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夷陵之战还没有开打,孙权为什么就赶紧求和退还土地呢?

夷陵之战还没有开打,孙权为什么就赶紧求和退还土地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655 更新时间:2024/1/25 8:30:33

北面,孙权一度重新进驻了曹丕放弃的襄阳;西面,孙权把刘璋搬了出来,表为益州牧,进入秭归,做出一副觊觎益州的姿态。

不过,当刘备真的要东征时,原本嚣张的孙权却急忙求和!

刘备的反应也十分奇怪。

一方面,刘备言辞拒绝了孙权、诸葛瑾求和的请求,另一方面,又在攻占秭归后延迟了5个月才发兵西进。

这是怎么回事呢?

突然硬不起来的孙权

在决心和刘备翻脸前,孙权采纳了吕蒙的规划。

吕蒙认为:袭杀关羽后,孙皎驻扎南郡,以为中心;吕蒙自率军驻襄阳,雄视北方;潘璋驻白帝,堵塞刘备;蒋钦率水军游弋江面,为机动部队。如此,孙权集团可以牢牢控制荆州!

这个规划十分嚣张。他不但袭取南郡,还要把属于曹操的襄阳,属于刘备的白帝通通拿下,一副志在全取荆州,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因此,袭取南郡之初,孙权集团十分嚣张。

西面,借着袭杀关羽的机会,陆逊攻取了夷陵、秭归,控制了大部分三峡地区,并把被安置在公安的刘璋搬了出来,任命为益州牧,一副要取益州的样子。

北面,曹丕放弃襄阳后,孙权派人一度控制了襄阳。

然而,转瞬之间,孙权就倒霉了。

220年,一年之间,吕蒙规划中最重要的将领,吕蒙、孙皎、蒋钦全部去世(疑似与流行病有关),只剩下一个潘璋。

如此,东吴突然陷入缺乏将才的窘境。

一方面,群龙无首。从后来陆逊担任大都督之初众将不服来看,当时的东吴没有能够服众的统帅。

另一方面,名将缺失。早先在赤壁之战,几次濡须之战中的主角将领,甘宁、凌统等人,也都在前后不久去世,新一代将领孙桓、李异、朱然等人当时还没有证明自己。

因此,夷陵之战开战之初,孙权对击败刘备缺乏足够信心,提出议和。

不过,其议和条件可谓毫无诚意!

毫无让步之意的议和条件

221年秋七月,刘备开始东征。

孙权派人求和,并让诸葛瑾也写信劝和。

孙权的求和条件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诸葛瑾的信件来看,孙权的求和条件可谓毫无让步之愿。

诸葛瑾的信件表示:刘备您好好想想,关羽的仇打还是大汉的仇大?荆州大还是天下大?您应该暂时放下关羽之仇,荆州之恨,先一起打曹魏呀!

意思很明确,也有些“无耻”:荆州我夺了就夺了,关羽我杀了就杀了。您不应该老实盯着荆州、关羽,要胸怀天下呀!

荆州的土地一寸不给,关羽的仇也不会给任何说法,反正就是到此为止,不要打了!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孙权、诸葛瑾相信:吴蜀大举交兵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只有他曹魏最高兴!刘备你也是一世英雄,这点道理你不该不懂!只要冷静下来,就不会不顾一切的东征了!

孙权、诸葛瑾的想法,与当时的主流看法不谋而合。

夷陵之战前,主流意见就是认为:吴蜀之间打不起来。

在夷陵之战爆发前一个月,221年六月,曹丕曾招集群臣,讨论吴蜀是否会开战。

满朝文武,只有刘晔一个人认为刘备一定会东征,其他人都认为蜀国小国,关羽死后连自保都难,哪里还敢东征?

而在蜀汉内部,赵云公开反对东征,认为国贼是曹魏,应先讨伐曹魏,而诸葛亮虽没有执着地公开表态,但也持保留意见(后来认为法正若在,必能劝阻刘备东征)。

可见,当时的主流意见认为吴蜀真打不符合各自利益,不太可能真的打起来。

孙权、诸葛瑾认为,主动求和,算是主动给盛怒之下的刘备一个台阶下,或许就可以到此为止。

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记得:这样的鬼话,刘备已经信过一次了。

不想被“吃定”的刘备

然而,刘备却需要做出改变了。

尽一切可能维系孙刘联合,全力先打曹操(曹魏),刘备又不是没尝试过。

215年,孙权已经突然袭击了南三郡。当时刘备就回军公安,双方险些大打出手。

只是因为曹操的威胁,刘备与孙权以湘江为界,盟约而退。

可是,巨大的让步,并没有换来联盟的巩固。

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吕蒙又在后面捅出了刀子。

现在,刘备要东征,孙权又要讲和。

看起来,东吴是“吃定”了刘备呀!你的大敌是曹魏,所以不可能和我彻底翻脸。而只要你不敢和我彻底翻脸,我就可以看准时机“吃定”你!

试问:如果刘备这次又准和了,下次刘备进攻曹魏,孙权又会在后面耍什么把戏呢?

刘备不想被“吃定”,他试图做出改变。

曹操去世时,刘备试图以吊丧为名,与曹魏修好,以专心对付东吴。

只是因为曹丕称帝,刘备实在不可能与曹魏和解,因此才作罢。

尽管与曹魏和解的计划无法实施,但这释放出一个信号:刘备不是非要先讨伐“国贼”!因为他讨伐“国贼”,孙权在后方袭击他!可一可二不可再三!

刘备,不想再被“吃定”了。

东征,夺回南郡等地,已经不是是否能继续执行《隆中对》荆、益两路进攻的问题,而是能否北伐的问题!

刘备,至少要让东吴付出代价,并夺回南郡等地!

然而,出于执行《隆中对》的考虑,刘备必须恢复荆州,出于避免东吴再“毫无代价”偷袭的考虑,刘备也必须东征!

战场优势

孙权与刘备讲和,是221年秋七月。

当时的刘备,已经表现出相当的军事优势。

原本,为了应付刘备的进攻,孙权的防御部署为:将巫、秭归从宜都郡划出,另设固陵郡,并让陆逊率李异、刘阿坚守固陵郡。

然而,就在秋十月,冯习、吴班击破李异,夺取了李异的巫和陆逊的秭归。

军事上占尽优势,外交上对手却没有做出任何让步。

刘备凭什么要接受孙权的求和呢?

更重要的是,刘备期待着形势出现更有利的变化。

刘备的期待

攻占秭归后,刘备停了下来,一停就是5个月。

他期待着形势的变化。

一方面是荆州的变化。

自刘表时期开始,刘备就在荆州经营多年,此后,刘备、关羽更是久镇南郡、南三郡,素得人心。

反观孙权,自刘表时代开始,就与荆州征战不休,结下大仇。

因此,刘备派马良前往荆州活动,期待出现响应的力量。

另一方面,是曹魏的态度。

吴蜀交兵后,曹丕蠢蠢欲动。

一开始,曹丕是准备伐蜀,不过因“蜀远吴近”,遭到群臣反对,遂改变方略,准备图吴。

曹魏军没有治兵关中,而是集兵于宛等地。

无论是刘备还是陆逊,都很清楚:曹丕虽然扬言是要帮助东吴,实际上是伺机攻吴。

事实上,当时刘晔等人已经极力主张立刻伐吴,只是曹丕仍然在观察形势,等待机会而已。

荆州形势有变,或者曹魏攻吴,任何一个事情发生,孙权都可能做出巨大让步!

如此,刘备可以以较小代价收回南郡等地,并继续执行其《隆中对》的方略。

全部失算,三足鼎立

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刘备想象的方向发展。

孙权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大胆用荆州降将,招降荆州士人,安抚荆州人心,使荆州保持了基本稳定。

因此,除了沙摩柯率万余人响应刘备外,荆州没有出现大的变动。

同时,曹丕虽有南下之心,但也在等待孙刘两败俱伤,你刘备不大打,曹丕也不南下,只是利用刘备的压力,试图迫使孙权遣子为质。

最终,等了5个月的刘备不能再等,只得东进。

结果,连营数百里,进退不能的人,成了刘备自己!

事情也没有朝着曹丕设想的方向发展。

原本,他期待吴蜀两败俱伤,他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以很小的代价击败了刘备。

随即,元气未伤的东吴又击败了曹丕的三道伐吴,曹丕计划破产!

先击败刘备,再击败曹丕,孙权看起来“火”了一把。

然而,他也失算了!

魏吴蜀,总体上是两弱抗一强的格局。

孙权让吕蒙“白衣渡江”前,孙刘已经由联合“抗”曹,发展成了联合“伐曹”。当时的曹操在汉中、荆州战场连连失利,在徐州、淮南等地的力量也被迫削弱,孙刘获得了唯一一次可能击败曹操集团的机会。

然而,夷陵之战后,蜀元气大伤,吴蜀虽然后来复合,但机遇已经错过了!

此后,诸葛亮、姜维、孙权、诸葛恪多次北伐,虽然热热闹闹,但已经难以再回到当初“威震华夏”的时刻了!

三雄全部失算。

三国的历史,继续!

孙权、刘备,都是成熟的政治家。

他们既要互相联合,以维系“两弱抗一强”的局面,但又需要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

因此,在处理彼此之间争端时,力求最小代价是其主要原则。

孙权占了好处后求和,希望以最小代价巩固其“白衣渡江”的成果。

刘备拒绝这种求和,期望利用各种压力,迫使孙权让出南郡等地,以最小代价恢复土地。

高手对决,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掌握形势,这是正常的事情。

后人静静欣赏前人博弈就好,不必替古人惋惜,更不该嘲讽。

更多文章

  • “凤雏”庞统不死落凤坡,蜀国会不会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凤雏庞统之死全集,凤雏庞统结局凄惨,凤雏庞统是否死于落凤坡

    都说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刘备两个都得到了也没得到天下。因为争夺天下最终凭借的是人才、粮饷、平民的拥护程度、政权是否富庶等综合力量的较量。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成为决定性的力量。蜀汉之所以没能取得天下第一是丢掉了荆州:关羽北伐丢失了北出宛、洛的重要通道-荆州,关羽也因此兵败身死。刘备尽起全国之兵,没带

  • 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行郡县制的秦朝很快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历史条件,秦朝郡县制推行的情况,秦朝的郡县制有什么影响

    有人说分封制稳定容易产生国祚较长的政权,周朝、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早期的奥斯曼帝国等等。纵横并不这么认为,虽然这么政权最少的也有五百年的但是质量着实不怎么样。到后期简单维持着类似吉祥物的共主有什么质量可言,真正实行郡县制的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才是形成民族、文化、文明的等构成超强凝聚力因素的大一统传统。而欧

  • 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为何在其死后却臭名远扬?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昭为什么路人皆知,司马昭死后葬在哪里,司马昭因何而死

    司马昭是权臣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自从曹氏家族的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后,他就成为了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元元年(254年),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将皇帝曹芳废掉,改立年仅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曹髦尚且年幼,国家大事都只能听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的。在哥哥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更是以大将军的名义独揽朝政,将曹氏皇族踩

  • 诸葛亮流传千古的一句话,李嘉诚视为座右铭,迷茫人的一盏心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诸葛亮100句经典语录,诸葛亮最经典的座右铭,诸葛亮励志语录

    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和小说之中的角色有些出入,鲁迅先生也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是历史上诸葛亮留下的《诫子书》却表达了他心中的志气和对人生的理解,其中更是有八个字画龙点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八个字看起来轻轻巧巧,真正理解确是不易。在古文中的原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汉武大帝:只因动了窦太主一个马夫,刘彻痛失一员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武大帝刘彻杀窦太主,窦太主刘彻,窦太主与刘彻的关系图

    与此同时,刘彻还开展了一项违制车辆专项打击行动,专门针对王公贵族违反车制的行为,用现在的话说叫整治公车违规,是刘彻打击贵族的突破口。专项行动的具体实施者是中尉宁成,接替郅都的又一个酷吏。宁成雷厉风行,在道路上设置关卡,很快查获了一大批违制的车辆,并整理了车主的名单。看罢名单,刘彻很生气,当即让宁成将

  • 关羽死时刘备三次哭绝,而面对张飞之死,刘备却淡定说4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飞为关羽的死而哭泣,关羽张飞死后刘备说了哪四个字,关羽死后张飞和刘备有关系吗

    从三个方面可以解释刘备的这种态度反差,首先关羽死的时候,刘备听到的消息只是关羽战败的消息,心刚刚静下来,又传来关羽战亡的消息,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刘备有这种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事情。再次,关于两人的结局,刘备是有做过充分的心理准备的,关羽性格沉稳,对身边的人也很优待,刘备自然对他放心,而对张飞,刘

  •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诸葛亮真有那么厉害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真的吗,卧龙vs郭嘉,诸葛亮和郭嘉谁谋略高

    诸葛亮在刚出山的时候给刘备说起了以后的对策,但是诸葛亮在家里耕田,怎么能够知道外面的事情呢?很显然他这些计策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他知道外面具体的事情,那么谁会告诉他这些事情呢?只有他的师父司马徽才会告诉他,前期诸葛亮真的没有什么能力,只有在刘备死了之后诸葛亮才真正的发挥才能。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诸葛亮

  • 1980年考古消失的彭加木,真的穿越成了王莽?这几个证据可信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彭加木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1980年担任考古队队长前往新疆罗布泊进行科考工作。本来这是一项很普通的科考任务,刚开始工作进行的尚算顺利,可随着彭加木离奇消失变得很是曲折离奇。彭加木消失后,军方先后组织了4次地毯式搜救,依旧没有任何消息。一系列文物的出土,都指向了篡汉的新朝皇帝王莽。因而,就有人抛出了彭

  • 公孙瓒是输给了袁绍?若这个势力没有加入,公孙瓒很有可能不会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公孙瓒势力败给谁,公孙瓒与袁绍大战,公孙瓒比袁绍厉害吗

    而拥有白马义从的公孙瓒,其战力曾一度是各路诸侯中最强的,因为公孙瓒麾下的骑兵最多,而且这支军队又是边军。要知道在当时,只有边境的军队才会面临真正残酷的战事,毕竟这些人都是与乌桓等少数民族抗争,因此他们战力不俗,能力非常强。然而即便公孙瓒有着数量最多的骑兵,也有着能力出众的白马义从,他还是在界桥之战中

  •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没有杀了黄皓?三大心愿和后事未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黄皓个人资料,黄皓与诸葛亮的关系,黄皓妻子

    234年,一代贤相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年仅五十四岁。临死前,他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三件事上,第一,安排军队安然撤退,不受损失;第二,向后主刘禅交代后事;第三,给儿子写封信。当时魏蜀两军对垒,蜀国这边是诸葛亮统领,魏国则是他的一生之敌、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带兵。诸葛亮既是统帅,又是军师,既要考虑前线打仗,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