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 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var1]
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var1]
如何评价吴起?
史记中记载了鲁国人对吴起的一段说辞,说吴起花光了家里的钱却未谋得一官半职,而后诛杀三十多个人讥笑他的人并发誓不成名绝不回家。再后来,他师从于曾子,当他知道母亲去世的时候,因为当初的誓言,并未奔丧回家,因而被曾子以不孝之名开除学籍。
这段话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在史记中提到以上这些都是:“鲁人或恶吴起曰”。也就是说,这些话是鲁国人中,某些痛恨吴起的人的说辞。尽管里面也许有真实的东西,但也很可能有许多毁谤!假如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这段话里面的逻辑存在许多矛盾:
[var1]
第一,一个人如何有能力不动声色地杀死三十多个人?而且最后竟还能全身而退?
在冷兵器时代以一人杀三十多人怎么看都觉得荒唐。就是提着剑杀三十只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三十个人。(当然也许吴起跟萧峰一样武功盖世...囧)而如果说是暗杀的话,那鲁国人又是如何能知道呢?
其次,卫国就算是法纪再乱,杀人这种事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放过,况且杀掉三十多个人这种事如此嚣张。怎么就能让罪犯就这么跑了呢?
[var1]
第二,杀掉三十多个人,跟这三十多人的亲属结下死仇,竟然还敢把自己的母亲留在城里?
试想,这三十多个人难道无亲无故?以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状态来看,这三十个人的亲属至少要有个上百人。如果他们要报仇却找不到吴起,第一个被杀的难道不是吴起的母亲?哪里还能等到吴起母亲病死?
第三,曾子为什么会收一个恶贯满盈的人当徒弟?
[var1]
曾子还是历史上有名的道德楷模(参见曾子不说谎)。作为孔夫子的徒子徒孙怎会收这么一个在老家杀过那么多人并且名声坏到外(鲁)国人都知道的徒弟?这个怎么看都觉得太过荒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曾子开除吴起学籍的名义是“不孝”而不是“不仁”,也不是乱杀人!换而言之,至少曾子是不认为吴起杀过那么多人的,否则哪里会有师徒的名分?
[var1]
第四,吴起怎么知道母亲病逝了的?
如果他不派人回家打探,他根本不可能知道他母亲病逝。如果他还派人回家打探,至少证明他还是关心家里的情况的。须知古时候交通不方便,保持跟家里的联系需要巨大的成本。这件事本身其实就是吴起孝顺的佐证。你问问现在出外打工的年轻人,有几个人会主动给家里打电话?
[var1]
第四,曾子又是如何知道吴起老妈死掉了?
儒家是最讲孝道的,吴起不会不知道。让老师知道自己母亲病逝,然后不回去守孝,这不是明显找抽吗?何况母亡本来就是自己的家事,如果不想回去奔丧隐瞒下来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