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西晋灭亡到隋朝统一,中间这持续数百年的动荡是否有统一机会?

从西晋灭亡到隋朝统一,中间这持续数百年的动荡是否有统一机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386 更新时间:2024/1/18 12:49:04

无论是苻坚的前秦还是刘裕北伐,都发生在南北朝形成之前。因为一旦南北实力相近对峙局面形成之后,就很难改变。可能对于苻坚和刘裕来说,历史都给了他们成为统一帝王的机会。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他们都没有把握住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最终功亏一篑。刘裕好歹建基称帝独霸一方,而苻坚就惨了身死国灭。下面我们来做下详细梳理,看看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的时候刘裕和苻坚是如何面对的。

前秦苻坚在面对即将到来的统一机遇,过于着急仓促用兵导致功亏一篑。颇有一种用力过猛的架势

其实历史给了氐人建立的前秦很好的历史机遇,五胡当中除了羯人就是氐人人口基数小了。而就是这个文明制度落后的氐人建立的前秦,经过东征西讨灭国无数建立起幅员万里的北方大国。

当时的龙骧将军苻坚也是通过军事政变击杀苻生走上帝王之位的,前秦这个小国在苻坚的带领下如同惊雷炸裂般以狂飙急进的速度迅速统一北方庞大的国土。从西方的萨珊波斯边界到东方的高句丽边界,从北方的大漠到南方的巴蜀处处飘扬着前秦的战旗。前秦如同烈火烹油一般透支自己绽放出了绚烂的生命之花。从匈奴人刘渊竖起反旗开始一直到隋朝统一天下,北朝就没有一个政权的版图能够超过前秦。

当时前秦的机会也很不错,周边政权先后都出了问题。所以苻坚才得以在这个短暂的历史时期内平燕定蜀、灭代吞凉,统一了北方。加上吕光对于西域的征服,所以前秦成为从中亚到远东的大国。甚至传统儒家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政权都需要得到前秦的册封,这就让苻坚有了并吞东晋的野心。而此时的东晋失去了巴蜀,长江天险和前秦共有。东晋的江山岌岌可危,所以苻坚才想毕其功于一役。

其实前秦内部的隐忧同样巨大,征服东晋的条件根本就不成熟

前秦统一时间太短,巴蜀、代国鲜卑势力、北燕等等势力虽然并入版图但是基本上保留着独立性。也就是说前秦更像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只是通过武力威慑才把这些国度强行捏合在一起。况且个联邦成员的领导人都在,慕容垂、姚苌等野心家时刻寻找复国自立的机会。此时前秦最需要的休养生息,利用时间和国家凝聚力来消化吸收新地盘防止消化不良。随着国力的提高,人们生活稳定富庶必然导致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聚集。随着时间的流失,野心家逐渐老去国家才能真正的融合强大。

所以说稳定对前秦有利,动荡对慕容垂、拓跋珪、姚苌等野心家有利。所以他们才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在前秦国内都反对的情况下支持苻坚南征东晋。可怜的苻坚反而认为支持自己的慕容垂等人是忠臣,真是可笑。前秦南征东晋的结果很明显,淝水战败后苻坚身死国灭。拓跋珪的代国、慕容垂的后燕、姚苌的后秦纷纷裂土称帝;最可笑的就是苻坚的好朋友姚苌不但杀死了苻坚,而且索要玉玺就连秦的国号都窃取了称后秦。苻坚伴随他的前秦迅速消亡在历史长河中,不再泛起一朵浪花。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面对绝佳的历史机遇,为何也没能完成统一大业?

刘裕凭借北府军起家,开始逐渐走上了开挂的人生。刘裕平定孙恩桓玄的叛乱,消灭国内割据势力如:桓楚、西蜀、卢循刘毅,统一南方;对外灭燕亡秦,收复洛阳、长安。如下图所示:版图已经和北宋差不多了,似乎恢复大一统就在眼前了。这样的形式可以说千载难逢,但是刘裕依然没有把握住近在眼前的历史机遇失败了。最后只能割据南方,建立刘宋。

至于刘裕没有完成统一的原因有很多,我们简单来阐述一下:第一、年纪大了,心气不像年轻人。在消灭后秦刘裕已经年过五旬,在普遍寿命较短的古代这样的年纪几乎要退居二线了。第二、刘裕无论对内平定叛乱还是外战消灭敌国基本都是以杀为主,没有新的人才或者大族的融入自己的团队。客观上刘宋的建国就是依靠北府军武力征伐,所以无论是东晋司马皇族、江东大族还是江北纳入的势力都对刘裕保持敌视状态。而刘裕依靠的北府军,内部山头林立矛盾重重所以不能放心集中全部精力北伐。后方不稳,北伐就被束缚了手脚。

第三、北伐收复两京后,放任镇守将领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内部争斗。最终自相残杀,用北府军没后秦打下的八百里秦川便宜了北方郝连勃勃的夏政权。而崛起的北魏也非常强悍,灭后燕、北燕、赫连夏最终成为统一北方的与刘宋对峙的大国。所以刘裕的处事不明和北方崛起的北魏也成为刘裕统一的羁绊。

小结:

在历史赋予统一机遇的关键时刻,无论是苻坚还是刘裕都因为种种客观因素没有把握住统一的机会。把这个机会留给了隋朝的开国帝王杨坚,华夏才迎来隋唐的鼎盛时代。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更多文章

  • 你认为赵匡胤有资格和横扫北戎威加海内的“天可汗”李世民比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不配和李世民齐名,李世民和赵匡胤共同特点,赵匡胤vs李世民

    其实唐宋是紧挨着的两个王朝,不过中间穿插了7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客观上说唐朝依然是在经过农民起义打击后亡于藩镇(其实后梁太祖朱温也是黄巢起义军中的一员)。而宋朝是亡于外敌。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面临的局面和开拓的文治武功。建国基础以及称帝过程首先我们看唐朝创建者李渊的庙号唐高祖

  • 唐朝29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为何古代王朝难破300年国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因此,如果是按照广义上的封建时期来算,超过300年的王朝不是没有,夏商周这些政权都有着500年的历程。再例如宋朝,虽然中间因为战乱分为了北宋(960~1127)与南宋(1127~1279),但两朝加起来也有将近320年历史。不过放诸整个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超过300年的政权的确罕见,这里,笔者就与大家

  • 唐朝的军事力量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军事能力很强吗,唐朝正规军事实力,唐朝军事实力全面排名

    从这些来讲的话,确实是能够看得出当时明朝和宋朝的实力有多么出色,不过说到朝代的军事力量,也有人会想到唐朝,众所周知,唐朝是太平盛世,万国来朝,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国富民强民风淳朴,并且唐朝还拥有许多大将名臣。唐朝的军事力量则是一大重点,并且更是抵御了不少外族,得到很多人的尊敬。不过有一点值

  •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从这件小事可窥出一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太宗晚年什么病,唐太宗晚年的真实生活,唐太宗晚年的骄奢与反省

    公元643年,即贞观十七年,按照李世民的寿命(649年去世),这一年,李世民同志已经妥妥的进入晚年了。这一年,李世民做了什么事情呢?话说这一年的某日,李世民闲来无事在宫中闲逛,不知怎的就跑到了房玄龄的办公室。老李看到房玄龄正在编修国史,就提出要察看的请求。须知,在古代,史官有权拒绝皇帝察看所载内容。

  • 他为父报仇,将仇人挫骨扬灰,隋文帝深受感动:赦其无罪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挖掘陈霸先陵墓的这位将领名叫王颁,字景彦,出身士族名门太原王氏。王颁盗墓不为钱财,只为报仇!原来王颁的父亲是梁朝名将王僧辩。梁朝初年,王僧辩跟随父亲投奔南方,成为梁朝的官员。王僧辩一直在湘东王萧绎的手下。侯景之乱爆发后,王僧辩作为主要将领,平定了这场叛乱。萧绎称帝后,王僧辩奉命镇守建康,而他的次子王

  • 唐朝最怕老婆的两个人:一个是九五之尊,一个是当朝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裴谈除了跟对了主子以外,倒也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草包。他曾在武则天夺取天下时,帮武则天巩固政权,在先后诛杀了来俊臣、索元礼等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俊臣既死,推者获功,胡元礼超迁,裴谈显授,中外称庆,朝廷载安。”可见裴谈在铲除“酷吏政治”中功不可没,并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称赞。但就是这样一个在政治上

  • 武则天的乾陵装了什么机关,为什么说盗墓贼进去后都没人出得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则天的乾陵三次被盗情况,武则天乾陵挖开了吗,武则天为什么不敢挖乾陵

    武则天驾崩后与唐高宗合葬一墓,即为今天的乾陵。该陵墓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北边的梁山之上,离海拔高约千米,面积约几十公里,据说埋在下面的乾陵布局精巧,空间庞大,陪葬品数之不尽,地宫壁画均是一些带着唐朝浓郁风格的人景物、礼仪、盛典场面等等,而且非常的有考究价值。然而如此庞大的皇家陵墓,在防盗设计方面自然会

  • 刘禅去世后,武帝司马炎放了哪3件陪葬品?每一件都在挖苦嘲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禅死后的三件陪葬品,刘禅死后司马炎下场,司马炎死后刘禅怎么活的

    众所周知,与蜀汉先主刘备相比,蜀汉后主刘禅实在是有些不够看,因此常被后世诟病斥责,甚至被骂作“扶不起的阿斗”,以批评其在位时期的昏庸无能。不过从客观角度来看,历史上的刘禅能够稳坐帝位四十年,显然并非像世人所想得那般无能。首先,刘禅从小跟随父亲刘备四处颠簸,饱尝人间疾苦,所以对于民生问题有着深刻认识。

  • 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南北朝两个历史阶段有什么异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五代十国与南北朝的关系,五代十国和南北朝是一个朝代吗,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历史影响

    南北朝诞生标志为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因为这在标志晋王朝的覆亡的同时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前后持续169年。北朝从北魏到分裂称东、西魏;东西魏再由北齐、北周取代,最后由隋朝再次完成统一。在隋唐两个时代过后,历史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个阶段从公元

  • 唐朝共有16位和亲公主,仅有3位公主是皇帝亲生,不怕被发现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和亲公主一览表,唐朝最惨的三个公主,唐朝一共有几位公主

    这段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嫁文成公主时,对大臣说的话。翻译过来就是:“我是天可汗,在我面前你们都是孩子。如果你们可以和平共处,我嫁个女儿给你们,又有什么何不可以的呢?”在太宗眼里,和亲更像是一种恩赐。既然是恩赐,谁还敢还挑三拣四?纵观整个唐朝,番邦属国向大唐天子提出和亲的请求,一共有40多次,其中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