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的裹尸布值多少钱,乾隆的裹尸布为什么会值钱呢?

乾隆的裹尸布值多少钱,乾隆的裹尸布为什么会值钱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031 更新时间:2024/3/30 2:53:52

这块乾隆帝的裹尸布叫做陀罗尼经被,是被用来遮盖乾隆遗体的物件。当初它之所以会流落到民间,其罪魁祸首就是喜欢盗墓的军阀孙殿英。不过它能拍出这样惊人的价格,这块陀罗尼经被到底有何神奇特殊之处?其实这跟它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了,其制作工艺和用料也是有过人之处。

根据史册的记载叙述,陀罗尼经被是清朝统治下演变出的一种特殊皇权产物;其历史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康熙帝统治时期。最开始之时,它只是裹尸布的形象。只是在皇权的影响下,它就不仅仅是裹尸布了;其还蕴含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跟自身荣耀及皇权挂了钩。平常的陀罗尼经被上,会用针织或者印刷的工艺添加入一些极具佛家象征意义的经或图案。当时的人们认为若是人逝世后能披上一件陀罗尼经被,那么他们到了地狱也能获得超出常人的身份和地位;哪怕就是阎罗王都要起身对他们礼遇一番。因此,在这样流传的说法下很多显贵人士极为推崇陀罗尼经被。

其实在清朝入关之初,满清的皇公贵族之间流行的是死后的火葬礼仪。不过随着清朝不断受汉文化的影响,等到了康熙皇帝统治年间就开始流行土葬法。于是乎,刻有佛门梵文经意或者诸多菩萨力士等重要图案的陀罗尼经被王公贵族大力使用起来。上到九五之尊的皇帝,下到朝中有一定地位的官吏都会用它来裹尸;以求免受恶鬼的折磨和骚扰。不过朝中的大臣死后,他们所用的陀罗尼经被必须皇帝求取才行。这样一来,就演变出了一套等级森严的规格制度;皇帝与朝廷臣子所用的规格大为不同。

而民间的百姓则不被允许擅用陀罗尼经被,不管是家中如何富裕想要的得到它必须经过朝廷认可和同意。所以一般只有得皇帝开恩的百姓,才有资格在逝世后用它来裹尸。清朝开始使用的普通版陀罗尼经被主打色为白色,上面会印有金色的经文;到了后来才演变成黄色为底红色经文。而皇帝和后宫妃嫔所用的陀罗尼经被则要高级很多,不仅仅是选材上更为珍贵;其制作工艺也要复杂很多。皇宫妃嫔们用的陀罗尼经被大多都是黄色布面,主要是以金丝编织而成。而皇帝使用的自是又要更为高级,织造陀罗尼经被的工艺用的是缂丝。其选用材料在当时可谓珍贵非常,选自藏羚羊及獐子身上最稀少柔软的下颚绒;其中的价值简直能与黄金媲美。

因此,清朝皇帝所用的陀罗尼经被有可以在名称前冠上缂丝。制作缂丝陀罗尼经被因其制作工艺的繁杂,至少需要两三名专家级的工匠合力编织;且加紧制作也至少需要两年多的时间,这也是陀罗尼经被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在编织完成后,缂丝陀罗尼经被还需要经过西藏活佛亲自开光祈祷赋予其特殊意义才算正式完成。仅是其中所含有的佛教宗意,其实就已拥有非比寻常的价值。

当乾隆皇帝薨逝后,他的陀罗尼经被就一直包裹着他的遗体;可惜因为孙殿英的出现,导致陵墓被大规模毁坏;陀罗尼经被自然就得以出现在世人眼前。不过当时孙殿英并没有认出陀罗尼经被的价值,以为仅是个寻常的裹尸布;所以他疯狂地盗走了陵中所有珍贵财宝,唯独把缂丝陀罗尼经被如垃圾般丢下,可谓是有眼无珠不识真宝。等到孙殿英留下一片狼藉走后,乾隆皇帝陵墓又迎来了第二批人;这批人是以清末帝溥仪为首其余都是些前朝遗臣。当时他们一得到孙殿英毁墓的消息,就立马赶过来阻止;可惜晚了一步,抵达之时陵墓已是被毁了。

对此,溥仪等前清老人是羞恼气愤不已;可是他们已没实力报复孙殿英,所以只能丧气地整理陵墓收敛乾隆帝遗落四处的尸骨。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乾隆皇帝的缂丝陀罗尼经被被清朝老人顺走外,太后慈禧的缂丝陀罗尼经被完好无损;被溥仪整理好后继续披在慈禧的尸骨上。其实乾隆的陀罗尼经被之所以会炒到这般恐怖的价格,原因其实很简单。其一,就是它已经失传的极为繁杂的编织工艺、珍贵选材以及特殊的宗教寓意。其二,就是乾隆帝本身的价值;毕竟身为清朝贡献极为突出的皇帝,乾隆皇帝的至高身份完全配得上这样的价格。

其三,就是缂丝陀罗尼经被具有的历史价值。世人可以通过它来印证当时清朝皇家的祭祀状况,并且可以通过它来研究缂丝工艺;可以进一步了解乾隆年间的历史盛况。而且缂丝陀罗尼经被现在仅存有两件,一件自是乾隆皇帝的另一件则是太后慈禧;所以作为唯二的它自珍贵非常,是当前在历史上最有价值的经被了。乾隆皇帝的裹尸布经过几百年至今仍留存于世着实不易,其能拍出亿多元的高价显示了它极高的历史价值。

更多文章

  • 为何把道光称为最“节俭”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衰微的清朝,上进的清宣宗很多人总说,通过一个人的面相就能够看出此人的运气,可如果要将这样的说法放到身为一国之君的道光身上,我们就会发现此话还是有点意思的。大家在看道光画像的时候能够发现,这位皇帝的脸部很是苍老、干瘪以及没有精气神,这样的气质和他的父亲、皇爷爷以及清朝的列祖列宗是没法比的,他们一个是意

  • 他手戴“3亿”祖传扳指,自称是乾隆后裔,专家建议上交却遭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值钱上亿的乾隆扳指,皇室后人戴价值1亿元的扳指,乾隆极品扳指图片

    引言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经历了十二位皇帝的统治后,于1912年迎来了终结。清朝虽然已经消亡了100多年,但是到了现在仍有很多朋友对清朝历史非常好奇,尤其是对王朝统治者爱新觉罗家族的讨论。到了现代社会,那些前朝的皇室后裔基本上都安分守己不在抛头露面,但是俗话说的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加上

  • 葡萄牙发现两封密信,揭开大明灭亡原因,崇祯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崇祯死后多久大明灭亡,大明暴君崇祯,崇祯16年明朝发生的大事

    由于朱元璋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还有朱棣在海禁期坚持让郑和下西洋的行为,使得明朝早早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景象只是明朝的一个常态,明朝甚至完善了朝贡制度来维持这样一种常态,其中薄来厚往的习惯令不少国家垂青,于是公元1513年葡萄牙国王乐颠颠地派出使团来与明朝进行建交。 到崇祯皇

  • 鲁智深:谁操控了我的一生? 是智真长老,宋江,还是另有其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江为啥要害鲁智深,鲁智深与宋江谁地位高,鲁智深与宋江私下关系

    提辖鲁达是个直男!在他的眼里,只有两种简单的人生状态:爽利或不爽利!至于区分标准,则由鲁达说了算。直到一天,他遇到了一位叫金翠莲的女子。鲁达为了替她伸冤,爽利得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灰溜溜地地逃亡。不久后,鲁达在头发和胡须的飘落中 “死”了,一个叫鲁智深的和尚刚睁开双眼,便被一位叫智真长老的人,按住了头

  • 历史上造反王爷那么多,为何只有朱棣成功?皆因有此人相助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为什么造反能成功,历史上朱棣怎么造反成功的,朱棣是怎么被逼造反的

    关于“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一直以来有许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朱能,也有人认为是张玉。这两人都是朱棣军中的大将,在朱棣起事之初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不是他们二人,朱棣恐怕早死在谢贵和张昺手中了。不过,根据《奉天刑赏录》中的记载,朱棣在登基之后,李景隆却成为了“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得到了朱棣最大的封赏。

  • 他是包拯的首席智囊,为啥最后被推上虎头铡问斩,原因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上包拯最后的下场,包拯铡人合集,包拯真的有先斩后奏的权利吗

    自古以来断案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侦察人员需要从现场的蛛丝马迹入手,一步步进行推断,最后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每一起案件都需要一个团队来精诚合作,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对于包拯来说同样如此,他也有自己的破案团队,其中就有一名首席智囊,然而这位智囊最后却被包拯推上了虎头铡问斩,原因让许多人无奈,这是怎么

  • 李煜的一幅画让宋太宗睡不着,800年后的欧洲人才解开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太宗李煜,唐朝李煜一生简介,宋太宗怎样评价李煜

    在普通人眼中,能够登上王位的人一般都是胆识过人、谋略高深的管理能人,历代君王也都要么是血统高贵,要么双商超群的人中龙凤。但其实做皇帝除了享乐之外,更是件任务极重,压力极大的活儿,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决策失误都可能造成亡国灭种的后果,成为被史书记载的千古罪人。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其实在当代学生印象中更多是

  • 梁山有一好汉,内斗内行外斗外行,专门坑兄弟,却被宋江当成心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江有七个铁杆心腹,梁山泊上宋江不敢重用的七个好汉,吴用为什么成为宋江的心腹

    由于吴用确实有几分智谋,又喜欢把自己拔得很高,加上乡里人没见过世面,吴用这种教书先生在他们眼中就是大学者,仰望不及的对象,所以他们愈发崇拜吴用,竟送给他智多星的外号。可是,吴用真的有那么智谋过人吗?吴用的谋略水平其实被严重夸大。纵观整部《水浒传》,他在谋略上并没有多么过人的表现,唯一值得大书特书的,

  • 朱元璋曾是张无忌的手下,那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张无忌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是张无忌手下吗,朱元璋如何取代张无忌,朱元璋为什么是张无忌的手下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中国武侠小说集大成者金庸先生作品连成的两句诗,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当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为了大义而无畏死神,同样也看见了在这些作品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在小说《倚天屠龙记》当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正在偷别人家肉的朱元璋遇上了张无忌一群人,于是便将肉分

  • 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却迁都北京,他们谁更有眼光?姜还是老的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真实朱元璋对朱棣态度,朱元璋为何建都北京,朱元璋为什么迁都南京

    可是朱元璋去世没几年,朱棣不仅带兵攻破了南京城,而且后来还把首都迁到北京去了。那么,到底是朱元璋选址高明,还是朱棣迁都更胜一筹呢?其实姜还是老的辣,我们今天就来比较一下这两个皇帝的选择。01六朝古都—南京公元1368年,这一年正是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向天下昭告:大明王朝终于成立了。此时的都城正是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