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气候酷热,有说法是因为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的因素,而遥远的乾隆八年,当时的大清帝国既没有温室效应,也没有热岛效应,但是,那个酷热,依旧不输给当代。
有气象、历史方面的专家,根据当时中外学者(北京当时居住有外国传教士)留下的宝贵记录进行计算、推测,认为当时的京城,其高温最高峰,曾突破44摄氏度,可以说,这一高温程度,即便在今天,也远远超过很多城市夏季的高温峰值。
酷热引起了乾隆帝的重视,毕竟酷热影响农业生产,而因为酷热引发的粮食歉收,也有可能造成饥民群体,最终给大清国造成动乱。
但是,高温天气不会因为乾隆帝是天子而给乾隆帝留面子,在高温暴虐的情况下,大多数清朝华北地区百姓呼吁民不聊生的局面——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因为高温的缘故,很多在室外的金属物品——比如门上的铜钉、门环,会让人觉得烫手,土地龟裂、小河因为高温关系而裸露的仅剩下河床,已经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对统治阶层来说,单独应当酷暑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诗经》里面就有关于商周奴隶在冬天凿冰储存,供统治者享乐的记录,这一技术,在清朝并不新鲜。对于清朝贵族来说,酷热天利用冬季藏冰打造一间“冰屋”,并非难事。
而老百姓只能依靠喝水苟延残喘,而市场是讲究供求规律的,因为用水量激增,水的价格也随之飞涨,甚至水的价格一度高过粮食和油,这些,也都导致一些穷人,因为酷热没有水而丧生。
而历史上,最早闯关东的群体,出现在乾隆时期,原因是乾隆时期,山东、直隶两省出现旱灾,清政府唯恐激起民变,于是开放今辽宁地区来接纳愿意前往关外的流民。有历史爱好者认为,这一事件中的大旱,极有可能指的是乾隆八年的这场大旱。
那么,乾隆八年的酷暑高温,到底因何而来?
气象学者认为,主要原因来自三点:
第一:乾隆八年属于中国小冰期气候期中的一个温暖时段中的上升年份,因此乾隆八年比以往要热,但这仅仅是原因之一;
第二:乾隆八年的太阳活动在太阳活动周的位相,是乾隆八年酷热的主要元凶——事实上,太阳活动周的位相,历来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当时的海洋气候的变化,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乾隆八年酷热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