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宫廷饮食文化:明朝早期紧衣缩食,后期为何“回到解放前”?一餐千金

宫廷饮食文化:明朝早期紧衣缩食,后期为何“回到解放前”?一餐千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354 更新时间:2023/12/27 9:25:01

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饮食不仅是许多人所追求的事物,怎样吃,以及其中的饮食历史,也成为不白吃的主要目标。提起明朝,就会想到一个伟大王朝的诞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鼎盛时期,明朝皇宫的美食,也一定会使很多人馋涎。

在阅读相关史料后,纵观整个明朝的宫廷饮食文化,就会发现,在明朝前期,皇家的食物并不是特别丰美。到了明朝末期,各色独特的美食,才让人垂涎欲滴。那么明初和明末,明朝的宫廷美食都有哪些?其中都有哪些改变?这个便要缓缓道来。

明朝初期俭朴的美食风尚

在明朝建国之初,食物远没有想的那么丰富。由于元朝统治者的不作为,不到百年,其统治下的百姓便食不果腹了。为了谋求生存,百姓因为饥饿掀起了推翻元朝的旗帜。而明朝的建立,正是这一大背景下走出来的。

明朝执政的理念与影响,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影响,在建立后宫的规章制度中,很多还沿袭了宋朝的标准。

所以很多食物的制作,以及食品的命名,都有之前的历史可循。可是为了表明明朝统治者与天下百姓同甘共苦,所以宫廷的食物并不是特别丰盛。除了一些特定场合的需要,皇宫中平常所吃的食物与平民百姓家无异。

1、“烹龙炮凤”的玄机

在明朝初期,想要吃一顿好的,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为了表明皇帝的权威,在一些需要的情况下,也要开开荤腥,证明一下国家实力。于是,一道有名的菜品肩负上了这条政治的重任——“烹龙炮凤”。

龙凤,作为古代标志性的权威图腾,其不仅表达了对龙与凤的尊敬与崇拜,还表达了对帝王权威的尊敬与崇拜。而一道“烹龙炮凤”,作为皇家特有的菜品,并且在重要的仪式举行下才拿出,这可是一道不简单的菜。

可是史料与事实表明,“烹龙炮凤”,确实是一道普普通通的菜。所谓的龙凤,在现实生活中都没有真正见过,更多的是传闻与传说。

为了体现皇帝的权威,“烹龙炮凤”成为了一道“政治菜”。凤由雄雉替代,龙由牡羊替代,“烹龙炮凤”,其本质与烧鸡、烤羊肉串相似。知道真相之后,“烹龙炮凤”的玄机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2、从民间购买的美食

除了宴会以及重要的场合,皇家平常所吃的食物,主要根据个人爱好来支配。因为各地的贡品,不一定符合皇家的口味,所以大部分贡品最终都成为了皇帝的赏赐,给了明朝大臣去享用。而普通百姓家所吃的食物,在明朝前期成为了宫廷主流。

如明世宗信奉道教,所以平常所食,皆为斋饭,还有“麒麟脯”、“五色芝”等糕点。明穆宗还喜欢吃民间的驴肠、果饼,东宫皇后喜欢吃“市饧”,这些民间常见的小吃,都是后宫负责厨房的管理人员到百姓家里去买。

3、“鱼肉牲牢”的简朴

堂堂的大明王朝,其后宫所喜爱的食物竟然来自民间,确实体现了其简朴的风尚。除此之外,宫廷中常见的主食、甜品、茶叶、酒类等食物,都与民间相差无几,只是其中的加工手法不同。其样子与制作时间的花费,成为了明朝初期,宫廷饮食的一大风尚。

如“捻转”,作为明宫主食,其制作手法与民间就没有太大差别。“取麦穗,煮熟去芒壳,磨成条,即成”。还有粽子、饺子等食物,在明宫也是平常的食品。进贡而来的茶叶,也并非精品,为了减少花费,甚至还去除了茶饼的工艺,直接用地方散茶作为皇家茶品。

史料中的多种迹象,都表明了明朝前期宫廷的俭朴之风。在当时社会背景的需要下,皇家的俭朴确实使社会得到了大的发展。不久,“仁宣之治”的明初盛世,使全国过上了吃得饱、穿的暖的好日子。

明朝后期奢华的美食风尚

随着明朝的发展,到了后期,国家的财产逐渐成为了皇家的玩物。如万历皇帝就派太监到全国各地收取矿物的税收,来满足自己奢华的私欲。从最初的为民着想,与民同甘共苦,到最后的强征暴敛,也导致了皇宫饮食风尚的改变。

奢华的皇宫与内心,自然也少不了奢华的饮食。人生最简单的志趣,不过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在吃的方面,奢华的皇宫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看似一道简单的菜肴,里面的手法与花费,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1、吃素也不简单

在明朝皇帝中,信奉道教的也不在少数,可是到了崇祯年间,皇帝信奉道教,乐于吃斋,反而导致了进一步的腐化。

由于之前,崇祯皇帝吃的太多奢华,在吃斋饭时,不是特别合胃口。负责御膳的官员为了讨好崇祯皇帝,“皆以荤血清汁和剂以进”。意思是说,将素食与荤食的汁液一同吃,这样吃素食也有荤菜的味道。

在史料中,素食与荤味的结合,还讲了具体的做法。如“将生鹅褪毛,从后穴取出内脏,在将蔬菜放进鹅肚,煮一沸,取出,用酒洗尽,另外用麻油烹煮成菜肴”。可想而知,一道素菜,竟然使一只鹅成为了主要的制作成本。如此一来,斋饭反而成为了“奢华品”。

2、与太监们的厮混

再仔细发掘史料,素食用荤味,其实已经不算什么了。因为《红楼梦》中,富贵的贾家都可以消耗的起,一个明朝后宫,还在乎这“九牛一毛”的事物吗?在与太监厮混的过程中,一种市井中的浮华风,成为了明朝后期宫廷饮食的主流。

众所周知,魏忠贤是一位无恶不作的奸宦,为了获得自己的私利,其扰乱了朝廷的正常秩序。那么魏忠贤是如何扰乱明朝朝廷秩序的呢?其主要目的,是博得皇帝的喜爱,其主要手法,说是美食,那也是一点不错。

为了讨好天皇帝的喜爱,在饮食的过程中,魏忠贤可使尽了功夫。为了获得掌握皇帝饮食的权力,太监成为了主要负责人。当这项权力由太监掌管后,魏忠贤的江湖力量就得以展现在天启皇帝面前。“屠宰之类,动及千数;肥鲜之味,恒数百品”。

一桌美食,所耗千金,也只是一个小数字。遇到大型宴会的需要,在魏忠贤等人的主持下,无疑成为了一个天文数字。所以明朝后期财政的崩溃,与皇帝的生活习惯,也有极大的联系。

3、果盘里面的数字与学问

何进一步证明明朝后期奢靡之风的饮食文化,果盘的数字统计最有发言权。因为果盘在明朝前期,以散撮的形式出现,正好满足了皇族对于水果和甜品的需要。可是到了明朝后期,果盘也由需要成为了摆设,其中的数字变化,也与天文学相关。

在最初,果盘的形式是散撮,但到了明朝后期,是粘砌。粘砌与散撮,有什么差别呢?最主要的就是需要的量,增加了许多倍。就好比一碗蓬松的米饭与一碗紧压的米饭,那么一定是紧压的米饭更重。

为了保证粘砌的数量,其中有着严格的规定。“果品均用二尺盘粘砌,每盘高二尺,用荔枝、圆眼110斤以上,枣、柿260斤以上,每年共需94900余斤果品”。可想而知,就果盘的花费,需要有多大的财力来支持。

与御膳管理的逐渐松弛有关

其实仔细思索明宫饮食风尚的改变,这与管理的失职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明初,皇宫中的饮食,由内外两个机构组成。在外是光禄寺、太常寺,在内是太监中的尚膳局。那么两者有什么关系呢?

光禄寺与太常寺,在外的主要目的是负责与礼仪有关的饭局。在平时,也负责皇宫中的日常饮食。在古代王朝中,贵族礼法的制定,其主要目的是规范贵族的言行举动。由于礼法中的细则过多,复杂繁琐,所以在外的饮食机构逐渐被皇宫所排斥。

而皇宫内部的尚膳局,就成为了皇宫里的“小灶”。在尚膳局中,皇宫可以满足自己一切的需要,而且不受礼法的约束。这也是明朝后期的皇帝,大都不喜欢居住在紫禁城中的原因。可是礼法的解放,也导致了奢华腐靡之风的流行。

饮食也是一门大学问

在明朝初期,饮食只是宫廷中生活的需要,甚至连马皇后都要亲自动手,烹饪美食。可是随着国家的实力进一步强大,饮食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饮食在最初的生活需要,成为了天性的伸展,在味蕾的绽放中,得到了精神上的直观享受。

不过明朝宫廷饮食文化的改变,也为后人的家庭格局留下了教训与警醒。大鱼大肉固然美味,可是所消耗的财务也不在少数。虽然自己有足够的财务可以支持,但是平常俭朴的饮食,不仅能保证自己私欲的减少,也会在品尝大餐的过程中,享受更美味的感受。忆苦思甜,有时候也确实有它的道理。

参考文献:

《明代社会生活史》

《明史》

《中国史纲要》

更多文章

  • 上梁山前个个身怀绝技,为何上山后却不曾用过?3位好汉皆恨透宋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江上梁山的原因及过程,宋江上梁山前的生平事迹,梁山泊上宋江不敢重用的七个好汉

    "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世间多少男儿能成为致命之交,皆是重情重义之人,对待兄弟犹如手足,真心以待。其中梁山108名好汉落草为寇,以忠义齐聚梁山,表面上兄弟相称,团结一致。其实并非如此,早在宋江携众部下投靠晁盖时,梁山内部就已分为两大派,一派以晁盖为首,一派以宋江为首。可一山容不得二虎。后晁盖去世

  • 康熙和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为什么少有称朱元璋为千古一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比朱元璋强吗,朱元璋和康熙谁最厉害,朱元璋与康熙是什么关系

    但要说康熙是千古一帝,朱元璋不够千古一帝的资格,我是不认同的。我认为朱元璋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了大明王朝,当上了皇帝,这一点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能比,就拿有名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来说吧,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都是继承了父辈打下的基业,康熙也不例外,他们的出

  • 据说朱元璋处死了两位儿媳妇,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杀了几个儿媳妇,朱元璋处死儿媳完整版,朱元璋为什么处死自己的儿媳妇

    如果不了解这件事,肯定认为朱元璋乱杀人,实际上不是,朱元璋是个有底线的帝王,个人认为之所以处死两个儿媳,是因为儿媳们做了有损皇家颜面的事,不然谁也不会甘愿主动当个恶人,自然是因为儿媳触碰了朱元璋的底线。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儿媳汤氏,汤氏出身高贵,是开国功臣汤和的女儿,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是个知名的大家闺

  • 马皇后下葬时下大雨,朱元璋大怒,一个和尚说了什么话救了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哀嚎,马皇后死了朱元璋的反应,为什么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性情大变

    马皇后病死已经让朱元璋伤心不已,阎王脾气的他甚至要将马皇后之死归罪于太医的不称职,可见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至深。然而马皇后将要下葬的当天天降暴雨,而且一直下个不停,这让本身就很伤心的朱元璋勃然大怒,在场的人员都很害怕,生怕朱元璋一怒之下让他们全部陪葬。但是一位大师的一番话让朱元璋转悲为喜,本身伤心不

  • 宋太宗:为何说他是一个有AB面的两面性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一、“驴车飘移”事件背后的宋太宗宋太宗在攻打幽州的时候,遭遇了滑铁卢,只能搞了一出“驴车飘移”的逃遁大戏。宋太宗的A面是支持武力扩张的,但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在。1.宋太宗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想从战争中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这种想法的产生,和宋太宗痛苦经历密不可分。宋太宗想要从开疆拓土中建立自己

  • 李清照最俏皮的一首词,专门写来向丈夫撒娇,却成了一首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清照的撒娇诗,李清照最惊艳的5首词,李清照对丈夫撒娇的词

    我们可以说苏轼的“大江东去”,也可以在很难受的时候,念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或者看看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里的”机锋,不给诗人贴标签,这才是诗的打开方式。苏轼如此,李清照更是如此。我们称李清照是婉约派,婉约词虽然她写得极多,也极好,但是不掩她少女的顽皮、对于爱情的执着还有就是忧国忧民的思想。世人都接

  • 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15万锦衣卫做了什么,怎么没有救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最后的15万锦衣卫,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在干嘛,明朝灭亡后锦衣卫都去哪了呢

    锦衣卫分离国家的其他机构,它是由皇上直接管理和发展的,这支队伍服务于皇帝,只听从皇帝一人的命令,同时也承担着保护皇帝的重责任。后来这支队伍数量越来越大,需要专门的人来管理,所以这个统领必须是皇帝足够信任的人,选不对人这将是一大隐患。崇祯皇帝当时就选错了人,所以李自成攻城的时候自己孤立无援,15万锦衣

  • 明朝的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徐有贞和石享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英宗如何除掉石亨和徐有贞的,明朝的魔咒石亨和朱祁镇,明朝的朱祁镇怎么夺回政权

    明朝的北疆一直都是不安定的,在北边的鞑靼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经常南下抢掠汉人财物。明英宗为了效仿先祖故而要率兵亲征。兵部和内阁拼命劝阻但收效甚微。一番劝阻不动朝廷只能够努力去配合皇帝的北伐大计。皇帝率领半数的文武官员以及太监王振,带领五十多万兵马从北京出发,一路浩浩荡荡旌旗遮天蔽日。从未经历过沙场战争的

  • 陕西出土一块墓碑,专家:墓主下西洋到达伊拉克,比郑和早620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考古发现一个明代石碑,陕西明朝藩王墓发掘,陕西发现春秋墓

    不过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郑和“下西洋”第一人的地位恐怕不保,这是因为陕西省考古队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唐朝墓碑,上面记载了一件足以轰动国内外航海界的大事件……上世纪八十年代,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小山村,村民在耕地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块石碑,清理掉上面的泥土之后,上面露出了密密麻麻的刻字,村领导意识到石

  • 文天祥:留下丹心绝唱的他,在身死之前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天祥十大绝唱,文天祥死前丹心绝唱,文天祥的三个励志故事

    宋朝推崇理学和儒学,同时还重视商业发展,包罗万象的开放意识,让宋朝有了灿烂的科学技术,发达的社会经济以及丰厚的文化积淀。但生不逢时,宋朝周边的国家个个骁勇善战。隔壁的辽,动不动就来骚扰一下。重文轻武的宋节节败退。甚至只能靠赠银求和来换取安宁,这条路一走就是120年之久。无奈之下,只能联合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