婪而否定他的才能。能得到乾隆皇帝器重,当然不是等闲之辈。和珅不仅在公事上手腕灵活,在一些微末之处也很有几分“小聪明”,总能讨得乾隆欢心。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和珅的一个“小聪明”为现在的吃货们留下了一大福利。对清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能会知道,乾隆皇帝在自己过“万寿节”

  • 古代“宰杀马牛”到底会判什么罪?以清朝为例,看实际案例如何判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古代不允许杀牛吗,古代杀牛犯法吗,古代杀牛属于什么罪

    在更早的周朝,《曲礼》中就有诸侯无故不杀牛的说法,秦朝时,官府要求所有人严禁在马牛出没的地方设置陷阱,防止牛马不小心受伤,如有违反者,就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汉代的《二年律令》中的《田律》就有"杀伤马牛,与盗同法"的记载,而且不仅故意伤害牛马有罪,无意伤害也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例如船夫渡船时,如果不小心将

  • 咸丰的生母,为何成为清上史唯一死因不明的皇后?细节让人心惊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咸丰几位皇后,咸丰原配皇后是谁,咸丰为啥有两个皇后

    但是,清史上却有这么一位特殊的皇后,关于她的出身,经历都详细记载在册,唯有一样,在盛年之时暴毙,却没有任何的死因说明,成了清史上唯一死因成谜的皇后。这位皇后就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她是道光的皇后,也是咸丰帝的生母。她13岁的时候,就参加了道光元年的选秀,而幸运的是, 道光皇帝一眼就看中了钮祜禄氏,还

  • 正说孝端文皇后哲哲:大清开国第一皇后,唯一没有徽号的皇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哲哲是孝庄皇太后吗,孝端皇后哲哲活了多久,皇太后徽号

    孝端文皇后哲哲(1599-1649),来自科尔沁蒙古左翼,她的父亲莽古斯是科尔沁贝勒,她的母亲就是人称科尔沁大妃的福妃(大妈妈)。哲哲的兄长叫斋桑,嫂子就是人称科尔沁次妃的贤妃(海兰珠生母小妈妈)。科尔沁蒙古是最早与弩尔哈齐(不要再说我写错了,这是努尔哈赤的正确写法)家族建立通婚关系的部落。早在爱新

  • 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原来在乾隆八年,到底热到什么程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哪年夏天最热,乾隆八年有多热,乾隆夏天如何避暑

    当代气候酷热,有说法是因为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的因素,而遥远的乾隆八年,当时的大清帝国既没有温室效应,也没有热岛效应,但是,那个酷热,依旧不输给当代。有气象、历史方面的专家,根据当时中外学者(北京当时居住有外国传教士)留下的宝贵记录进行计算、推测,认为当时的京城,其高温最高峰,曾突破44摄氏度,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