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我国宝岛台湾的一座博物馆内,藏有一副明代的《明人画麒麟沈度颂》,这幅画中就有一只麒麟,画中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回来时带来了“麒麟”的场景,不过这幅画在今天来看却能逗笑大家,为什么呢?
01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提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郑和本来是燕王朱棣的手下,他是一名太监,不过很早就表现出了超人的见识,他能说会道,懂兵法,在朱棣的靖难之役中立下过功劳,所以朱棣做皇帝之后就封他为三宝太监。那么为什么朱棣要让郑和下西洋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外交,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十分重视外交,不过朱元璋在位时国内经济还没发展起来,所以他只是制定了外交政策,而大明的外交政策就是不侵略别的国家。到了朱允炆,他还没做几天皇帝就被赶下了台,所以外交在朱棣的永乐年间是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其次就是当时我国的硬件设施完全能支持这场出海外交行动。经过朱元璋的励精图治,国内经济得到了发展,而且不仅是农业,当时造船业,纺织业,手工业也都发展迅速,国家要组织这样大规模的航海行动是完全有人力和财力支持的。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朱棣的私心,当年朱棣买通南京城的守卫,大军进入之后,朱允炆一把火烧了宫殿,他本人也下落不明,多年来这也成了朱棣的一块心病。他让人多方打听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却始终无果。而且听说他逃到了海外,所以朱棣让郑和下西洋,除了让他搞外交,也有让他寻找朱允炆下落的意思,那么郑和下西洋成果如何呢?
02
郑和三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郑和就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他最先到达的是麻诺八歇国,结果人家国内正在打仗,东西两方军队打得不可开交,而且西军还误杀了郑和手下的人,郑和当然不能善罢甘休。可是西军首领立刻派人来道歉,态度十分诚恳,郑和也不想过多引起事端,所以再没有追究了。
不过再怎么小心还是会有危险,他们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境内遭遇了海盗,不过郑和颇懂兵法,所以很快击败了他们,随后便回国了。有了这次的经验,郑和很快就准备好了第二次下西洋。这次他到的地方就比较多了,首先是今天的越南,还有泰国,印度等等。
最后他来到一个叫锡兰的国家,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有很多佛教寺庙,郑和给寺庙捐赠了一些财物和丝绸,而且郑和为了留个纪念,海外斯里兰卡立了一座碑,这座被如今被斯里兰卡的博物馆所珍藏。然而最有意思的还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第三次出海航行的郑和,不仅向沿途经过的国家宣传了大明的富强,让他们见识了大明的丝绸,瓷器等等。而且他还受到许多国家的热情款待,他们也向大明献上自己国家的宝物,甚至还派使者跟随郑和出使大明。当时的孟加拉国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那时候他们不叫孟加拉国,而叫榜葛剌,他们向郑和献上了两只奇怪的动物,它们腿型修长,浑身布满花纹,脖子出奇地长,郑和虽然好几个出海,可从未见过这样的动物,于是他打算带着这两只动物回去献给皇帝,可是怎么跟皇帝说呢?
思来想去,郑和决定将这两只不知名的动物称为麒麟,这种我国传统观念中最为祥瑞的动物。其实,这只不过是两只长颈鹿罢了,不过当时我国没有人见过长颈鹿,包括朱棣,不知道他见到“麒麟”之后做何感受,但是史书中记载的是朱棣龙颜大悦,而且立刻叫画师使者和“麒麟”画了下来,这才有了这幅流传下来的画作。那么麒麟真的像长颈鹿这样吗?
03
朱棣有所图
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看的出来,长颈鹿和古书中描述的麒麟差得太远了,麒麟的头像羊,蹄子像马,而且浑身散发着光芒,唯一相似的就是麒麟高一丈多,如此说来,长颈鹿和麒麟也就身高有些相似。所以,以朱棣的见识,他肯定看的出来这不是麒麟,那为什么他还要对郑和的说法表示赞同呢?
首先当然是因为郑和出色地完成了外交工作,这么大功劳的人当然不能随便驳了他的面子,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小因素。最主要的还是朱棣想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皇权,古代又没有手机,一旦天下人听说皇帝得到了象征祥瑞的麒麟,势必会更加爱戴朱棣。
而且朱棣本来就是靠篡位做了皇帝,所以他想用“指鹿为马”的把戏来让大臣们对自己再多一分忠心,既然建文帝下落不明,那就正好用这个“麒麟”来做文章,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统治,这才是朱棣的真实目的,他或许在看到长颈鹿的第一眼,心里就已经打定了主意要以此做个噱头。
04
结语
欧洲在古代也进行过大规模的航海行动,比如哥伦布,麦哲伦等探险家。不过大明的郑和下西洋是以外交为主,其主要目的在于向周边国家示威,为的是建立一个以大明为中心,周边国家众星捧月似的世界秩序。
而当时欧洲国家航海的目的在于开拓和掠夺,就像今天的美国人就曾是美洲大陆的侵略者。郑和在朱瞻基上位后最后一次下西洋,此后大明也一直在施行海禁政策,到了清朝则直接闭关锁国。因此错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实属不该。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