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的观念过于创新世人跟不上其观念的角度有句话说得好,先知总是孤单的。当时中国整体的观念还是遵循旧有的观念时,这股贯性力量的牵动,往往会使改革者无法大幅前进革新,最后反遭到反蚀,最终失败。举个小例好了:王莽主张废除奴婢制度,但是在当时有钱人能有奴婢是个想当然尔的观念,王莽要去挑战全国有钱人的观念,可想而知那股反作用力会有多大。
而我们在具体来看的话:
1、王莽也还有点复古过头了.因为王莽是儒家的狂热者,认为周礼三代的制度最好,他的新政充满了不合时宜的问题,比方说重新使用井田制,盐,铁,酒,山林等资源都收归国有,官制与分封,刑罚,礼仪,车服都仿照周制.连春秋战国时代都不能适用的体制,要用在已经行使郡县及秦汉官制的汉,根本就行不通.而土地及各种资源收归国有,势必引发资产阶级的大反弹,除非是武力鼎盛的王朝,这种做法肯定引发民怨.更扯的是王莽自以为是泱泱大国,瞧不起外族,认为边疆属国不配享有王的称号,收回藩属国的王封号印玺,改封为侯.
这其实不过是个不费一文钱的虚名,结果把边疆属国激怒逼反,边疆战事不断.他又无力镇压,加上偏逢蝗灾大旱,全国大饥荒,人民在只有乖乖饿死与当土匪抢粮食两个选择下,多半选了后者.饥荒一直是中国的人民造反的首要原因,不能喂饱人民肚子的统治者,下场肯定都是头被砍下吊起来欣赏.
2、王安石的变法是真的革新,但是革新的太快了.保守派势力的反弹声浪很大,王安石又固执,不肯听温和派的意见.加上宋代的皇帝威权既不如明清来的强大,朝廷风气也不如唐的开明.变法要成功,皇帝的强大威权与绝对支持是必要条件.变法成功者,如管仲,商鞅,吴起,王猛等,都是有君主的强力支持才能成功,但是宋神宗对王安石的支持并不恒久,加上保守派势力的反弹太大,王安石又没有有能的心腹部属来执行他的新法,甚至所用非人,最后沦落失败.
认真的来讲,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经济颇有帮助,如设立三司条例司,使得财政管理得以单一机构化,不像过去三司各管各的,混乱不.均输,市易,宝马,方田均税,军器监造,这些都是好的变革,得以平衡物价及经济流通.保甲法有效的管理了户口.但是募役,青苗,水利等法本身需要大规模的配套措施,本意是好的,最终也得迈向失败的命运变法和改革只能慢慢来若是太全面往往不被时代所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