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起在长平之战后,试图一鼓作气灭了赵国,为何会被范雎给拦了?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试图一鼓作气灭了赵国,为何会被范雎给拦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286 更新时间:2023/12/14 6:15:51

有人或许要说了,范雎就是个奸臣,他收受了苏代的贿赂,然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为名,请求秦昭襄王同意。假如不是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建议秦兵班师,后来又进谗言,说白起的坏话,导致白起被杀,赵国或许很快就被灭掉了,白起的功劳更大了,正如那个说客苏代所说:“白起会在秦国位列三公之一,超越范雎”;秦国也将更强大------

[var1]

其实,说这种话的人,都是非常浅薄的表现,也是对范雎的不了解和极大的侮辱。

我们来看看当时长平之战以及长平之战以后的具体情况,就明白了。

一,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和赵国发生长平之战,秦军最终获胜,耗时三年。

长平之战是这场战争的最后阶段,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人。

这场战役,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

[var1]

战役进行到中期,秦国见赵国固守不战,也非常着急,便派间谍散布老将廉颇暗中要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国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这都是范雎的谋略。

赵括替代廉颇统帅赵军以后,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积极组织进攻。

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括战败殉国,被包围的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点,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不存在可能不可能的问题。

[var1]

二,秦军为什么不乘机灭赵国

那么,这时候问题来了:长平之战,秦国大军既然已经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力量,为什么不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灭亡了赵国呢?

其实,我们只是看到秦国大军战胜了赵国军队,却并没有考虑秦国其实也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赵军被消灭四十五万,秦军自己也付出了二十多万军队的伤亡代价。

战争后期,不仅秦昭襄王自己也亲临前线,秦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几乎全部奔赴战场。秦国参战军民达到六十万人。可见秦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消耗也非常巨大。也就是说,长平之战,秦国属于惨胜,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轻松。

当时的战国七雄,秦国、赵国是七国中实力最雄厚的两个国家。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决战的时候,齐、楚、燕、韩、魏五国一直在紧张地关注着这场战争。他们的心态非常复杂、非常矛盾。

对于秦国来说,五国是既惧怕,又担心。假如五国救援赵国,他们担心得罪秦国,引来秦国的虎狼之师。

但是,假如赵国灭了,五国又害怕秦国的虎狼之师立刻掉头对准他们而来。其实,他们或许更愿意坐山观虎斗,看看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兴许秦赵两军打得两败俱伤时,他们五国备不住还可以在战后乘机出击,捡一点“莲花落”,发点小财呢。

但是,战争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看到白起残忍地杀害了几十万赵国降卒的时候,五国的确是怕了,但也明白了:秦军的确是虎狼之师,他们并不是为了在赵国占便宜,而是要消灭其他六国。故此,当秦军后来围困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楚国、魏国就立刻明白了,他们毅然停止了观战,而是选择了出兵救援赵国。

[var1]

我们不应该忘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发生在长平之战以后不久。当时,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

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驻扎待命。魏无忌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大将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城外大败秦军,才避免了赵国过早地灭亡。

也许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杀害那四十多万赵军降卒的时候,他就无意中犯了一个十分愚蠢的大错,让其他五国提前窥知了秦国的战略意图;也让其他五国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结果,那就是:秦军不但要占领战败国家的土地,还要灭绝所有战败国家的军队。

故此,作为主导秦国军国大事的丞相范雎,立刻做出了一个决定,停止进攻,休养生息。范雎对秦昭襄王说:

秦兵劳,请许韩、赵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这么做,显然有三个好处,一是让征战三年之久的秦兵休养一下;另一个好处是,不用继续作战,就可以得到韩国、赵国的大量领土;第三个作用是,暂时停止战争,借以麻痹其他五国,不至于让他们搞合纵连横。

假如秦兵当时不停止进攻,五国军队必然对秦军群起而攻之。而这么做的结果,很可能最终被灭亡的不是赵国,也不是其他五国,而是秦国。

三,一直以来的争论

有人也许要说:“你这是胡扯!这都是奸臣范雎贪财,嫉妒白起的功劳,担心白起功劳太大超过他。”

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也不了解范雎其人。

范雎是什么人?在魏国的时候,他险些被打死,扔进厕所受尽侮辱。后逃往秦国,游说秦昭王,成为秦国丞相,秦昭王面前说一不二的红人,战国时最有战略思想的大政治家之一。

[var1]

假如他嫉妒白起的能力,白起根本不可能在他执政秦国时扬名立万。至于说苏代贿赂范雎,我个人认为,那一定是范雎的将计就计,而不可能是范雎贪图那些财物。范雎身为秦国丞相,说一不二,一手遮天,他会在乎苏代给的那点贿赂吗?简直就是笑话!

故此,我个人认为,秦国军队当时已经没有雄厚的实力灭亡赵国了。

白起自己也说过:“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可见,长平之战,不仅使赵国一蹶不振,就连秦国自己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即使秦国当时按照白起的思路不顾一切灭了赵国,它也逃脱不了被其余五国群殴的下场。秦昭襄王和范雎非常明白秦国当时的处境,因此只能暂时选择休战。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赵国一直有尚武精神,军和民很难分得十分清楚。只要国家有难,军队力量不够,民众加入军队,立刻就是一股有生力量。就像我们现在的预备役一样。

[var1]

因此,尽管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四十五万军民,国力大损,但后来仍然还有足够的防御力量,并没有变成一个一触即溃的国家。

四,长平之战的意义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使长平之战成为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点。秦统一六国的态势已经形成,统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不存在可能与否的问题。

范雎显然是秦国统一六国最大的功臣。正是秦昭襄王任命范雎为相以后,执行了范雎主张的“远交近攻”策略,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并占据了越来越多的领土。

“远交近攻”策略的意义,就是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和好相处,置之不顾。

[var1]

“远交近攻”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但是,长平之战,秦国尽管击溃了赵军主力,使赵国一蹶不振,但秦军真的不宜立刻灭亡赵国,也不可能、不容易灭亡赵国。这或许就是直到40年以后才真正攻灭赵国的原因。

退一万步说,假如秦军真有灭亡赵国的实力,而范雎阻止白起灭亡赵国,秦昭襄王首先就不答应,他会立刻撤了范雎的丞相职务,听从白起的灭赵要求。因为,当时最急切想要扫平六国的,并不是白起,也不是范雎,而是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秦昭襄王。

更多文章

  • 历史上三家分晋之前,最鼎盛时的晋国,究竟有多强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最鼎盛的晋国是什么,三分归晋晋国如何灭亡,历史上真的有晋国吗

    晋国最强大的时刻,是他灭亡的前一刻。当时的晋国,是天下最强的诸侯,没有之一。始终胜出一筹的综合国力整个春秋之世,晋国的国力基本都在“最强之一”与“最强,没有之一”之间切换。[var1]在春秋之初,并不是头等大国。《国语.晋语一》说晋国当时只算“偏侯”,国土狭小,秦、齐在侧,想嚣张也嚣张不起来。不过,

  • 战国七雄中,楚国疆域最大,实力也很雄厚,为什么没能实现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国末期楚国有多强,战国时期的楚国巅峰时期有多强大,战国的楚国在今天的哪

    疆域最大的楚国,尽管实力雄厚,但其他表现始终不愠不火。这是因为:他的潜力,始终没有兑现成实力。没有地图上看起来那么强[var1]战国初期,疆域最大的是楚国,排名第二的是越国。后来···楚国把越国吃了。所以,论起地盘,楚国遥遥领先。但是,实际上,楚国的精华地区,只有长江——淮河一带。汨罗,离长江非常近

  • 长平之战,廉颇、赵王难辞其咎,为何后世却只责骂赵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长平之战赵王赵括,长平之战赵括深度分析,长平之战赵括有多悲惨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可谓是战国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所历战争从无败绩,据统计战国共有近200万人战死沙场,单白起一人便诛杀近百万,这其中又尤以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降卒为甚,遂成就他杀神的名号,而与之对比的则是赵军主帅赵括,以及后世留给他的几千年的纸上谈兵的嘲讽。似乎一场长平之战,所有过失,所有恶果皆由

  • 齐鲁相邻,两国相爱相杀许多年,最后灭掉鲁国的却是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楚国是怎么打败鲁国的,楚国与鲁国关系,楚国为什么能灭了鲁国

    不过,最后灭掉鲁国的,却是楚国,而不是“近水楼台”的齐国。这是为什么呢?春秋初期——齐桓公时期:实力基本相当,互有胜负鲁国国君,是圣人周公的后裔;齐国国君,是功臣吕尚后裔。因此,周天子分封诸侯时,两国都是政治地位最高的诸侯。[var1]西周时,齐、鲁与晋一起“为周室辅”,基本上保持了友好。春秋开局后

  • 吴起军事成就很高,却没有列入战国四名将,原来是因为与粉丝重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上吴起的资料,历史名人对吴起的评价,吴起武力算几流猛将

    但是令我惊讶的是,以前读《史记》的时候竟然没有注意到,目录中只有《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并没有李牧的单独列传,关于李牧的记载也只有寥寥数笔,篇幅不过一页。如此看来,四大名将的说法应该绝非出自《史记》,况且光是战国时期,在《史记》中有资格单独列传的就包括吴起、乐毅、蒙恬等人,而白起、王翦是

  • 为何战国前期很强大的魏国,打着打着就不行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魏国在战国初期有多强,战国前期为什么是魏国最强,战国一开始魏国实力如何

    [var1]而在转年的公元前340年,齐国、秦国、赵国分别从东西北三个方向这个中原霸主发起了攻击。秦国在商鞅的带领之下,利用公子卬的轻信,不仅俘获了公子卬,还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魏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河西地,最为重要的是都城安邑也再无屏障。有着纠纠雄师的魏国,也从此开始一路下滑,魏惠王也不得不迁都大梁。而这

  • 千古一帝秦始皇赢遍了六国诸侯,却败给了赵氏宗族远亲,大秦遂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始皇是不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历史罪人,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之路

    [var1]很多人说秦始皇输了,延续数百年的祖先遗愿,举全国之力建立的秦帝国,在短短十几年间土崩瓦解、轰然倒塌,成为一座空荡荡的废墟。就连秦始皇嬴政心心念的,直到秦二世胡亥即位也未能竣工的阿房宫,在“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起义洪流中烟消云散。可我认为秦始皇赢了,他成功地去除掉存在于六

  • 如果蜀国没有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能不能得到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蜀国伐魏损失哪个大,蜀国可以伐魏吗,蜀国怎样才能灭掉魏国

    蜀国和魏国的国力差距巨大不管从人口、经济、军事哪一个方面去看,蜀国的国力都不到魏国的五分之一。蜀国灭亡的时候,蜀国的人口只有90万人,而魏国的人口多达460万人。魏国占据了北方的九个州,蜀国只占据了一个不完整的益州。魏国全盛时期的兵力多达60万人,而蜀国全盛时期的兵力也只有10万人。从蜀国和魏国的国

  • 曹操五大错:留错一人,放错一人,信错一人,睡错一人,杀错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一生犯下的五大错,曹操一生错杀的人有哪些,曹操一生杀错了一个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献帝刘协的名义东征西讨,对内先后消灭了袁术、袁绍、吕布、马超、刘表等势力,对外则降服鲜卑、南匈奴、乌桓等部落。所以,三国时中原乱成了一锅粥,但是却没有异族敢攻打中原,这些都是曹操的功劳。曹操一生雄才大略,文章武功无一不精,绝对是一位能够与秦皇汉武比肩的英雄人

  • 王昭君嫁给了儿子,曹丕娶了自己的庶母,二者评价为何截然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曹丕死后谁继承了王昭君,王昭君和曹丕是一个朝代吗,王昭君和曹丕谁厉害

    那其实我们要说说两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大家都知道昭君出塞,那是汉朝时期,耳熟能详的版本就是汉元帝后宫众多,很多妃子都见不到他,汉元帝就让画师毛延寿把后宫美女都画在布帛上,根据画像召幸女子侍寝。王昭君没有贿赂画师,结果画师心存怨恨,故意给王昭君在额头上多画了一颗痣,结果汉元帝就没看上王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