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一直以来有许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朱能,也有人认为是张玉。这两人都是朱棣军中的大将,在朱棣起事之初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不是他们二人,朱棣恐怕早死在谢贵和张昺手中了。不过,根据《奉天刑赏录》中的记载,朱棣在登基之后,李景隆却成为了“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得到了朱棣最大的封赏。张玉和朱能救过朱棣的性命,确实算得上是大功臣。李景隆把朱允炆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也算是间接的帮了朱棣大忙,后来更是打开京师大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这样算起来功劳确实很大。那么,这个道衍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说他才是“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
道衍本名叫姚广孝,祖上世代行医,14岁时剃度为僧,法号道衍。后来又拜道家名士席应真为师,可以说是身兼佛道两家之长。作为一个出家人,原本应该是与世俗一刀两断才是。然而道衍和一般僧人不同,他的偶像是历史上唯一谥号“文正”的僧人刘秉忠。道衍虽然是一个僧人,但是却想要和刘秉忠一样,辅佐君王成就大业。公元1382年,道衍作为燕王朱棣的随侍僧人,跟随朱棣一同返回北平,成为北平庆寿寺的主持。在北平的众多寺庙中,道衍为何偏偏选择庆寿寺?这是因为当年刘秉忠就是该寺的僧人,成为庆寿寺的主持,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衍的野心:他要成为像刘秉忠一样的人。
公元1398年6月30日,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刚刚登上皇位的朱允炆,马上就和齐泰、黄子澄等人密谋削藩,先后有五位亲王被废。其中湘王朱柏不甘受辱,更是举家自焚而亡。从朱允炆削藩的手段来看,也确实是非常的心狠手辣。消息传到北平时,燕王朱棣也是寝食难安,因为他深知自己才是朱允炆的最终目标。
朱允炆已经向皇叔朱棣举起了屠刀,然而此时的朱棣却丝毫不敢表露出不满之意。之所以会是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朱棣底气不足。当时朱允炆坐拥天下,朱棣手下除了一些老弱病残之外,并没有多少可用之兵。整个北平的防务也牢牢控制在谢贵等人手中,朱棣的一举一动随时都有人向朱允炆禀告。这个时候的朱棣可以说是如同在刀尖上跳舞,一不留神就是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朱允炆登基的头一年里,朱棣的日子可以说是非常难熬。对于起兵造反之事,更是犹豫不定。还好有道衍给他出谋划策,让朱棣平安的渡过了最初的危机。道衍一方面让朱棣装疯称病麻痹朝廷,一方面暗中在王府中打造兵器训练士卒。为了增强朱棣的信心,道衍甚至拉来了自己的好友袁珙。袁珙是当时著名的相士,他给朱棣写下的“万邦一统”四个字,在某种程度上也坚定了朱棣造反的决心。
整个“靖难之役”长达三年,在这个过程中道衍作为朱棣的头号谋士,不但给朱棣树立了必胜的信心,更是在关键时刻给朱棣提供了正确的建议。朱棣能够成功,多亏了道衍相助。公元1400年8月,朱棣大军被阻挡在济南城下,围困济南三月依然不能攻下,粮道也被截断。在这样进退两难情况下,朱棣依然想要继续进攻。如果不是道衍及时的制止了朱棣,恐怕朱棣的大军都会葬送在济南城下。
若论“靖难之役”首功的话,道衍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可是,既然道衍给朱棣立下了这么多功劳,为何在最终封赏的时候李景隆却成了最大赢家?这主要是因为道衍为人十分的低调,也不贪慕荣华富贵。朱棣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后,给道衍的封赏都被道衍拒绝了。对于道衍来说,他享受的是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的过程,而不是君王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