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该不该一再北伐?学者:后出师表第一段就已道明原因

诸葛亮该不该一再北伐?学者:后出师表第一段就已道明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671 更新时间:2024/1/20 18:04:59

那么,诸葛亮屡战屡败之下不改初心,该不该一再北伐?今人对诸葛亮的指责到底对不对,蜀国灭亡与诸葛亮北伐到底有无关系?其实,在《后出师表》第一段中,诸葛亮早已道出原因,只是很多人不读书,不了解《后出师表》,从而胡乱指责诸葛亮,所以才会出现质疑诸葛亮北伐的笑话。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受到不少“非议”,认为应该暂停北伐,为此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前上书《后出师表》,文章立论于汉贼不两立与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北伐不仅是实现先帝遗志,而且也事关蜀汉生死存亡,不能因为一些人的不同看法而动摇,希望坚定后主刘禅的北伐决心。此表文体与《出师表》类似,由于时间晚于《出师表》,因此被称之为《后出师表》。

在表文的第一段,诸葛亮就揭开了北伐势在必行的原因所在:“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诸葛亮逻辑地清晰指出,首先刘备建立的国号是“汉”,以汉朝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志向是恢复汉室,而不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曹魏是叛乱的贼,在大义上刘备集团与曹魏天然对立,两者势不两立,因此必须要讨伐曹魏;其次当前局势是贼强汉弱,占据中原的曹魏会越来越强,偏居益州的“蜀汉”会越来越弱,不讨伐曹魏的话,蜀汉王业迟早会败亡,那么究竟该坐等灭亡,还是奋起一搏?道理很明显,偃旗息鼓休战的话,早死晚死都是死,还不如如今拼一把。

随后,诸葛亮回顾历史与现实、展望未来指出,必须不畏艰险,坚定北伐决心,如此才可能实现先帝遗志。

从历史上看,刘邦谋臣如云,成为“汉王”之后立即挥兵东进,经历艰险身受创伤之后才平定天下,如今陛下你比不上刘邦,谋臣比不上张良陈平,却还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根本就不可能。

从现实来看,曹操智谋出众,用兵犹如孙武吴起,但即便如此,曹操还是多次遇险,差点身死沙场,然后历尽艰辛才建立曹魏。如今,蜀汉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怎么可能?更为严峻的是,离第一次北伐才一年,赵云等众多沙场宿将就已去世,所以诸葛亮指出“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

从未来来看,如今蜀汉的确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如果曹魏主动进攻蜀汉,那么还是要动员百姓士兵抵抗,“则住与行劳费正等”,即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因此,要么主动出兵消耗国力,要么等待曹魏进攻消耗国力,该如何选择一目了然。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曹魏西边出现叛乱,北面辽东公孙渊谋夺官位,东面要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对于蜀国来说,当时的确是北伐良机。

问题在于,诸葛亮目标是平定天下,如果蜀国降低要求,只想作为一个割据政权苟且的话,那么可不可能呢?其实,不用看其他,就看一个人口数据就真相大白了,以益州一州之地,根本无法与曹魏长久相持,只有北伐才可能为蜀汉博取一线之机。

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丢掉荆州之后,蜀汉在籍户口分别为20万户与90万人,经诸葛亮治蜀,至蜀亡时(263年)共有1082000人 ,其中户数28万、民数94万、带甲将士10.2万、官吏4万。

东吴亡时,孙吴在籍人口有2562000人,其中户数53万、官吏3.2千、士兵23万、后宫0.5万余人、民口230万。

三国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田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曹魏在籍人口有443万人,灭蜀后达537万人。

史书记载的三国人口数据,都没有考虑到隐户、佃客、军户等,实际人口应该至少翻一倍。但无论怎么算,魏蜀吴三国中,蜀国实力最差,比曹魏、孙吴实力相差了一大截,看似是最不该挑起战争的国家,实质蜀国几乎注定迟早灭亡。在这种情况下,坐等灭亡还是奋起一搏,道理非常明显。

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继续执行北伐政策,但在古代诸葛亮北伐鲜少受到质疑,为何姜维北伐却受到不少质疑?其实,诸葛亮是一位治国、理财高手,由于蜀国人口稀少,于是就通过发展丝织等经济作物,与东吴进行国际贸易交换粮食物资,以此来积蓄力量北伐。诸葛亮掌握着军政大权,可以确保政令畅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蜀汉国力,但后继者姜维并不具备这种权力与能力,所以姜维一再北伐的确有些损耗蜀汉国力了。

《三国志》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11次北伐。尤其250年之后到263年蜀国灭亡,姜维一共发动7次北伐,频率实在太高了。262年时,姜维又一次北伐时,连老将廖化都忍不住了,说:“‘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伯约就是如此呀。智谋并未超过敌人,力量比敌人要弱,但用兵却没有满足,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诸葛亮的智谋让司马懿都赞叹不已,远非姜维能比,诸葛亮掌握军政大权,姜维只掌握部分军权.......所谓此一时彼一时,诸葛亮北伐与姜维北伐面临的环境已然大不相同,姜维模仿诸葛亮一再北伐,对蜀国伤害的确甚大。

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如今人们可以纸上谈兵高谈阔论,指责诸葛亮一再北伐虚耗国力,但处在诸葛亮的位置,面临关羽、刘备尽丧精锐,蜀汉国力最为弱小,稍不留神就是灭国,又背负恢复汉室之志向,诸葛亮背负何其之重,压力何其之大,是空谈者难以想象的。在恢复汉室与蜀汉存续之间,诸葛亮思考之后,才挑选了一再北伐的战略路线。不设身处地,又如何理解诸葛亮的难处?

更何况,说句不中听的话,质疑者的智谋战略,能比古代李世民、房玄龄等人高明?古代无数名人对诸葛亮赞不绝口,难道他们都没有看到一再北伐对蜀汉国力的影响,而违心地称赞诸葛亮?不是没有看到,更非违心,而是他们知道诸葛亮一再北伐的选择,几乎是当时蜀国的唯一选择。

脱离时代背景评价历史人物是耍流氓,评价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历史名人,要根据其所处时代环境来看待。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名人,除了争议较大的之外,得到历史几乎一致的高度评价的名人,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今人欲要质疑需要慎之又慎。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出师表》等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穿黑色龙袍,为何后来的皇帝舍弃了?专家:怕被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始皇龙袍为啥是黑色的,秦始皇为什么穿黑色龙袍呢,秦始皇有黑龙袍吗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首位皇帝,他的功绩流芳百世,不仅仅是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他认为自己是真命天子,独一无二的东西才能够配得上他尊贵的身份。中国古代信奉的神话中,龙腾云驾雾,施风布雨,象征着吉利,中国人也一直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秦始皇采用龙的图腾作为自己服饰的纹样。可惜秦始

  • 他是汉朝最讲义气的人,冒着被烹的风险,也要为朋友发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朝最忠诚的人,汉朝最正直的人物是谁,历史上负心汉的下场

    历史上确实有些为了义气不顾个人生死的人,栾布就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说他是汉朝最讲义气的人,不过栾布的义气是建立在彭越的悲剧之上。彭越的悲剧彭越最早是强盗起家,后来有一百多号年轻人来投靠他,想拜他为大哥,他再三推辞,这些人始终央求,他就跟这些人约定好第二天日出集合,迟到的人杀头,结果第二天有十几个人迟

  • 楚河汉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4个词详解项羽的陨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楚河汉界楚汉之争中项羽英勇无比,将刘邦打的节节败退,刘邦退至广武、荥阳一带据守不出,致使项羽久攻不下。当时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被项羽俘虏,项羽迫于无奈,用刘太公威胁刘邦,扬言刘邦若再不出战,就用油锅烹了刘太公!刘邦与项羽相隔鸿沟,看见自己的父亲五花大绑在油锅前,还是没有出战,反而对项羽说:你我二人曾结拜

  • 汉景帝召程姬侍寝,因月事让侍女顶替,竟无意为汉朝续命二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景帝与程姬的儿子,汉景帝刘启和程姬,刘启程姬

    古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第一个盛世就是西汉时期,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理下,经济得到了恢复,国家进入高度繁荣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汉景帝在位时期,继续推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军事上又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了汉朝的中央集权。汉景帝作为一代帝王,后宫自然佳人无数,人人都想得到皇帝的宠幸。可是在勾心斗角的后宫

  • 曹操手下有一名将,功劳比张辽大,却晚节不保,被骂了1700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手下十大名将,曹操手下的大将谁最厉害,曹操最得力的7个战将

    当然,在这些人之中,也存在一些默默付出,但是却没有获得好的名声的人,比如于禁便是其中之一。于禁的功劳甚至比张辽还大,但是却死得十分凄惨,并且晚节不保,被骂了1700年。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原本是为鲍信部将。在鲍信战死之后,他被元朗引荐给了曹操。于禁个性坚毅,做事稳重,对待部下也

  • 司马懿究竟活了多少岁才最终熬死曹氏那么多人,夺取曹氏政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懿当初是怎么夺取曹氏江山的,司马懿怎样才不夺曹氏江山,司马懿熬死曹氏几代

    据历史记载,司马懿活了72岁才去世,一生服侍过曹氏祖孙四代,其实并非司马懿太能活,而是曹氏都是短命鬼。司马懿的第一位主子曹操,活了65岁,在公元220年去世,当时的司马懿41岁。曹操去世前,曾经叮嘱过儿子曹丕,司马懿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既要用也要提防他。曹丕完美地继承了曹操的帝王权术,对司马懿奖罚有

  • 刘备过江娶亲,为何一定要带着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备去东吴娶亲为何要带着赵云,刘备娶亲前赵云如何安慰刘备的,刘备赵云马超

    第一个原因自然就是因为他是嫡长子。因为嫡长子的原因,曹丕占理,理应是由他来继位,而当时曹操朝中的人大多数臣子,尤其是曹操的得力谋臣荀彧,都是支持曹丕继位,而反对曹植的。最后一众大臣竟然一起策划陷害曹植,使得曹丕尽得天下人心。第二个原因就是曹丕它本身的能力了,如果曹丕仅仅是嫡长子,却没有任何的能力的话

  • 刘备收到三条妙计:一条虚幻,一条厚黑,第三条帮他称王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备的三个妙计,刘备死前最狠一计,刘备两句话害死两个名将

    一提起刘备的三大谋士,读者诸君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三个人:诸葛亮、庞统、法正。按照正史记载,事实也确实如此,蜀汉人才匮乏,除了诸葛亮庞统法正之外,孙乾糜竺简雍等人,还真上不了台面。如果陈登陈元龙和徐庶徐元直一直跟着刘备,情况或许会有所改观,只可惜这二位都跑到曹操那里当官去了:陈登官拜伏波将军、东城太守,

  • 两个卫国人,一个成就了秦国,一个成就了秦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朝卫国,秦朝的重要历史人物,卫国和秦国的关系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使得秦国经济发达,军事强大,使得战国诸侯畏秦如虎,造就了秦国强国的基础。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

  • 鲁肃的榻上策有何不足之处?高估了孙权,低估了刘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孙权刘表谈判是真的吗,关于鲁肃和孙权的详细资料,孙权称帝时对鲁肃的感慨

    鲁肃的军略和战功在江东四大都督中可能比不上周瑜、吕蒙和陆逊三人,不过他的战略眼光却在三人之上,特别是在200年周瑜刚刚将他引荐给孙权时就提出了榻上策,第一次为孙权指明了江东的定位和前途,可以说这一策略在当时极具战略眼光,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那么鲁肃的榻上策有何不足之处?高估了孙权,低估了刘表。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