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纵横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被称为“闽南”十才子的陈安是如何考上状元的?
中国从唐朝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在整个科举史上,举人和进士可谓是数以百万计,但是能考取状元的,却是凤毛麟角。整个科举制历史期间,只有大约五百位状元,大明王朝276年间也只出了90名状元,而这位陈安就是其中之一。
陈安在明朝初年出生于福建,他不仅天资聪颖,有读书的天分,而且自幼好学,十分刻苦,由于能诗善文,成为闽南十才子之一,在当地小有名气。
洪武三十年,大明王朝第六次科举会试,在古代会试过后是殿试,殿试是皇帝亲自进行提问,在殿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皇帝钦点为状元。
在这次殿试中,一共有52名贡士参加,由朱元璋亲自出题评分,最终定陈安为状元。
明朝洪武年间,百废待兴,还是很需要人才的,一般考取状元的人,前途都不会差到哪里去,但陈安作状元不仅没有凤凰腾达,而且只作了不到二十天就被车裂而死了。
正常来讲,既然中了状元,那他成为达官显贵之人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但他可以说是十分倒霉了。
轰动一时的南北榜案是怎么一回事?
中国古代南北文化水平差异很大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南北方考取进士的人数之差也很大。而陈安中状元的这一年,明朝共录取了五十二位考生,而北方一个省份都没有人入榜。
这种情形,其实在科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有些落第的北方考生就十分愤怒,对这件事情怀有很深的疑虑。结果发现这次的三位主考官都是南方人,于是北方的考生就觉得是考官们在暗箱操作。
不管是不是主考官们徇私舞弊,在北方考生十分愤怒的状态下,他们都一致认为他们落第是考官们在偏袒南方考生,就坚决要朝廷给他们一个说法,动静闹得很大。
这件事情不九就传到了皇帝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本来就生性多疑,他觉得这件事一定有问题,于是就找来了主考官们,让他们重新阅卷,希望可以再加几个录取的名额。
主考官也是有苦说不出,南北方教育水平本来就相差甚远,而且最终录取的文章也都是皇帝亲自过目的。没办法,考官们又重新组织了考试,但结果依旧是南方考生的成绩远远优于北方。
当时不仅北方考生无法接受,就连北方籍的官员都站出来要求重新复核。
当时有人上告说主考官们故意将北方考生中质量很差的试卷呈了上去,出身平民的朱元璋可是对徇私舞弊的事情深恶痛绝,当他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杀心顿起,于是把其中一位主考官凌迟处死了,还有的流放到了边疆。
南北榜之争下的牺牲品,陈安最后被车裂而死
既然考官已经徇私舞弊了,那状元自然也跑不了了,陈安做了不到20天的状元,就被酷刑车裂而死。
其实不管主考官们到底有没有欺君罔上,这件事和陈安也没有关系的,只能算是陈安倒霉。陈安的倒霉是遇到了明朝有名的南北榜案,这个案件是中国南北二元地域社会导致的,其实中国古代南北方一直存在隔阂。
而这个案件,也是有着很深刻的原因,首先,从宋朝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就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转移,南方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其次,朱元璋政权压根就是建立在南方,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北伐成功的政权。
所以,当官的大多也都是南方人,三位主考官是南方人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中国古代讲三缘,血缘、地缘、学缘,血缘关系咱就不说了,一个地方的就是地缘关系,同一届录取的考生就是学缘,利用这种关系,建立官场网络。
朱元璋对这些应该也是深恶痛绝的,谁能保证北方就没有一个成绩合格的,谁能保证考官在其中没有搞一些小动作。
而另一方面,朱元璋此前多次兴大狱,尤其蓝玉谋反案前后涉及十余万人,并且以北方籍贯官员为主,虽然打压蓝玉并非为了打压北方官员,但是让北方考生认为,这个南方兴起的朝廷,有点不公,这也间接的导致了北方考生并不热衷于科举。
可以说,陈安就是朱元璋为了拉拢北方考生的一个牺牲品。
在这之后,朱元璋又增加录取了很多北方考生,并钦点了其中一位成为了状元。但朱元璋认识到了南北方经济文化水平和教育资源的差异,科举考试开始采用了“南北分榜”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