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乾隆帝的裹尸布叫做陀罗尼经被,是被用来遮盖乾隆遗体的物件。当初它之所以会流落到民间,其罪魁祸首就是喜欢盗墓的军阀孙殿英。不过它能拍出这样惊人的价格,这块陀罗尼经被到底有何神奇特殊之处?其实这跟它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了,其制作工艺和用料也是有过人之处。
根据史册的记载叙述,陀罗尼经被是清王朝统治下演变出的一种特殊皇权产物;其历史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康熙帝统治时期。最开始之时,它只是裹尸布的形象。只是在皇权的影响下,它就不仅仅是裹尸布了;其还蕴含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跟自身荣耀及皇权挂了钩。平常的陀罗尼经被上,会用针织或者印刷的工艺添加入一些极具佛家象征意义的经文或图案。当时的人们认为若是人逝世后能披上一件陀罗尼经被,那么他们到了地狱也能获得超出常人的身份和地位;哪怕就是阎罗王都要起身对他们礼遇一番。因此,在这样流传的说法下很多显贵人士极为推崇陀罗尼经被。
其实在清朝入关之初,满清的皇公贵族之间流行的是死后的火葬礼仪。不过随着清朝不断受汉文化的影响,等到了康熙皇帝统治年间就开始流行土葬法。于是乎,刻有佛门梵文经意或者诸多菩萨力士等重要图案的陀罗尼经被王公贵族大力使用起来。上到九五之尊的皇帝,下到朝中有一定地位的官吏都会用它来裹尸;以求免受恶鬼的折磨和骚扰。不过朝中的大臣死后,他们所用的陀罗尼经被必须向皇帝求取才行。这样一来,就演变出了一套等级森严的规格制度;皇帝与朝廷臣子所用的规格大为不同。
而民间的百姓则不被允许擅用陀罗尼经被,不管是家中如何富裕想要的得到它必须经过朝廷认可和同意。所以一般只有得皇帝开恩的百姓,才有资格在逝世后用它来裹尸。清朝开始使用的普通版陀罗尼经被主打色为白色,上面会印有金色的经文;到了后来才演变成黄色为底红色经文。而皇帝和后宫妃嫔所用的陀罗尼经被则要高级很多,不仅仅是选材上更为珍贵;其制作工艺也要复杂很多。皇宫妃嫔们用的陀罗尼经被大多都是黄色布面,主要是以金丝编织而成。而皇帝使用的自是又要更为高级,织造陀罗尼经被的工艺用的是缂丝。其选用材料在当时可谓珍贵非常,选自藏羚羊及獐子身上最稀少柔软的下颚绒毛;其中的价值简直能与黄金媲美。
因此,清朝皇帝所用的陀罗尼经被有可以在名称前冠上缂丝。制作缂丝陀罗尼经被因其制作工艺的繁杂,至少需要两三名专家级的工匠合力编织;且加紧制作也至少需要两年多的时间,这也是陀罗尼经被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在编织完成后,缂丝陀罗尼经被还需要经过西藏活佛亲自开光祈祷赋予其特殊意义才算正式完成。仅是其中所含有的佛教宗意,其实就已拥有非比寻常的价值。
当乾隆皇帝薨逝后,他的陀罗尼经被就一直包裹着他的遗体;可惜因为孙殿英的出现,导致陵墓被大规模毁坏;陀罗尼经被自然就得以出现在世人眼前。不过当时孙殿英并没有认出陀罗尼经被的价值,以为仅是个寻常的裹尸布;所以他疯狂地盗走了陵中所有珍贵财宝,唯独把缂丝陀罗尼经被如垃圾般丢下,可谓是有眼无珠不识真宝。等到孙殿英留下一片狼藉走后,乾隆皇帝陵墓又迎来了第二批人;这批人是以清末帝溥仪为首其余都是些前朝遗臣。当时他们一得到孙殿英毁墓的消息,就立马赶过来阻止;可惜晚了一步,抵达之时陵墓已是被毁了。
对此,溥仪等前清老人是羞恼气愤不已;可是他们已没实力报复孙殿英,所以只能丧气地整理陵墓收敛乾隆帝遗落四处的尸骨。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乾隆皇帝的缂丝陀罗尼经被被清朝老人顺走外,太后慈禧的缂丝陀罗尼经被完好无损;被溥仪整理好后继续披在慈禧的尸骨上。其实乾隆的陀罗尼经被之所以会炒到这般恐怖的价格,原因其实很简单。其一,就是它已经失传的极为繁杂的编织工艺、珍贵选材以及特殊的宗教寓意。其二,就是乾隆帝本身的价值;毕竟身为清朝贡献极为突出的皇帝,乾隆皇帝的至高身份完全配得上这样的价格。
其三,就是缂丝陀罗尼经被具有的历史价值。世人可以通过它来印证当时清朝皇家的祭祀状况,并且可以通过它来研究缂丝工艺;可以进一步了解乾隆年间的历史盛况。而且缂丝陀罗尼经被现在仅存有两件,一件自是乾隆皇帝的另一件则是太后慈禧;所以作为唯二的它自珍贵非常,是当前在历史上最有价值的经被了。乾隆皇帝的裹尸布经过几百年至今仍留存于世着实不易,其能拍出亿多元的高价显示了它极高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