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仁宗的治下,为何北宋还会接连失利?

在仁宗的治下,为何北宋还会接连失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519 更新时间:2024/3/12 1:11:21

"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得位不正,他自己就是武将篡权,因此也自然的认为其他武将都有谋反之心。设立了严格的祖宗家法,并且一直提倡着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不论是真宗还是仁宗,都是些守成之君。他们丝毫不敢忤逆祖宗的规矩,按照这个重文抑武的思路持续的走下去。

所以,北宋与其他国家的战争,基本都以其失败告终。比如太宗年间的雍熙北伐,还有真宗的澶渊之盟,还有仁宗的宋夏战争,其中包括了三川口,定川寨等大规模战役。宋仁宗的耳朵根子到底有多软,以至于在宋夏战事中屡交学费呢?

(一)、军力孱弱屡受欺,边境祸乱接连起

宋朝初立之际,西北边陲部落党项,对其俯首称臣。而且,赵家还赐国姓予他们的酋长。"昊既袭封,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上独垂红结绶,表异蕃众。"

元昊上位后,发现宋朝根本不堪一击,完全没有必要在受制于它。倒不如联合辽国的力量,共同对抗。

1. 修书一封激敌意,双方大战即来袭

"伏望陛下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敢竭庸愚,常敦欢好"。元昊给仁宗的这封信,虽然表面看来风平浪静,但是充满了敌意。党项本来是藩属国性质,突然要求独立,仁宗就算在宽厚仁义也无法接受这种打击。

元昊就是想让北宋先发动攻击,如此自己就掌握了话语权,再让契丹人参与进来。自此,两国的关系彻底破灭,自仁宗至徽宗,这几十年来冲突不断。若是仁宗能够下定决心,剿灭西夏,恐怕就不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如此巨大的隐患。

当时仁宗收到信件以后,决定削去其爵位,并且悬赏捉拿元昊。宋夏两国的大战,一触即发。而元昊率先发动攻击,掳掠北宋边境。

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导致北宋边疆防御懈怠,趁机围攻延州,双方在三川口展开决战。虽然元昊撤军,但北宋的损失难以估量。后来,又爆发了三川口和好水川之战,北宋都是死伤惨重。

2. 泱泱大国,却无以抵挡撮尔小国

党项人占据的地方,在当时都是贫瘠,荒凉之地。他们要什么,没什么。在以前,越冬的食物和衣服,都得通过与北宋进行贸易获得。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打的北宋毫无招架之力。在仁宗的治下,汴梁还号称全球第一大都市,经济繁荣,人民富足。

反观西夏,纯粹就是靠着以战养战来谋生。北宋打不过契丹,那还可以说是情有可原。毕竟,人家占据着燕云十六州,是帝国的北大门,而且又有养马地,兵强马壮,疆域辽阔。辽国的影响力也大,至今仍有很多国家以音译的契丹,来称呼中国。

但北宋竟以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勉强抵御西夏的进攻,着实有些说不过去。毫无疑问,作为皇帝的宋仁宗,占据着主要责任。因为天下都是他的私人财产,他还兼顾着统筹全局的责任。出了问题,他肯定难辞其咎。

那么,在仁宗的治下,为何北宋还会接连失利?

(二)、摇摆不定听人说,毫无主见乱琢磨

"仁宗爱民恤物,出于圣性。其于断狱,必求以生"。历史上庙号能得仁的皇帝,那是少之又少。他本人那是出了名的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可大臣们的话递过来,最终该听谁的,不该听谁的,决策权还是在他本人。

1. 消极御敌,失败来的太突然

宋太祖主张偃武修文,不愿轻易动兵戈之事。而宋仁宗,一直遵守着这条祖宗家法。当时,元昊给他写完信,仁宗和臣子们并没有拿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到底该不该主动出击,还是要先行防御,大家一直是游移不定。所以赵祯才只是宣布了夺其爵位,悬赏缉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举措。

双方都在紧锣密鼓的盘算着,元昊是如临大敌,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用兵之计。而北宋却是只进行了人事调动,没有及时的进行兵力补充。他们天真的意味,大宋天兵,无往而不胜。当时元昊给延州范雍写信,假意请降。

消息传到朝廷,大臣们竟无一看出其中有诈。而仁宗也在一片"官家英勇,使得贼寇不攻自破"中洋洋得意。此后,延州的防御变得懈怠起来。当党项大军围城之际,宋军只得亡羊补牢。刘平与石元孙前往拒敌,不料寡不敌众,也被包围了起来。

太祖年间曾设立监军一职,他就是皇帝在军中的耳目。当年老令公杨业,就是被监军害死。

如今到了仁宗朝,刘平和石元孙被围,而监军黄德和为求自保,仓皇逃窜,恶人先告状,说刘平投降元昊。仁宗和众臣子误信此言,气愤之极,忠臣险些成了卖国奸佞。这一幕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有所演绎。

2. 掉以轻心自视高,落败终究是难逃

赵祯从善如流,那自是舜般的美德。可他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知道什么该听,什么不该听。当初若不是听信了范雍的话,松弛对延州的防守,就不会出现延安被围的那一幕。大家都以为大宋天威无人可挡时,仁宗应该清醒些,不被那些巧言令色所迷惑。

可当时倘若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必定会被打上"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标签。而监军作为皇权在军中的化身,这个职位本不该设立。摆明了就是不信任武将们。但相比武将,皇帝更信任监军,更愿意听从其一面之词。

如果不是有人出来力谏,想必一心为国的刘平,也成了大家眼中的"宋奸"。所谓"哀大莫过于心死",刘平一旦被冤枉,其他的武将们肯定都心灰意冷,谁还愿意死心塌地的为赵家效力。仁宗耳根子软,不是这一次两次。

当年狄青为抵挡西夏进攻做出了多少的贡献,还帮着其平定广西侬智高叛乱。仁宗一高兴敕封其为枢密副使,但是文官们不断地抨击狄将军,"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又因"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仁宗还是听信了文臣们的谏言,认为狄青家狗生犄角以及他搬去相国寺居住,都是有僭越之心的明证。所以,将其罢免,任英雄抑郁而终。

(三)、不假思索的纳谏,终将自食其果

定川寨之战,宋军大败,眼看就要突破泾州城。滕宗谅"手中兵卒尽亡,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会引范仲淹来援",如此才击退了西夏的进攻。

时隔一年,庆历党争爆发,滕宗谅受到范仲淹的牵连,其他人拿出这件事来抨击。本来守城有功的滕宗谅,无奈"谪守巴陵郡"。特殊情况,当特殊对待。

按照仁宗的本意是不予追究,可大臣们坚决反对。最后,仁宗听信其言,将有功之臣贬谪。这件事一出,谁还愿意尽心竭力的守你赵家江山。

1. 韩琦不足奇,夏竦未曾怂

当时仁宗派遣夏竦,韩琦还有范仲淹三人主政陕西,负责防御西夏。夏竦很早就提出过"愿下令诸将,敌即入寇,急入收保,毋得与战,彼既绝中原赐予,又丧其缘边和市,可坐待其斃也"。朝廷什么也不用做,等着到了冬天,西夏缺衣少食,自然会土崩瓦解。

可韩琦贪功冒进,提出一定要主动出击。他主战,而夏竦和范仲淹二人主和。朝堂之上,议论纷纷,都在痛斥夏竦畏首畏尾。在仁宗的许可下,韩琦派出任福父子率兵攻夏。结果,全军覆没,宋军大败,此为好水川之战。

韩琦遭到贬谪,而忧国思民的范仲淹,也因为一首《渔家傲·秋思》而遭到贬谪。如果仁宗能够听从夏竦的建议,修筑工事,断绝贸易,那么西夏肯定坚持不了多久。

可文官们对夏竦没有任何好感,自然也反对他提出来的意见。他们是又怂还又喜欢惹事。当支持韩琦的人一多,仁宗自然就不听夏竦的意见。后来,还又对夏竦说"且言为時谤伤者甚众,而朕独知卿也"。

2. 听从建议去和谈,后世留下百年患

虽然在几次大战中,元昊屡战屡胜,不过西夏实在是太过于贫瘠,根本无力支撑常年的大规模战争。而且,他们冬天缺衣少食,没有了北宋很难熬过去。于是,元昊首先提出和谈的要求。此时的仁宗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可以不费一兵一卒的让其自生自灭。

可仁宗再度拿出了纳谏如流的气势,同意与西夏和谈。并且答应每年给对方多少银两,以保持长久的和平。可用金钱换来的安定,自是不能长久。仁宗死后不久,西夏与北宋再次爆发了战争。

结语:

其实不是仁宗耳根子软,而是他自己就是主和派和"乐天派"。如果他心意坚定,不论谁说什么都不会听。他的内心里还是想着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大臣们提出建议后,他不过是就坡下驴,顺便摆出一副从善如流的姿态罢了。

更多文章

  • 外蒙古的教科书是怎么写历史的?尤其是元朝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外蒙古历史教科书,蒙古国怎么记录元朝历史,蒙古与元朝

    虽然历史没有态度,但编写历史教材的人却有自己的立场。比如说朝鲜战争,对我们而言,这是抗美援朝之战。对朝鲜而言,这是保家卫国之战,但对美国而言,这是捍卫“民主”之战,各人有各人的说法。那么,隔壁的蒙古国,他们的历史教材是怎么写的呢?蒙古教材概述这是蒙古国在2018年左右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此时的外蒙古尚

  • 大明风华:张太后这事儿做得够绝,朱高炽这一生算栽在她身上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明风华朱高炽经典语录,大明风华朱高炽跟朱棣说想回北平,大明风华朱高炽霸气片段

    行天下路,观天下事,我是民工小河,今天为大家分享一则趣闻趣事最近由汤唯,朱亚文,邓家佳,乔振宇等主演的《大明风华》正在热播,该剧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纪事》,张太后其实是一个很精明的人,看她一直把持着太子府财政大权就知道了!在东宫住的只有她和嫡子朱瞻基,别的后妃和儿子都在老家顺天,明仁宗史书上的

  • 大将中箭将死,成吉思汗说赶紧把他塞到牛肚子里,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的医疗水平十分不发达,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受伤的士兵只能挤在一个帐篷里,环境恶劣,他们的伤口很容易被感染,死亡率会很高。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军营里的大夫技术差,而是医疗条件实在太恶劣。当时的将士们只能眼看着自己受伤的同伴慢慢地死去。但是曾经有一位将军在战场上被敌人的箭射中,眼看就要流血过多而亡,这时

  • 大明风华:朱祁钰设宴立太子,皇后带儿子自杀,孙若微露出微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明风华朱祁钰最霸气的片段,大明风华朱祁钰在第几集死的,大明风华朱祁钰怎么成了长子了

    朱祁钰本来对当皇帝也没什么野心,在国家危险当头,孙太后立他为帝,他也算是临危待命,等真正当上皇帝后,他也享受了这个位置给他带来的权力和欲望,所以千方百计不想哥哥回来,但朱祁镇就是命大死不了。徐滨为了将朱祁镇接回京,特地从瓦剌那里带回朱祁镇的禅位诏书,他说天命已归,无复多言,催促朱祁钰尽快立太子,这解

  • 天下大旱,朱元璋问刘伯温:该怎么办?刘伯温称:杀了此人定下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赶走刘伯温,刘伯温下雨视频完整版,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么处置

    可是皇帝身边的谋士和武将也要能够相互制衡才行,不然权利一边倒了,皇帝的地位就会变得岌岌可危了,这是皇帝最忌讳也是最惧怕的情况,所以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历朝历代的皇帝在任用官员的时候都费劲了心神。既要有真才实学能够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又要找到这人的缺点达到能够有效控制的目的,这就非常的难办了,所以不要觉得

  • 坐篮子吊进皇宫,崇祯连问三个问题,袁崇焕无言以对:我死得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崇祯袁崇焕对话,袁崇焕之死崇祯为什么处死袁崇焕,崇祯不杀袁崇焕明朝会灭亡吗

    袁崇焕说起袁崇焕这个人,明清之际的学者都说他是可以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只是两个人空有报国之心,却都遇上了昏君,所以才死的不明不白。然而通过史书中对于袁崇焕的记载,再结合他的生平经历,现代人认为袁崇焕其实死的并不冤。他作为一个镇守辽东有功的将领,本来可以平步青云,但就是因为他在政治方面的幼稚,和性格

  • 国破家亡,崇祯身死,他的子女又是何种下场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崇祯的子女,崇祯之死的历史,崇祯皇帝的子女是谁

    宠信宦官的皇帝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一个皇帝之所以会成为亡国之君,要么就是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要么就是性格残暴欺压百姓,所以才会落得这么凄凉的下场。但是朱由检这个人却并不是这样,他在政事上非常的勤勉,很多事情都会亲力亲为,那么为什么他会走向那样一条灭亡的道路呢?关键在于不会用人,纵观历史上的有德明君,谁的

  • 大明风华:朱祁镇被俘,朱祁钰一个举动证明朱瞻基当初看走眼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祁镇朱祁钰,大明风华朱瞻基最后一次见朱祁钰,朱瞻基与朱祁钰关系怎么样

    抓到了大明皇帝,瓦剌人开始公然向大明索要财物,还威胁明朝退往江南之地,真是变本加厉,但结合当下国情及朱祁镇在人家手上,孙若微不得不这样做,她与大臣们商量,让胡善祥带着朱祁钰他们出城逃走,她对朱祁钰说:“国赖长君,你与襄王是最年长的,是年龄最大的,看月份算你比襄王还要年长一点,我之所以要你们南迁,是因

  • 大明风华:朱棣与当和尚的建文帝见了面,历史上有无此种可能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棣建文,大明风华朱棣和建文见面,朱棣跟建文的关系

    在《大明风华》第17集,朱棣见到了当和尚的朱允炆,众人都担心他会下杀心,但最终他说了一句话:“建文已死,死在我攻进应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须再杀一个僧人?”朱棣这句话跟明史中的记载是一致的:“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在很多影视剧中,建文帝的梗被借用得不少,比如《穿越时空的爱

  • 多尔衮下令处死明朝忠臣,忠臣死前怒喊8字,刽子手听后跪地磕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有的人一开始面对死亡很淡然,但如果时间一长,心中便会冒出想要活下去的念头,虽说这是人之常情,但难免遭人鄙夷。可有的人从始至终便对劝降者允诺的高官厚禄不屑一顾,执意赴死殉国,这类人是值得尊重的。他的名字叫做左懋第,根据史料记载,他是一名很有才能的官吏。左懋第,字仲及,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虽然他的仕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