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

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758 更新时间:2024/1/20 8:14:37

[var1]

其实不然。事实上,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而是真正的将军。长平之败,赵括有过,可廉颇亦有过。非但如此,赵国上下,相如有过,卿有过,平原君有过,而首要之过非赵王莫属。纵观秦赵大决战前后,赵国在重大战略决策上接连犯错,可谓是只知兵法却不识诡计,焉能不败?

[var1]

长平大战缘起于“上党之变”。上党的突然易手,使得秦国苦心经营的河外优势在顷刻之间荡然无存。在这一轮秦赵博弈当中,赵国由于秦国的大意,一开场是占了上风的。但谁能料想,这个一开盘就取得的巨大优势,后来竟然反而成为了赵国的巨大包袱,致使赵国的战略战术一错再错,终致溃不成军。

赵国在占据上党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也就承担了在博弈中“做出选择”的义务。本来是战是守唯赵定夺,可令人遗憾的是,面对事关国运的重大决择,赵国君臣前后矛盾莫衷是一,在这场“战略大考”当中交了一张不及格的答卷。

[var1]

秦赵对抗当中,秦国的战略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削弱乃至攻灭赵国,为秦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开路。而赵国的战略目标却是摇摆不定的:一方面,赵人深知秦强赵弱,赵国需要奋发图强方可求存;而另一方面,自阏与之战赵奢大破秦军之后,赵人便以“首胜强秦”自诩,心中怀有和秦国一争天下的豪情壮志。

占据上党俯瞰河内,就意味着赵国必须在坚守不出抵御秦军和大举进攻一分高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战略当中做出选择。而且赵国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做这个选择,上党之变就是秦赵大决战的开始。随着秦国大军隆隆开赴前线,赵国的选择空间在急剧的缩小:是以坚守保邯郸,还是以决战战争天下,赵国君臣需速做决断。

[var1]

在这关键的时候,赵国两员大将廉颇和赵括在用兵的根本方略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议。廉颇主张深沟高垒坚守上党;赵括却提出集中已抵达上党的二十万精兵主动攻秦。一番争执后,廉颇以王命领军之权否决了赵括的提议。赵军依廉颇部署三线设防。

实际上,赵括的力主进攻并非是他急躁冲动的表现,而是他对局势有了深刻理解后提出来的正确意见,在当时的形势下,赵国唯有用军事来支持伐交,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以战求和”之效果。大方向没错,可赵括的进攻之策却是错的,若依赵括之策进兵,赵军的右翼便立遭白起暗设于沁水的三万奇兵伏击。赵括实战经验不足的弱点也在这次争论中暴露无遗。

[var1]

赵国君臣上下的犹豫不决,给了秦国宝贵的时间调兵遣将压向上党,并在南线筑起高壁坚垒,双方这一对峙就是三年。赵国五十万大军兵屯上党,粮草消耗之大可想而知。再这样长期对峙下去,赵国一旦粮食欠收,便是坐困愁城之势,这时的赵国有点坚持不下去了,赵军有了急于决战的心情。

在听到未经证实的白起病重之传言后,赵孝成王立刻撤换了廉颇,起用了赵括。可是,三年对峙下来,上党形势已然大变,此刻再用赵括“弃壁垒壕沟而轻锐猛攻”,实在是为时已晚。世人都说是赵括的轻敌冒进,以致大败,可又有谁设身处地替赵括想想呢?这场战争其实是两国君主智力与毅力的较量,是赵孝成王先抗不住了,临场换将。对长平之败,赵括是有责任,但最大的责任更应该由赵王来负。

[var1]

那么,赵括率领的45万大军又是怎样跳进白起包围圈的呢?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策略,开始向秦大举进攻,此时白起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秦军主力佯装败退,并在长平东南构筑壁垒工事。赵括果然中计,追击秦军进入埋伏。此时两支秦军部队悄然出击,一支2.5万人去断赵括后路,另外一支5千骑兵去攻打赵军大本营。断其粮道。

白起将赵括团团围住,却围而不打,只出动骑兵反复骚扰,慢慢对付赵军。而赵括只能坚筑壁垒,等待救援。围困持续了46天,疲惫、饥饿不停地侵袭着赵军,腐蚀着赵军的战斗意志。秦王得悉赵军主力长平被围后,悉数征召15岁以上的男子组成临时兵团并亲往前线。从赵军两翼直插到赵军大本营背后。彻底切断了赵军的退路。

[var1]

赵括意识到情势之危,将部队分为四个部分,殊死突围。此时战争已经进入到最惨烈的阶段。40万赵军被秦军团团围住,4次突围均告失败。惨状可想而知。疲惫,饥饿,伤病等一系列绝望在四处蔓延。这也许就是白起所期待的。绝望中的赵括决定组织最后一次突围。可在秦军坚不可摧的阵前,赵军一个个倒下……,赵括也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射死。绝望的赵军最终被秦军彻底摧毁。

[var1]

大国交兵,胜负常在战场之外。长平决战,赵国虽占先行之利,却未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从而陷入于己不利的长期对耗之中,关键时刻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又连出昏着,当攻不攻,当守不守,大败亏输,原是当然。反观秦国,当守则守,当攻则攻,用兵伐交配合默契,战略决策清晰果断。

[var1]

两国君王谋臣决策能力的高下和前线将士综合战力的比拼,优势都在秦国一边。此战秦国大获全胜,一举奠定扫平六国一统华夏的基础,乃是秦国战略博弈水平高出赵国一筹的结果,而决非对方将领一时冲动的侥幸。表面上的偶然性之下,隐藏着极为深刻的必然性。

更多文章

  • 美人拒绝与孔子共乘一车,孔子说了句名言,谁知让她被骂了两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孔子弟子对孔子评价,孔子为何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一生三句话

    [var1]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相传他有3000弟子,之中有72贤人,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孔子依旧立志去各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后来成为了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并且被封为圣人。而“圣人”二字看似简单,自古以来却没出过几个圣人,成为圣人的他没有兵马,却连各国的帝王都要敬他三分,请他成为自己的座上宾

  • 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封地全没了,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赵氏有多强,战国赵氏后来怎么样,战国哪几家是赵氏

    [var1]其实早在晋文公的时候,赵家在晋国就已经很辉煌了。而赵家之所以在晋国势力庞大无不跟第一代家主赵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赵衰是晋国的国政(相当于宰相)。赵家一直为晋国鞠躬尽瘁,但到公元前583年,晋景公突然宣布赵家谋逆作乱,请求天下英雄出兵共击赵家。晋景公为什么要诛灭赵家呢?根据《左传》中

  • 春秋五霸说法众多,那么哪个国家维持的霸业最长,哪个国家最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五霸是哪五种国家,春秋五霸都有谁最厉害,春秋五霸在哪里争呢

    [var1]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乃姜氏齐国第十五代君主。齐国自太始祖姜尚被周武王分封在山东以来,便因为其负山拥海,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成为东方之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兵民合一的制度,很快就使齐国逐渐强盛起来。齐桓公还接受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与各诸侯合

  • 战国四大名将中,排名倒数第一的名将,为何说不是廉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廉颇战国四大名将,战国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将,战国四大名将谁最伟大

    战国晚期,在秦国与六国战争过程中,涌现了一批绝世名将,其中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特意评选了战国四大名将,是为“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即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所谓战国四大名将,准确地说应该是战国晚期、秦国与六国战争中涌现的四位名将,所以吴起、孙膑、乐毅、赵奢等人才没有入选。[var1]《千字文》的“

  • 《道德经》作者是谁,老子还是周太史儋,战国竹简揭开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老子道德经的竹简版本,道德经是写在竹简上面的吗,道德经原版竹简版

    由于老子骑牛西去途中留下《道德经》,因此想要搞清楚骑牛西去的老子是谁,就要先搞清楚《道德经》的作者。但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人们发现老子著《道德经》之说越来越可疑,原因在于《道德经》中的很多内容与老子时代格格不入,其中一个致命之处在于“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所谓“三十辐共一毂”,即“三十根

  • 战国四君子中,为何说三个假君子,只有信陵君是真君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四大君子信陵君,信陵君为何排名战国四公子之首,战国四君子谁的能力强

    然而,为何说平原君、春申君、孟尝君都是沽名钓誉的假君子,只有信陵君才是真君子呢?不妨先看一看这四个人的情况。[var1]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妫姓,田氏,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一生奔波于齐魏秦之间,首开养士之风。从礼贤下士、结交宾客等角度来说,孟尝君做到了极致,但孟尝君却有两个重大污点。一

  • 孔子有何身世?竟是纣王之兄后代,六世祖因妻子太美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孔子和纣王有什么关系,孔子和纣王亲戚,孔子死后他的后代在哪里

    [var1]武王伐纣之后,商朝宣告灭亡,但商朝王族并未消失,还活跃在历史舞台之上。根据史书记载,商纣王一共有一子、二个兄弟、二个叔叔,即儿子武庚,兄弟微子启与中衍,叔叔比干与箕子。其中,武王伐纣之前,比干已谏而死,武王伐纣之后,武庚、微子启与中衍三人被武王俘虏,而箕子逃到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一

  • 皇太极在入关前突然去世,可能有三个原因,应该与孝庄多尔衮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皇太极死时多尔衮逼宫,皇太极会杀多尔衮吗,皇太极最后为什么杀不了多尔衮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也是努尔哈赤时期的四大贝勒之一,在努尔哈赤去世后,因为相对势力比较弱,反而被扶植为傀儡大汗,但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皇太极实现了大逆转,逐个击破了另外三大贝勒,成为了真正的实权大汗,接着又称帝,建立大清,把族名从女真改为满洲,在他执政的十七年间,完全统一了关外,消除了北面野

  • 嘉庆的生母令妃,为何深受乾隆的喜爱?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嘉庆追封令妃为皇太后了吗,嘉庆生母是不是令妃,历史上的令妃和嘉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比富察氏、乌拉那拉氏的出身,魏佳氏的起点实在是太卑微了,因此魏佳氏刚入宫时,只是一个地位底下的贵人,位次是倒数第一。然而,从乾隆十年起,魏佳氏的人生仿佛就像开了挂,节节高升。1745年,魏佳氏被封为令嫔;1749年,魏佳氏晋升为令妃;1759年,魏佳氏晋升为令贵妃;1765年,

  • 明朝万历帝最宠爱的公主,活到清朝被佃农欺负,活活饿死茅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死得最惨的妃子,明朝哪位皇后死得最惨,明朝哪位皇后和太子被逼死了

    文|和佛赏花去万历皇帝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8年。期间一度辉煌,使得中国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他死后仅2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后,对待明朝的遗老也不是斩尽杀绝,毕竟,这群人已经没有能力东山再起,主要还是实行怀柔政策。在这群明朝遗老中,就有一位大明的嫡长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