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别走”的历史背景
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受倚重的两员大将。
(安庆失陷,皖北形势逆转)
1862年,太平天国在安徽最重要的城池安庆被清军攻陷,陈玉成坐守庐州,企图集中兵力夺回安庆,但清军却调集大量人马欲困死陈玉成。不得已,陈玉成只得放弃庐州北走寿春,结果被叛徒苗沛霖诱捕出卖,惨遭清军凌迟杀害。
陈玉成一死,皖北的防务也趋于瓦解,这等于打开了通往天京的大门,天京形势已经岌岌可危,太平天国此时能够依靠的,也只有李秀成等新开辟的苏浙根据地来支撑危局。
洪秀全原本希望李秀成、杨辅清、洪仁等人能抽调部分兵力防卫天京,在天京外围形成一道坚实的防御线以拱卫京师,但清军的进军速度更快,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只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便兵临天京城下,这大大出乎洪秀全意料,不得已,下旨请刘秀成火速回援天京。
1862年9月14日,李秀成集结20余万军队,率领十三王回援天京。大军进入天京外围后,配合城内守军对湘军展开猛烈进攻,但湘军坚壁固守,太平军围攻雨花台曾国荃大营竟月余不能下,自身却损失惨重,不得已,李秀成杀出一条血路入天京,其余诸王暂退往别处。
太平军原本可以乘清军增援还未到来之前继续强攻曾国荃的湘军,但洪秀全此时却再出昏招,命解围天京失败的刘秀成戴罪立功,率领太平军进兵皖北湖北,以分散湘军兵力,减轻天京的压力。谁料湘军早已在皖北坚壁清野,固守城池,十万太平军陷入粮草不济,被动挨打的窘境。
不得已,李秀成决定撤出皖北东返,但此时天京城外的湘军已增至三万余人,并占据了聚宝门外各石垒,洪秀全急派人命李秀成火速回援天京。1863年6月20日,李秀成率领5万太平军南渡长江,却惨遭湘军炮火猛轰,太平军被打死、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最终只有不到1.5万的太平军渡江成功进入天京城。
仍然顽强坚守在天京城外围的太平军在湘军的猛烈进攻下,损失极为惨遭,江浦、浦口、九洑洲先后落入湘军之手,长江北岸已经完全为清军所有。战斗至11月25日,曾国荃进扎城东孝陵卫,整个天京城外围仅存神策门、太平门尚能与外界联系,但是面对天京城粮草殆尽、外援断绝,而湘军随时都会发起总攻,苦守孤城无异于自取灭亡,面对如此严峻的危局,李秀成两次向天王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的救国奇计,但都遭到了洪秀全的拒绝。如此,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最后一线希望,在洪秀全的迂腐保守的统治下彻底丧失了。
“让城别走”,太平天国续命的奇计
李秀成忠于太平天国,他能两度力劝天王洪秀全“让城别走”,足见他对当下时局是非常清醒的,天京根本守不住,再不走,恐怕谁也没法逃出这座孤城。
所谓的“让城别走”,就是主动退出天京,去往他处再徐图发展。皖北虽失,但李秀成在苏浙经营有方,太平军保留了不少的有生力量,洪仁在江西、杨辅清在福建,天王洪秀全一旦突围成功,以上几个省份都是可以落脚之处。
久守天京绝对是大不利的事情,首先,天京城内粮绝,且伤员过半,能守城的将士不到两万人,假如湘军疯狂攻城,以区区这点兵力,天京不出两天即沦陷。其次,指望外援几乎没可能,因为最近的江浙太平军已经被湘军淮军死死死牵制动弹不得。最后,整个天京城,仅存的两个对外联络的通道神策门、太平门随时有被湘军占领的危险,这两座犹如生死线的城门一旦沦陷,所有在天京城内的将士、百姓都将成为瓮中之鳖。当务之急,唯有及时突围,放弃天京才是上策。
而李秀成“让城别走”的计划,只是放弃了天京,但却保全了包括了天王洪秀全在内的天京核心领导层。出走之后,太平天国上下还可以从长计议,是退至苏浙,还是入赣入闽,抑或退至
天国根本之地广西,都是可以商量的事情。
从短期来看,天王洪秀全等人一旦突围,最理想的就是退往浙江,江苏是待不住了。自李秀成回援天京后,曾国藩和李鸿章便加大了对江苏太平军的围剿,苏州、常州先后陷落,就可知江苏局势有多糟糕。但浙江,作为李秀成、李世贤兄弟经营多年的太平天国根据地,拥兵十数万,沃野千里,历来是江南财赋重地,浙江多山,退可守,进可攻,最重要的是,江西和福建也是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三省可连成一片,形成反抗清廷的坚石堡垒,洪秀全可选择定都于杭州,继续与清军展开对峙。
不过,从长远来看,浙江也恐非久留之地,清朝集结大军围攻天京,下一步就是肃清江浙赣闽的太平军余部,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及左宗棠部,早已经有过作战计划,一旦天京城破,就将大军火速集结肃清天国周边太平军余部,面对气焰熏天的湘军、淮军,已经吃了太多亏的太平军恐怕在气势上已经不如对手,敌我双方力量上的改变,使得太平军已经无法保证能守住这一块根据地,保不齐苏浙根据地就会成为第二个被围攻的天京。
除了退守江浙,太平军还有另外两条退路。
(捻军活动区域与太平天国相距不远)
先说活动在北方的捻军,这一支与太平天国同一时期,但主要活动在北方的反清势力,其首领沃王张乐行对太平天国非常友好,曾配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打清军。由于此时湘军、淮军几乎全部集中在江南一带,对太平军优势明显,因此,弃守天京,放弃苏浙根据地,避清军锋芒,北上联合捻军,或是较为理想的战略策略。
李秀成曾经大胆向洪秀全提出过这一建议,但同样遭到了他的拒绝。捻军本太平军部署,堂堂太平天国的天王远来投奔,恐为天下之笑话,洪秀全显然面子上挂不住。
而现实中,要想让几十万太平军将士突破清军重重阻拦移师北方难度也是很大的,再者,离开了富庶的江南,经济上和粮草方面就得不到保障,即便艰难与捻军会和,两支义军能不能通力配合,奉谁为君主也是一个问题。
最后一种可能,便是一路南下回到太平天国的龙兴之地广西,清朝在那里的守备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广西作为太平天国的老巢,有着雄厚的民众基础,拜上帝教的信众很多,洪秀全一旦回到广西,既可以避开湘军、淮军等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还可以就地修整,或西进往川贵滇发展。
但问题是,广西离江南有三千里之遥,如此长距离远行,清军必定会群追不舍,转移难度极大,更何况当年随洪秀全北上的老广西人到此时已经所剩无几,剩下的太平军将士对陌生遥远的广西是否愿意前往也是个问题,如果不遵从大家的意见,冒然返回,恐怕这几十万大军会因为恋家而各自逃跑。即便回到广西,失去了与捻军南北呼应的可能,恐怕太平军会变得更加孤立,将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让城别走”的第一步是要离开随时都会沦陷的天京城,至于下一步怎么走,终究有以上上中下三策,太平天国短时间内也不至于陷入覆亡的境地,因此,这绝对是一个可以使“日月幽而复明”的救国奇计。
洪秀全为什么拒绝李秀成提出的“让城别走”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最后以失败结束)
洪秀全也是一个读书人,应该知道明朝崇祯皇帝当年就是因为犹豫不决,没能及时离开北京退往南都南京,结果落了个自缢殉国的下场。那么,在天京城实在守不住的情况下,洪秀全为什么两度拒绝李秀成“让城别走”的建议呢?
首先,洪秀全难以割舍天王府的富贵生活,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便将军国大事委于东王杨秀清等人,自己一头扎进后宫,当起了太平天子,成了一个“宅男”,享受美色美酒,长此以往,让洪秀全的进取心大大降低,对天京和富丽堂皇的天王府的依赖感大大增强,幻想能再搏一搏,或许还能保住天京,保住他的天王府。
其次,靠拜上帝教起家的洪秀全,在江南有很多的信徒,他们视洪秀全为天父在人间的统治代表。因此,洪秀全一旦离开天京,不能与城共存亡,那么其威信必将大打折扣,不利于凝聚信徒力量和恢复太平天国上下的士气。
最后,洪秀全此时身边的嫡系力量只剩下已经无法赶来救援的族弟干王洪仁。一旦出城,洪秀全的安全感必然大大降低,因此,对于李秀成“让城别走”的建议,洪秀全始终抱有警戒,毕竟此时的李秀成,已经掌握着天国绝对的军事大权,洪秀全害怕李秀成成为第二个杨秀清,自己再落个傀儡的下场,因此,只能寄希望于李秀成能拼死守城,希望上帝能给天国带来奇迹。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洪秀全是一个非常自私又迂腐的人,天京已经成了孤城,一旦陷落,城中所有的天国将士都要给他陪葬,而太平天国仅存的一线希望也必将破灭。而李秀成的“让城别走”也的确符合当时敌我形势的发展,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让出天京城,出城,尚能保存实力,还有上中下三策,东山再起重新夺回天京还是大有可能的。
只可惜最后关头洪秀全还是执迷不悟,错过了最佳出城时机。1864年6月1日,清军攻陷天京城,天王洪秀全病逝,终年50岁,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在李秀成的保护下拼死突围出城,李秀成因为将自己的坐骑让给幼天王而被俘,后被凌迟处死,幼天王洪天贵福后在江西被俘获,押至南昌后亦被凌迟处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这样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