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专权形成原因
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下的伴随品。在中国 ,皇帝将自身的权利分一部分给自己的奴仆——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这样就会形成宦官专权。一般情况下,产生这样的现象,会有两个原因:第一,皇帝因为外朝中文官集团的威胁;第二,则是皇帝和文官集团、相权的权利发生拉锯战。
但是,因为官宦身份特殊,离皇权很近,很容易就形成专权的局面。只是,所谓的宦官专权,多是发生在中央集权加强时期,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皇帝和文官集团产生拉锯战时期,可是明朝建立没多久,丞相就被废除,此背景不成立。再者,就是宦官在,皇权争夺战时曾立下不世之功,之后因功得到重用,比如,安史之乱后的李辅国,而明朝并无这样的现象。另外,宦官专权的情况多是发生在一个王朝的中后期,发生上文提到的皇帝觉得文官集团做大,有权臣当道,皇权受到威胁时,皇帝借宦官来打压朝臣,宦官借此手握重权,才会形成专政的局面。
除此以外,宦官专政还需要一定的政治背景。当一个王朝的政治开始变得腐败,才会发生皇权旁落到宦官手中的事情,因为,每个王朝的中后期,经济因为稳定的发展十分富庶,而经济的繁荣自古以来都是腐败滋生的温床。比如,唐朝后期甚至发生了刘季述废立皇帝的事情。所以,一个皇帝,如果勤于政事,颇有政绩,宦官是没有机会接触到皇权的。反之,当皇帝开始怠政,就会将自己的皇权交给宦官,宦官也因此得以向上爬。
所以,宦官专政是宦官们的乘虚而入。不仅,可以插手朝政,甚至可以左右朝堂的动向,甚至是皇帝的废立,宦官已经不再是皇帝的附庸,而是成为了真正的主体。唐代的宦官才称的上是完全的宦官专政。
明朝宦官当权现象分析
在分析了宦官当权的背景和形成原因后,我们再来一一对应明朝是否符合宦官专权的条件。宦官专权多是发生在王朝的中后期,而明朝在建国以来,就被朱元璋废弃了丞相制,很大的加强了皇权,并没有来自文官集团和相权的威胁,也不会产生和相权斗争的拉锯战。此外,太监被禁止读书,没了读书的前提,不会诞生独断朝政的宦官。
到了明代的中后期,虽然发生了皇帝怠政的事情,也出现了一批权力极大的宦官。只是,明代的宦官之乱却并非是宦官专政,只能算是宦官做大,因为宦官专政是需要宦官完全摆脱皇权,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但是,明朝的宦官只是假借皇权,在皇帝怠政之时,掌握权力,并不能完全的左右皇帝,更不能左右朝政,甚至是废立帝王。
比如,明代自永乐皇帝后,宦官的权势开始得到加强。但是,明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出现了宦官权力加强的现象,但是,本质是皇帝借宦官集团,统治大明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明的特务机构,就是最好的例子,大部分人也是宦官;此外,宦官还监管各地的盐税,为皇帝的内库敛财;宦官担任监军,是在各地担当皇帝管控各方权臣的眼睛。所以,宦官虽然权力不小,但是都是依托于皇权、讨好皇帝,并不能决定朝堂的具体走向,更不可能控制皇帝。
因为,明朝建立后,就发生了几次大的兵变,几次血洗不仅使得皇帝换人,更使得皇帝的威望极高。宦官即便在后来有了识字的机会,目的也是皇帝为了借宦官制衡百官,也就是说宦官手中的权利是皇帝给的。即便皇帝怠政,做木匠、养豹子、逛妓院,但是皇帝依旧是皇帝,只要皇帝的身份在,他一句话就可以罢免宦官,重新将权利掌握到自己手中,比如正德皇帝坚持御驾亲征之事。
即便是明朝有过宦官冯宝手握票拟、批红之权,拉拢了首辅张居正,一时间风头无两的事情,但是,这也是有大前提的:那就是皇帝愿意。明朝的政治制度,经过改革后,军权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不同意调动兵马完全不可能,只要宦官胆敢像唐朝一样废立帝王,耿直的大明文官们,不打死他们才怪!而土木之变后,朝臣们当堂打死锦衣卫和王振的手下就是最好的证明。
明朝宦官现象总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大明的建立初期,废丞相、改革政治制度、兵变等等事情,使得皇帝已经总览大权,地位尊崇。大明政治清明时,宦官只是皇帝的奴仆,不可能沾染朝政;政治不清明时皇帝怠政,宦官也只是假借皇权狐假虎威;即便因为皇帝为了统御、制衡、监视百官,赋予了宦官们权利,但是只要皇帝愿意,他们是手握重权,皇帝不愿意他们就还是奴仆的身份,宦官在明朝是皇权向外伸的触角,但是从来没有可能能够代替皇帝、左右皇帝、甚至是废立皇帝。何谈宦官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