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葡萄牙发现两封密信,揭开大明灭亡原因,崇祯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葡萄牙发现两封密信,揭开大明灭亡原因,崇祯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267 更新时间:2024/1/25 0:35:44

由于朱元璋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还有朱棣在海禁期坚持让郑和下西洋的行为,使得明朝早早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景象只是明朝的一个常态,明朝甚至完善了朝贡制度来维持这样一种常态,其中薄来厚往的习惯令不少国家垂青,于是公元1513年葡萄牙国王乐颠颠地派出使团来与明朝进行建交。

到崇祯皇帝时期,葡萄牙人已经可以在明朝澳门、广州等地区获得半永久性居住权,尤其是他上位之前,也就是1625年葡萄牙帝国首屈一指的铸造世家——博卡罗家族,其重要成员曼努埃尔?博卡罗也到达了澳门,澳门在他的影响下很快成为远东最重要的火炮铸造中心,甚至在全世界火炮铸造行业中也是前列。

1627年崇祯皇帝上位于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环境之中,但一切不是没有补救的可能,尤其是在他把魏忠贤给铲除之后,明朝出现了一种崭新的面貌,不少人拍手称庆,觉得他是个明主,恰逢后金的军队过来,内阁大臣徐光就献计给他:明朝的军队虽无力,但葡萄牙炮手可以用啊!

崇祯皇帝也听取了他的意见,1628年在澳门下诏征兵葡人,葡人当时正希望通过给明朝输送统铳师与火器,缓解和广州官员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虽对明朝有觊觎,但这毕竟不是他们的地盘,手下的工人也大部分是明朝的,所以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就积极回信:因澳门是大皇帝的领地,故在此情急之下应该效力,以谢皇恩。

这一次的征兵因而格外顺利,葡萄牙带着32名炮兵,还有不少西洋武器进京,马不停蹄参加了跟后金的数次战役,仅仅用32人就打出了3200人的效果,让明朝看见了葡萄牙的厉害,也让原本势如破竹的后金看到了明朝依然存在的威胁,总而言之这绝对是一次十分正确的决定,也是一次十分正确的选择。

既然效果这么好,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完全可以发展一支葡萄牙强队来应付清兵呢?之前给出方案的徐光启又继续上书,提出了他的新构想,恰逢陈若汉、公沙在公文中提出从广东买兵器,于是就形成了在广东买兵器,在澳门募集“惯战之兵”作为前锋,明朝数万精兵紧随其后的一个策略,用来对付整个后金的军队。

崇祯皇帝依然同意了他们的想法,连带着还满足了他们的各项开销,这样一来徐光启就更卖力了,让姜云龙和陆若汉带一封信给当时教会的主要负责人班安德,也就是第二封信,用来肯定葡兵的作用,也是希望教会能一起促进该事,所以上面写着:“我们对天主充满信心,知道随着他们的到来,战争很快便会结束。”

1930年明朝派官员去和葡萄牙开了一次会,最终决定明朝支付他们53000两白银,他们提供160名葡萄牙士兵,200名澳门本地人以及100名非洲和印度人,10月31日这些人坐着明朝提供的19艘豪华驳船出发,经过广州到达南昌——“个个英姿飒爽,用滑膛枪作了鸣枪礼”“在那里停留下来,参观这座城市,并受到热情接待”。

然而事情开始失控,本来对于徐光启引葡兵这事,朝中看法就分为两派,大部分的那派持反对的态度,小部分那派才支持徐光启,还好一开始崇祯皇帝还是很支持他的,但后来就开始动摇,一方面是觉得“火器可用,人未可信”,另一方是卢兆龙的一番话:“何事外招远夷,贻忧内地,使之窥我虗实,熟我情形,更笑我天朝之无人也?”

发展到后来,不少参与这件事的人,都因为卢兆龙上书抨击而被革职,崇祯皇帝见摊子烂成这样,满清又出关东归,就将所有人遣返,也就是说安家费也发了,衣甲给了,行粮月粮都送了,结果什么也没干,白白出了一笔钱,最重要的还不是出钱,而是吴桥兵变这些火器被叛军抢走了,叛军投降后金,后金拿这些火器冲开了明朝都城。

所以在这两封信背后的一系列事件中,不难看出来崇祯皇帝的问题,一个是疑心病,另一个是没主见,还有一个是喜欢干这种“你提的意见你去办,办好了没赏,办坏了革职”的事,以至于到后期没人敢提意见,再一个是不会用人,当时他最宠信的大臣就是卢兆龙,导致徐光启心灰意冷要辞职。

可以说崇祯皇帝确实在用力钉钉子,朝九晚五,还不用薪资,热火朝天,还光着膀子,看得人非常敬佩,但问题是他没一个钉对了,反而每敲击一下,明朝的楼房就要垮塌一些,每颗钉子穿过去,就要有一点开裂的危险,明朝在这种小孩子乱来一样的治理下,还能活上17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更多文章

  • 鲁智深:谁操控了我的一生? 是智真长老,宋江,还是另有其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江为啥要害鲁智深,鲁智深与宋江谁地位高,鲁智深与宋江私下关系

    提辖鲁达是个直男!在他的眼里,只有两种简单的人生状态:爽利或不爽利!至于区分标准,则由鲁达说了算。直到一天,他遇到了一位叫金翠莲的女子。鲁达为了替她伸冤,爽利得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灰溜溜地地逃亡。不久后,鲁达在头发和胡须的飘落中 “死”了,一个叫鲁智深的和尚刚睁开双眼,便被一位叫智真长老的人,按住了头

  • 历史上造反王爷那么多,为何只有朱棣成功?皆因有此人相助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为什么造反能成功,历史上朱棣怎么造反成功的,朱棣是怎么被逼造反的

    关于“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一直以来有许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朱能,也有人认为是张玉。这两人都是朱棣军中的大将,在朱棣起事之初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不是他们二人,朱棣恐怕早死在谢贵和张昺手中了。不过,根据《奉天刑赏录》中的记载,朱棣在登基之后,李景隆却成为了“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得到了朱棣最大的封赏。

  • 他是包拯的首席智囊,为啥最后被推上虎头铡问斩,原因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上包拯最后的下场,包拯铡人合集,包拯真的有先斩后奏的权利吗

    自古以来断案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侦察人员需要从现场的蛛丝马迹入手,一步步进行推断,最后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每一起案件都需要一个团队来精诚合作,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对于包拯来说同样如此,他也有自己的破案团队,其中就有一名首席智囊,然而这位智囊最后却被包拯推上了虎头铡问斩,原因让许多人无奈,这是怎么

  • 李煜的一幅画让宋太宗睡不着,800年后的欧洲人才解开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太宗李煜,唐朝李煜一生简介,宋太宗怎样评价李煜

    在普通人眼中,能够登上王位的人一般都是胆识过人、谋略高深的管理能人,历代君王也都要么是血统高贵,要么双商超群的人中龙凤。但其实做皇帝除了享乐之外,更是件任务极重,压力极大的活儿,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决策失误都可能造成亡国灭种的后果,成为被史书记载的千古罪人。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其实在当代学生印象中更多是

  • 梁山有一好汉,内斗内行外斗外行,专门坑兄弟,却被宋江当成心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江有七个铁杆心腹,梁山泊上宋江不敢重用的七个好汉,吴用为什么成为宋江的心腹

    由于吴用确实有几分智谋,又喜欢把自己拔得很高,加上乡里人没见过世面,吴用这种教书先生在他们眼中就是大学者,仰望不及的对象,所以他们愈发崇拜吴用,竟送给他智多星的外号。可是,吴用真的有那么智谋过人吗?吴用的谋略水平其实被严重夸大。纵观整部《水浒传》,他在谋略上并没有多么过人的表现,唯一值得大书特书的,

  • 朱元璋曾是张无忌的手下,那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张无忌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是张无忌手下吗,朱元璋如何取代张无忌,朱元璋为什么是张无忌的手下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中国武侠小说集大成者金庸先生作品连成的两句诗,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当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为了大义而无畏死神,同样也看见了在这些作品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在小说《倚天屠龙记》当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正在偷别人家肉的朱元璋遇上了张无忌一群人,于是便将肉分

  • 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却迁都北京,他们谁更有眼光?姜还是老的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真实朱元璋对朱棣态度,朱元璋为何建都北京,朱元璋为什么迁都南京

    可是朱元璋去世没几年,朱棣不仅带兵攻破了南京城,而且后来还把首都迁到北京去了。那么,到底是朱元璋选址高明,还是朱棣迁都更胜一筹呢?其实姜还是老的辣,我们今天就来比较一下这两个皇帝的选择。01六朝古都—南京公元1368年,这一年正是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向天下昭告:大明王朝终于成立了。此时的都城正是六

  • 郑和下西洋带回两只麒麟,骗得朱棣稀罕至极,如今的画像逗笑众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郑和下西洋朱棣装傻,郑和带回来的麒麟实际上是什么,郑和和朱棣的真实故事

    如今,在我国宝岛台湾的一座博物馆内,藏有一副明代的《明人画麒麟沈度颂》,这幅画中就有一只麒麟,画中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回来时带来了“麒麟”的场景,不过这幅画在今天来看却能逗笑大家,为什么呢?01郑和下西洋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提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郑和本来是燕王朱棣的手下,他是一名太监,不过很早就表现出了超

  • 朱元璋逝世前令所有嫔妃陪葬,3岁公主仅说七字使其生母得以幸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殉葬的妃子埋到哪里了,朱元璋临死宣布所有妃子陪葬,朱元璋真的殉葬嫔妃吗

    熟读史书的朋友们都知道,朱元璋是农民起义成功创建了大明王朝,他本人在小时候家境十分贫穷,为了生存,他在童年的时候便去地主家放牛来换口饭吃,长大后的生活更是颠沛流离,充满波折。也许就是童年坎坷的经历磨炼了他坚毅的性格,使他内心充满对掌控人生的向往,在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带领饱受压迫的人民奋起反抗,在南征北

  • 朱棣翻看囚犯特赦名单,淡淡一问“解缙还在?”纪纲立刻将其活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解缙从小被誉为神童,读书万卷文章,文章写得很好,书法更是一绝。刚满19岁,就考上了新科进士,做了翰林学士,朱元璋很欣赏他得才华,经常让他陪伴左右。但是他真的是一个特别耿直的人。朱元璋对他说:朕与你情同父子,可以知无不言,他真的信了。就在第二天,解缙马上奏了一本万言书,指出了朱元璋治国之策的种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