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89岁的乾隆帝去世。而他的儿子嘉庆帝,给他上了一个高宗的庙号。《谥法》中讲:“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可见在嘉庆帝眼中父亲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的功德之高。
但历史的巧合之处,便是庙号为高宗的君王又多处于王朝中衰起点,一如宋高宗赵构。不知道眼见父亲乾隆帝留下的“康乾盛世”,奢靡成风,腐败糜烂,嘉庆帝心里有没有一丝丝的凉意?
而也正是这位功德盛大,德覆万物的乾隆帝,将大清王朝最后的机会彻底抹杀。乾隆帝一生中,其实也当得功德盛大,在康熙帝、雍正帝两位君王的基础之上,他平定准格尔叛乱,收复伊犁,大小金川叛乱,将新疆正式纳入版图,更完善了西藏的统治,他统治的时期,也是大清帝国最为强盛之时,但盛衰之理,虽曰天时,亦在人为。
晚年的他,自持天下大盛,六下江南,生活奢靡,如果说这是帝王生活那便作罢,但他却在面见来自遥远的西方的机会之时目空一切,自谓天朝上国。
1763年,当乾隆帝在耗费巨资兴建的颐和园(前身清漪园)赏湖光山色之时,遥远的西方涅尔小邦英吉利一个年轻人瓦特,完成了蒸汽机冷凝器改进,而1774年,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诞生。当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生产之时,为了能够为自己增加原材料,打开市场,1792年,英国派遣了特使马嘎尔尼前往“天朝上国”大清。他们自信自己所带到遥远的东方帝国的天文、地理仪器、火炮、枪支,车辆会让他们的帝王“大开眼界”,然后与他们进行通商。
西历9月26日,正式启程。在途径大西洋、印度洋的颠簸,马六甲海峡的繁忙之后,1793年8月马嘎尔尼一行到达北京。但双方却在礼仪之上发生了争端,一向坚持绅士礼仪的英国与坚持叩拜礼仪的大清王朝互不相让,最后英国人妥协了,选择单膝下跪。似乎大清王朝又找到了几十年前沙俄使者跪拜的那般尊严。而当乾隆帝还沉浸在这种孔乙己式的自我胜利之中时,作为特使马嘎尔尼向乾隆帝呈送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书信。
一封希冀大清能够与英国进行通商,并且准予他们获得经商,开港口的信件,当然他们也知道,单纯的信件显然是打动不了乾隆帝的,于是当马嘎尔尼将一应的: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等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物什献上,他知道成功就在眼前,他似乎已经看到了乾隆帝惊讶的模样,无数英国商品最终得以进入中国市场,以及无数的中国生丝等原材料进入大英帝国的纺织厂进行纺织的模样。
可是八十岁的乾隆帝,不知是年迈还是无知无畏,似乎对这一切并不感兴趣,嘴上还喋喋不休的说到朕,天朝,更是以一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一通有无”将他打发。
但当马嘎尔尼看着乾隆帝治下的“康乾盛世”之时,却不忘在随行笔记上写下几句“(大清)航行技术是陈旧过时的”“兵士的装备如何呢?是弓和箭,戟,矛,剑,还有几枝火枪”“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并制止他们从海南岛至北直隶湾的航运……”
于是一个邪恶的念头,让这群出身北欧海盗后裔他们不禁在脑海闪过,“大清可欺”。而对大清帝国而言,当蒸汽机的马达声轰鸣不止,这也是最后的机会。八十岁的乾隆帝,定然不会想到也不过就在他去世41年之后,这群被他称之为蛮夷的涅尔小邦之人,会开着铁甲战船,将大清帝王的国门叩开。一次鸦片战争不够,第二次鸦片战争还会将他好不容易,耗费巨资圆明园付之一炬,劫掠一空,当然也包括哪些“涅尔小邦”行跪拜礼的蛮夷所献上的宝物。
参考资料:1《马嘎尔尼访华日记》
2《清史稿》3《停滞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