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从菲律宾偷回一根藤,养活中国三亿人口,被称为明朝“袁隆平”

他从菲律宾偷回一根藤,养活中国三亿人口,被称为明朝“袁隆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874 更新时间:2024/1/29 10:33:34

生活在中国的新一代青年,都见证了国家的强大,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中长大,即使不富有,也是衣食无忧。殊不知,这样的盛况在古代却是奢侈的景象,绅作《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的景象是当代罕见,却是古时常态。

01

要知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国志》中的名言放到今天依然是真理,现代社会得以安定和谐,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百姓衣食无忧,生活安康。现代人不用忍饥挨饿,是受利于社会变革,也得益于粮食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贡献。

而在物资相对匮乏的中国古代,曾经也有一位为粮食生产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人称"番薯之父",被现代人称作:“古代袁隆平“。他就是陈振龙,明朝万历年间的人,曾冒生命危险从菲律宾偷回了一个藤条,让明朝人口增加了3亿。

陈振龙生于福建省长乐县,因为家乡土地贫瘠,水稻收成不好,家乡百姓时常忍饥挨饿。陈振龙一直想要改变家乡人的现状,让家乡百姓都能吃饱饭。所以,陈振龙求学却不为考取功名,而是弃儒从商。

明朝万历年间,商人大多选择出海从商。陈振龙也加入其中,随商队来到了吕岛,即如今的菲律宾。陈振龙看见吕宋岛的人民所食主食是明朝没有的作物,也就是朱薯,现代称为红薯。

陈振龙了解到,朱薯不挑生长环境,适应性较高、产量高、耐旱,结果即可食用,没有生熟的区别。陈振龙当即就有了将此作物带回中国的心思,认为此物可以改变家乡百姓食不果腹的局面。

02

16世纪新航路的发现,让吕宋岛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也为吕宋岛带来了西班牙的粮食作物——朱薯。朱薯的原产地是美洲,由于西班牙的大范围殖民侵略,朱薯由美洲传播到了吕宋岛。

当时的西班牙掌控着吕宋岛的海关权,严令禁止吕宋岛的物资流其他国家。特别是朱薯,也在禁止外传之列。所以,陈振龙将朱薯带回中国并不容易。

中国商船在吕宋岛停留多日后即将返程,但陈振龙却没有随船离去,而是留在吕宋岛学习栽培朱薯,等待时机把朱薯带回家乡。将朱薯果实带回家乡几乎没有可能,因为西班牙人的严格盘查,好在陈振龙多日的学习后,得知朱薯的种植只需要一根朱薯藤即可,所以他决定找机会带一根朱薯藤回国种植。

1593年,陈振龙做好万全的准备后,静静等待中国商船的到来。恰巧有一支中国商船停靠在了吕宋岛。陈振龙用船只的麻绳遮挡朱薯藤,再绑在货物上,就这样躲过了西班牙的盘查。

商船程后,陈振龙担心西班牙的人前来搜查,所以路途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将朱薯藤带回福建。

03

带回朱薯藤后,陈振龙立马进行试种。不久后,朱薯在陈振龙家乡的贫瘠土壤上开花结果了。后来,朱薯的种植推广至全长乐县。次年,福建大旱,百姓收成大减。正在福建巡抚金学曾犯难时,得知长乐县因为栽培朱薯,并没有受到旱灾的影响。而陈振龙也向金学曾提议,将朱薯的种植推广到福建全省。金学曾听取了他的建议,朱薯成了饥荒闵中之地的救命稻草。

在金学曾的推广下,朱薯帮助百姓度过了饥荒难关,因为朱薯内里呈金色,在人们食不果腹的状态下十分金贵,又被称为"金薯"。再到后来,浙江、广东、山东等地也开始大范围种植朱薯,也因其是外番的作物,在其他省份被称作"番薯"。

清初,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种植番薯。清乾隆时期,全国都在种植番薯。明朝末年,全国的人口只有1亿,康乾盛世,全国人口在4亿以上。百姓衣食无忧,人口也不断增加。

就算是人口暴涨了3倍有,清朝也未曾闹过严重的饥荒,番薯对此功不可没,而带回番薯的陈振龙,也相当于是解决了中国的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结语

而当今之中国,人口已经十四亿有余。人口的增长,不仅是因为社会安稳,还是因为粮食供应充足。而粮食供应得益于这些为民生之计呕心沥血之人,可以说是: 前有陈振龙,后有袁隆平。这样的功绩,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比入仕为官逊色。

参考资料:《悯农》《三国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钦点的状元,不可能作弊,为何下榜不久就被车裂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真的杀了状元吗,朱元璋钦点的状元,朱元璋是怎么得到状元的

    本文,纵横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被称为“闽南”十才子的陈安是如何考上状元的?中国从唐朝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在整个科举史上,举人和进士可谓是数以百万计,但是能考取状元的,却是凤毛麟角。整个科举制历史期间,只有大约五百位状元,大明王朝276年间也只出了90名状元,而这位陈安就是其中之一。陈安在明朝

  • 宋朝如何赚取巨额财富?赵匡胤这个方法,时至今日仍在使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怎么创立的宋朝,赵匡胤是什么时候建立宋朝的,赵匡胤创宋朝过程概述

    以北宋为例,作为相对较为统一的王朝,富裕程度是唐之后历代王朝之最。宋粉们常说宋朝当时的经济总量,占据全世界经济总量的80%左右,当然这里有夸大的成分。据《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的考证,北宋王朝在顶峰时期,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0%左右,即使如此,也是一个令人骄傲的数字。其实在宋朝建国之初,国家并

  • 宋朝有人权,他才敢和皇帝动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宋朝的一位丞相敢于直言自己的意见,甚至不惜和皇帝动手。古代的皇帝,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几乎没有人敢拂逆他们的言语。但是在宋朝的时候,人们是相当的有人权的,从来没有说是因为言论而治罪的。尤其是有几个皇帝勤政爱民,非常的宽容大度,从而把天下之理得井井有条。他们手下的官员可以直接进

  • 明朝重农抑商,商人却通过一种手段暴富,让众多美女遭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重农抑商,重农抑商对明朝的影响,明朝的商人为什么这么多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作为农民、甚至是贫民出身的他,认为天下之乱,源于商人囤货居奇,他们是王朝乱世的根源,因此从朱元璋开始,明朝的基本国策就是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商人个人财富的聚集。然而对于那些头脑机敏的商人来说,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一门发财的生意。原来在大明帝国创建之后,和前代王朝一样,实施的是“食盐

  • 朱元璋杀人从不犹豫,却唯独对两种人客气,一辈子也不敢得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杀人诛心,朱元璋为什么杀人那么多,朱元璋为何杀人成性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是兵家宝典,但其不仅适用于打仗还适用于待人接物。在《孙子兵法》中有“利而诱之”和“强而避之”的说法,杀人不眨眼的朱元璋可谓是把这两点发挥到淋漓尽致。要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闪现出他滥杀无辜的历史形象,一生杀人如麻,凶残至极,即使是功臣也不能幸免。不过据史料记载,有

  • 南宋穷秀才发现一处宝地,自尽后如愿安葬,家族从此富贵八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古代人对风水堪舆之说深信不疑,认为风水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家族的发展。风水宝地对于家族发展极为有利,煞地和凶地则可能给家族招致巨大灾祸。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依旧有相应风俗,在修建房屋和举行葬礼的时候,往往也会特意请人来看。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时,就有这么一个穷秀才,发现一块宝地后甘愿设下绝

  • 为了保护后代不被朱元璋杀害,刘伯温留下11字遗言,这11字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伯温被害朱元璋大开杀戒,刘伯温真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刘伯温会被朱元璋杀了吗

    而刘伯温,却是后世千余年来,唯一一位可以与其相提并论的人。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把孔明给“妖化”了,刘伯温又何尝不是这样?尽管正史里对他的记载还算正常,可是民间,却流传有许多与他有关的神奇故事,甚至多有传言他会“预知天机”,并有着神机妙算的能力,这方面的描述,比之三国诸葛亮,又或者水浒吴学究,都不遑

  • 宋太宗是怎样削弱武将权力的,他不害怕武将反抗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太宗在武将中的威望,幽州城困住了宋太宗,宋太宗怎么治国的

    极大地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宋太祖得到天下之后,考虑到,手上有很多持有重病的大将,这些人很可能将来也像他一样起兵。为了消除这个隐患,宋太祖释兵权解除了一些大将的兵权。但是一些边将的权力依然非常的大,在他们管辖的区域内,他们完全掌握了经济和人事大权,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国家,宋太祖为什么不削弱这些边关

  • 他是历史的罪人,间接导致宋末“靖康之耻”,如今被美化成大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靖康之变女人的下场,历史上发生的靖康之耻到底有多惨,宋徽宗靖康之耻到底是怎么败的

    众所周知,古时候并没有当代社会先进的教育体系,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很多古人根本不认识字,只懂耕作之术。纵观历史,早前时期平民阶层很少能接收到良好的教育,不仅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支撑孩子入学,他们本身也认为上学没有什么用处。尽管如此,古人还是需要一些精神食粮来慰藉自己,于是勾栏瓦舍开始出现,说书艺人

  • 姚广孝:一心撺掇朱棣谋朝篡位,却不求美女钱财,他到底图个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姚广孝跟朱棣谁大,朱棣为何要杀姚广孝,朱棣与姚广孝第一次见面

    在明朝有一个传奇和尚,生前受尽封赏尊荣,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人说他嗜好杀戮,他不但不生气还大喜。在他死后,明仁宗朱高炽认为他“生则同其富贵,殁则陪其祀享”,而让他配享明太宗庙庭,他就是明朝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黑衣宰相”姚广孝是明成祖朱棣身边的一位传奇人物,堪称是明朝最神秘谋士。他是个和尚,却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