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王朝,究竟有没有过“宦官专权“的现象?

大明王朝,究竟有没有过“宦官专权“的现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904 更新时间:2024/1/15 17:41:36

宦官专权形成原因

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下的伴随品。在中国 ,皇帝将自身的权利分一部分给自己的奴仆——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这样就会形成宦官专权。一般情况下,产生这样的现象,会有两个原因:第一,皇帝因为外朝中文官集团的威胁;第二,则是皇帝和文官集团、相权的权利发生拉锯战。

但是,因为官宦身份特殊,离皇权很近,很容易就形成专权的局面。只是,所谓的宦官专权,多是发生在中央集权加强时期,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皇帝和文官集团产生拉锯战时期,可是明朝建立没多久,丞相就被废除,此背景不成立。再者,就是宦官在,皇权争夺战时曾立下不世之功,之后因功得到重用,比如,安史之乱后的李辅国,而明朝并无这样的现象。另外,宦官专权的情况多是发生在一个王朝的中后期,发生上文提到的皇帝觉得文官集团做大,有权臣当道,皇权受到威胁时,皇帝借宦官来打压朝臣,宦官借此手握重权,才会形成专政的局面。

除此以外,宦官专政还需要一定的政治背景。当一个王朝的政治开始变得腐败,才会发生皇权旁落到宦官手中的事情,因为,每个王朝的中后期,经济因为稳定的发展十分富庶,而经济的繁荣自古以来都是腐败滋生的温床。比如,唐朝后期甚至发生了刘季述废立皇帝的事情。所以,一个皇帝,如果勤于政事,颇有政绩,宦官是没有机会接触到皇权的。反之,当皇帝开始怠政,就会将自己的皇权交给宦官,宦官也因此得以向上爬。

所以,宦官专政是宦官们的乘虚而入。不仅,可以插手朝政,甚至可以左右朝堂的动向,甚至是皇帝的废立,宦官已经不再是皇帝的附庸,而是成为了真正的主体。唐代的宦官才称的上是完全的宦官专政。

明朝宦官当权现象分析

在分析了宦官当权的背景和形成原因后,我们再来一一对应明朝是否符合宦官专权的条件。宦官专权多是发生在王朝的中后期,而明朝在建国以来,就被朱元璋废弃了丞相制,很大的加强了皇权,并没有来自文官集团和相权的威胁,也不会产生和相权斗争的拉锯战。此外,太监被禁止读书,没了读书的前提,不会诞生独断朝政的宦官。

到了明代的中后期,虽然发生了皇帝怠政的事情,也出现了一批权力极大的宦官。只是,明代的宦官之乱却并非是宦官专政,只能算是宦官做大,因为宦官专政是需要宦官完全摆脱皇权,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但是,明朝的宦官只是假借皇权,在皇帝怠政之时,掌握权力,并不能完全的左右皇帝,更不能左右朝政,甚至是废立帝王。

比如,明代自永乐皇帝后,宦官的权势开始得到加强。但是,明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出现了宦官权力加强的现象,但是,本质是皇帝借宦官集团,统治大明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明的特务机构,就是最好的例子,大部分人也是宦官;此外,宦官还监管各地的盐税,为皇帝的内库敛财;宦官担任监军,是在各地担当皇帝管控各方权臣的眼睛。所以,宦官虽然权力不小,但是都是依托于皇权、讨好皇帝,并不能决定朝堂的具体走向,更不可能控制皇帝。

因为,明朝建立后,就发生了几次大的兵变,几次血洗不仅使得皇帝换人,更使得皇帝的威望极高。宦官即便在后来有了识字的机会,目的也是皇帝为了借宦官制衡百官,也就是说宦官手中的权利是皇帝给的。即便皇帝怠政,做木匠、养豹子、逛妓院,但是皇帝依旧是皇帝,只要皇帝的身份在,他一句话就可以罢免宦官,重新将权利掌握到自己手中,比如正德皇帝坚持御驾亲征之事。

即便是明朝有过宦官冯宝手握票拟、批红之权,拉拢了首辅张居正,一时间风头无两的事情,但是,这也是有大前提的:那就是皇帝愿意。明朝的政治制度,经过改革后,军权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不同意调动兵马完全不可能,只要宦官胆敢像唐朝一样废立帝王,耿直的大明文官们,不打死他们才怪!而土木之变后,朝臣们当堂打死锦衣卫和王振的手下就是最好的证明。

明朝宦官现象总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大明的建立初期,废丞相、改革政治制度、兵变等等事情,使得皇帝已经总览大权,地位尊崇。大明政治清明时,宦官只是皇帝的奴仆,不可能沾染朝政;政治不清明时皇帝怠政,宦官也只是假借皇权狐假虎威;即便因为皇帝为了统御、制衡、监视百官,赋予了宦官们权利,但是只要皇帝愿意,他们是手握重权,皇帝不愿意他们就还是奴仆的身份,宦官在明朝是皇权向外伸的触角,但是从来没有可能能够代替皇帝、左右皇帝、甚至是废立皇帝。何谈宦官政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在仁宗的治下,为何北宋还会接连失利?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北宋仁宗时期,北宋败亡的真实原因,宋仁宗在北宋什么地位

    "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得位不正,他自己就是武将篡权,因此也自然的认为其他武将都有谋反之心。设立了严格的祖宗家法,并且一直提倡着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不论是真宗还是仁宗,都是些守成之君。他们丝毫不敢忤逆祖宗的规矩,按照这个重文抑武的思路持续的走下去

  • 外蒙古的教科书是怎么写历史的?尤其是元朝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外蒙古历史教科书,蒙古国怎么记录元朝历史,蒙古与元朝

    虽然历史没有态度,但编写历史教材的人却有自己的立场。比如说朝鲜战争,对我们而言,这是抗美援朝之战。对朝鲜而言,这是保家卫国之战,但对美国而言,这是捍卫“民主”之战,各人有各人的说法。那么,隔壁的蒙古国,他们的历史教材是怎么写的呢?蒙古教材概述这是蒙古国在2018年左右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此时的外蒙古尚

  • 大明风华:张太后这事儿做得够绝,朱高炽这一生算栽在她身上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明风华朱高炽经典语录,大明风华朱高炽跟朱棣说想回北平,大明风华朱高炽霸气片段

    行天下路,观天下事,我是民工小河,今天为大家分享一则趣闻趣事最近由汤唯,朱亚文,邓家佳,乔振宇等主演的《大明风华》正在热播,该剧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纪事》,张太后其实是一个很精明的人,看她一直把持着太子府财政大权就知道了!在东宫住的只有她和嫡子朱瞻基,别的后妃和儿子都在老家顺天,明仁宗史书上的

  • 大将中箭将死,成吉思汗说赶紧把他塞到牛肚子里,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的医疗水平十分不发达,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受伤的士兵只能挤在一个帐篷里,环境恶劣,他们的伤口很容易被感染,死亡率会很高。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军营里的大夫技术差,而是医疗条件实在太恶劣。当时的将士们只能眼看着自己受伤的同伴慢慢地死去。但是曾经有一位将军在战场上被敌人的箭射中,眼看就要流血过多而亡,这时

  • 大明风华:朱祁钰设宴立太子,皇后带儿子自杀,孙若微露出微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明风华朱祁钰最霸气的片段,大明风华朱祁钰在第几集死的,大明风华朱祁钰怎么成了长子了

    朱祁钰本来对当皇帝也没什么野心,在国家危险当头,孙太后立他为帝,他也算是临危待命,等真正当上皇帝后,他也享受了这个位置给他带来的权力和欲望,所以千方百计不想哥哥回来,但朱祁镇就是命大死不了。徐滨为了将朱祁镇接回京,特地从瓦剌那里带回朱祁镇的禅位诏书,他说天命已归,无复多言,催促朱祁钰尽快立太子,这解

  • 天下大旱,朱元璋问刘伯温:该怎么办?刘伯温称:杀了此人定下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赶走刘伯温,刘伯温下雨视频完整版,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么处置

    可是皇帝身边的谋士和武将也要能够相互制衡才行,不然权利一边倒了,皇帝的地位就会变得岌岌可危了,这是皇帝最忌讳也是最惧怕的情况,所以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历朝历代的皇帝在任用官员的时候都费劲了心神。既要有真才实学能够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又要找到这人的缺点达到能够有效控制的目的,这就非常的难办了,所以不要觉得

  • 坐篮子吊进皇宫,崇祯连问三个问题,袁崇焕无言以对:我死得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崇祯袁崇焕对话,袁崇焕之死崇祯为什么处死袁崇焕,崇祯不杀袁崇焕明朝会灭亡吗

    袁崇焕说起袁崇焕这个人,明清之际的学者都说他是可以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只是两个人空有报国之心,却都遇上了昏君,所以才死的不明不白。然而通过史书中对于袁崇焕的记载,再结合他的生平经历,现代人认为袁崇焕其实死的并不冤。他作为一个镇守辽东有功的将领,本来可以平步青云,但就是因为他在政治方面的幼稚,和性格

  • 国破家亡,崇祯身死,他的子女又是何种下场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崇祯的子女,崇祯之死的历史,崇祯皇帝的子女是谁

    宠信宦官的皇帝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一个皇帝之所以会成为亡国之君,要么就是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要么就是性格残暴欺压百姓,所以才会落得这么凄凉的下场。但是朱由检这个人却并不是这样,他在政事上非常的勤勉,很多事情都会亲力亲为,那么为什么他会走向那样一条灭亡的道路呢?关键在于不会用人,纵观历史上的有德明君,谁的

  • 大明风华:朱祁镇被俘,朱祁钰一个举动证明朱瞻基当初看走眼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祁镇朱祁钰,大明风华朱瞻基最后一次见朱祁钰,朱瞻基与朱祁钰关系怎么样

    抓到了大明皇帝,瓦剌人开始公然向大明索要财物,还威胁明朝退往江南之地,真是变本加厉,但结合当下国情及朱祁镇在人家手上,孙若微不得不这样做,她与大臣们商量,让胡善祥带着朱祁钰他们出城逃走,她对朱祁钰说:“国赖长君,你与襄王是最年长的,是年龄最大的,看月份算你比襄王还要年长一点,我之所以要你们南迁,是因

  • 大明风华:朱棣与当和尚的建文帝见了面,历史上有无此种可能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棣建文,大明风华朱棣和建文见面,朱棣跟建文的关系

    在《大明风华》第17集,朱棣见到了当和尚的朱允炆,众人都担心他会下杀心,但最终他说了一句话:“建文已死,死在我攻进应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须再杀一个僧人?”朱棣这句话跟明史中的记载是一致的:“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在很多影视剧中,建文帝的梗被借用得不少,比如《穿越时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