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从小被誉为神童,读书万卷文章,文章写得很好,书法更是一绝。刚满19岁,就考上了新科进士,做了翰林学士,朱元璋很欣赏他得才华,经常让他陪伴左右。但是他真的是一个特别耿直的人。
朱元璋对他说:朕与你情同父子,可以知无不言,他真的信了。
就在第二天,解缙马上奏了一本万言书,指出了朱元璋治国之策的种种弊端,甚至提到了朱元璋经常诛杀臣子一事,这个事情平时大家提都不敢提。
没想到朱元璋不仅没发怒,反而赞叹:解缙
果然才能过人!
此后解缙多次直言进谏,经常也让朱元璋下不了台。19岁的谢晋根本没想到,这种耿直的性格已经得罪朱元璋了。
后来,朱元璋召解缙的父亲进京对他说:这孩子还要好好修炼,你将他带回去,潜心磨炼,十年后再入朝为官,大用未晚也。
这话对于解缙是当头一棒。他原以为皇帝召他父亲进京是要加赏于他。谁知道是让他父亲把他领回家,解缙非常失望但只能跟随父亲回乡。
12年后,也就是公元1403年,解缙又重回朝廷当官了,此时南京皇宫已经两度易主,当时的皇帝是朱棣,朱棣欣赏他的才华,封解缙为翰林侍读,他曾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并给了解缙任务让他编制一套书。解缙终于可以大展手脚了,他带领3000多人,历时3年时间,在1408年编出总字数约3.7亿字
名震古今中外的《永乐大典》,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在自己统治时期诞生了如此辉煌的巨著,朱棣激动不已,他大办宴席庆功,可是这庆功宴上却独独不见这部巨著的功臣解缙。
原来,早在九个月以前,解缙就被朱棣贬到别的地方了。这要从立太子的事情说起。
1405年,朱棣曾经与解缙商议立太子的事,按照祖制,朱棣应该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可是朱棣很喜欢次子朱高旭,解缙苦口婆心劝谏一番,朱棣决定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了,谢晋这得罪了朱高煦。
加上朱高煦仗着父皇的偏爱行事十分高调,解缙三番五次劝谏,把朱棣给劝烦了,朱棣觉得离间他们父子,对解缙越来越不满,解缙得罪的那些官员也屡屡告状,于是朱棣一怒之下把解缙贬到交趾(今越南)。
1410年被贬三年的解缙入京奏事,此时他虽已饱经风霜但却单纯耿直,他跋山涉水一路幻想着自己能靠不凡的才华,独到的见解,重新让皇帝刮目相看。
他迫不及待地奔赴皇宫,却被告知皇帝北征未归,谢晋失望不已,并未多想,便向太子朱高炽奏事。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奏成了压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高煦一直对解缙怀恨在心,他一等朱棣回京,立刻告状说解缙未等皇帝直接向太子奏事,不尊人臣之礼,且有私通太子之贤,朱棣一听大怒,恰巧又收到了解缙不客气的奏书,他立刻下令把解缙逮捕入狱。
这一晃,解缙这位大才子又在黑暗的牢狱里度过了五年。
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按照惯例,向皇帝呈交了一份诏狱在押人员的名单,皇帝拿过来随手一翻,再一次看到了解缙的名字。
于是朱棣淡淡地问了一句:解缙还在呢?
所以就有了开篇的那一幕,解缙被活埋进大雪里了。
这位以直谏著称的才子劳碌了一辈子,在漫天飞雪中永别了今生,这一年才47岁。
【阿罗读书】
闻名古今的《永乐大典》编撰者,明朝最.负盛名,被诸多后世文人推崇为大明第.一才子解缙就这样结束了一生。
没人会知道这具干枯瘦弱的尸体之下,藏着的是一段多么跌宕传奇的往事。
他一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但是他不懂政.治,不懂帝王人心,掉进了万劫不复的仕途陷阱。
如果他好好做学问,不走仕途之路,或许会是另一条坦荡星途吧。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