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要修建自己的陵墓,百年之后可入土为安。不然就要像顺治皇帝那样,死的时候陵墓还没建,硬生生停棺3年才入土,这在古代被视为大忌。
第二是要尽快确定接班人,若等到自己去世了还没有太子,必然会掀起一场争夺权力的血雨腥风。
第三要建立起大臣和新皇帝之间的关系,让两者之间的磨合期缩短,这样就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问题。
头一件事还好,只要选定好陵墓的位置,派遣工匠修建即可。可后面两件事颇为头疼,尤其是立太子这件事,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为此煞费苦心。
就拿清朝的康熙皇帝来说,他两度废太子,搞得人心惶惶,自己也颇为伤神。不过这一切在他看到孙子乾隆之后彻底改变,他决定传位于乾隆的父亲雍正。
那么乾隆第一次看到孙子乾隆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雍正的牡丹园
雍正还是王爷的时候,没事就会去牡丹园里监工。
因为他深知父亲康熙喜欢牡丹,为此他几年间派人寻访全国,收集到了各类名贵的牡丹栽种在园中。
最让雍正花心思的就是“青龙卧墨池”,这是牡丹中的名品。因为其形状为冠,中心青绿色且狭长翻卷的彩色花瓣,以及周围紫色的多层花瓣,让整朵牡丹呈现出一条青龙盘卧在花中的视觉冲击。
雍正料定父亲会喜欢,因此花费重金聘请名匠栽培。
在雍正的苦心经营之下,公元1722年的春天,牡丹园芬芳四溢,蝴蝶飞舞,加上亭台楼阁的相互衬托,宛如仙境一般让人神往。
雍正觉得时机到了,于是邀请父亲前来游园。
雍正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很聪明,手段也很高明,采用投其所好的策略来争夺皇位。
然而这只是他的策略之一,甚至牡丹园只是陪衬,或者说是一个由头。雍正真正的目的是想让康熙看到自己已经12岁的三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这才是雍正真正的聪明之处。
他非常明白,人老了以后,最想要的就是后辈之中能够出现人杰。而他的三子弘历,天生聪明睿智,自己又精心培养了12年,所以纵观康熙所有孙子辈的孩子,没有一个人能比得过弘历。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弘历的性格和康熙颇为相似,绝对可以让康熙一眼看中。
其实历史上隔代指定皇帝的例子比比皆是,晋朝的司马炎为了隔代指定,甚至把皇位传给了一个傻子。此外明朝的朱元璋,朱棣也都是如此。
所以雍正不是为自己争皇位,而是在为自己的儿子弘历争皇位。
有人或许很奇怪,乾隆都12岁了,康熙怎么可能还没见过?
这其实并不奇怪,康熙儿子多,孙子更多,历史记载的就有97个孙子。此外,这些孙子都不住在皇宫之中,即便是某些特殊的时候可以进宫,但一般也都是长子,乾隆是第三子,基本上没有机会进宫见爷爷。
第一次见面
在雍正的再三邀请下,康熙也想看看牡丹园的景色是否真的宛如仙境。
果不其然,刚进入花园,先是扑鼻的香气吸入鼻中,瞬间就让康熙来了精神。随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形态各异,仪态万千的牡丹。
康熙不由得感叹:
“京城之中,居然有如此精致的牡丹园。”
雍正没有多说话,只是说自己也喜欢牡丹。
牡丹赏心悦目,康熙的脚步也就慢了下来,走走停停一直欣赏,大约游览了半个多时辰,才走到花园中心的凉亭。
康熙一看凉亭之中已经备下精致菜肴,正好走了半天,已经有些饥渴,于是就走到了凉亭之中和雍正喝酒聊天。
就在此时,一个孩童被管家带了过来。
康熙转头一看,发现这个孩子面如冠玉,一双剑眉之下,闪亮有神的大眼睛似乎可以发出光芒。不仅如此,红润的脸颊上一对小酒窝,虽然显得可爱,但整体看上去既有孩童的稚气,也具精神英武之感,颇有帝王之相。
康熙看罢,惊得放下了酒杯马上询问孩子的情况。
得知竟然是自己的孙子,已经12岁,名叫弘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然而这还只是开始,孩子不仅长相不凡,谈吐更是超越了年纪,甚至能够背诵《爱莲说》并解释其中的含义。
言语之间康熙似乎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在之后的半天时间里,康熙没有继续游览牡丹花园,而是和孙子谈天说地,直到傍晚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看到此情此景,想必雍正的心里已经乐开了花。
而最后的结局也如雍正所料,他成为了皇帝,而弘历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太子。
小结
雍正是一个极其聪明之人,他不直面皇位之争,而是采用迂回策略,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去感动康熙。
而弘历也非常争气,给康熙留下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第一印象。
后来康熙直接下旨,让弘历进宫学习,而老师就是康熙自己。康熙做出这个举动之后,但凡是明眼人都可看出,雍正将是下一个皇帝。
不得不说,在“九子夺嫡”的战争之中,雍正的策略,弘历的聪慧,使得他们父子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也给世人留下了“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