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的为官哲学和做人准则:舍得放弃,才不会被贪欲束缚

曾国藩的为官哲学和做人准则:舍得放弃,才不会被贪欲束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833 更新时间:2024/1/18 20:45:27

人和人之间,不同的想法,就有不同的结果。舍得放弃,才不会被贪欲和诱惑束缚。同样是风云人物,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举动就充满了智慧。

曾国藩认为:人生要学会退缩,有时一个转身,就能迎来一个春天。这不仅是曾国藩的为官哲学,也是他做人的准则。

在曾国藩的人生中,有两次重大退缩。

第一次退缩:从五部侍郎的位置上离开

咸丰二年(公元1853年),年仅42岁的曾国藩成为五部侍郎,权倾天下。

作为朝中大臣,曾国藩和咸丰皇帝接触的机会比较多,他发现,咸丰和道光的性格完全不同。道光皇帝有理想,虽然很多事情都喜欢亲力亲为,但十分信任自己,而咸丰不仅能力有限,还心胸狭窄,除了他身边的几个亲近大臣外,对很多人都不信任。

曾国藩作为五部侍郎,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他很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惹怒咸丰。

曾国藩是有教训的。有一次,咸丰皇帝派曾国藩到山西视察民情,他见当地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并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而且一些大户还通过放高利贷等方式大肆压榨老百姓,导致冤狱增多等情况后,特意写了两个折子。

曾国藩的折子洋洋洒洒几千字,不仅陈述了民间疾苦,还提出了建议,希望咸丰皇帝以民为重,减轻赋税,限制民间大户放高利贷等。

咸丰皇帝看了曾国藩的折子后,十分怒火,不仅对曾国藩的建议不赞同,还认为是曾国藩仗着自己读书多,知识渊博,在变相教训他这位登基不久的皇帝。

本来,咸丰皇帝要治曾国藩的罪,幸好得到恭亲肃顺等人的求情,这才让他幸免于难。

伴君如伴虎,这次虽然得以脱身,谁又知道下次会遇到什么情况呢?曾国藩见咸丰皇帝如此狭隘,听不见手下大臣的真话,当时就动了离京的念头。

清朝时期,一个大臣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随便离开京城的。由于当时的曾国藩才40多岁,就更不能说自己年迈体衰要辞官回家养老了,否则,就是欺君之罪。

按理说,此时的曾国藩正处于事业巅峰,正是风光无限的时刻,怎会有离开朝廷的想法呢?但会识人的曾国藩认为,咸丰皇帝小肚鸡肠,如果自己不舍得眼前的风光,很有可能会命丧京城。

正在曾国藩思考如何才能离开京城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其母亲病逝。曾国藩是一个孝子,在出差途中连夜写了奏折,马不停蹄地决定回家丁忧三年。丁忧是儒家思想的传统,咸丰皇帝也不好阻挡,只好同意曾国藩的求情。(当时有很多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很少有回家丁忧三年的人)。

舍得放弃,才不会被贪欲束缚。这是曾国藩的智慧。

第二次退缩:将湘军遣散

如果说曾国藩的第一次退缩是因为母亲去世的原因,那么,他的第二次退缩就带有高超的智慧和勇气了。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43岁的曾国藩在家为母亲守孝一年时间不到,就多次接到朝廷圣旨,让他出任湖南团练大臣,招兵买马,抵抗太平军。

曾国藩本来是一个文人,并不懂军事,可当时的朝廷不仅军队涣散,而且国库空虚,因此,急需一些在地方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出来组织兵丁,替朝廷打仗卖命。

曾国藩作为天下文人的楷模,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因此,朝廷希望他在湖南发挥作用,将从广西一路杀到湖南的太平军消灭。

曾国藩也考虑到自己堂堂一个二品官员,如果真要丁忧三年再出山,恐怕朝中早已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他也希望通过军功来保住自己的地位,最终答应了朝廷任命,成为湖南团练大臣。

曾国藩确实是一个奇才,他虽然不懂军事,但十分善于学习,很快就将湘军组建起来,并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大清王朝战斗力最强的劲旅。

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消灭太平军后,他的40万虎狼之师让大清王朝的统治者坐卧不安。

清朝自建立以来,还没有汉人掌握兵权的先例。而当时的大清王朝已经奄奄一息,如果曾国藩拥兵自重,自己黄袍加身,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曾国藩经过和太平军十多年战争后,深知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因此,果断地断了谋反的念头。

为了让朝廷不忌惮自己,曾国藩将他的湘军全部遣散,不留一丝眷恋。他这次退缩,不仅得到了慈禧太后以及朝廷的赏识,也给自己留下了一世英名。

当皇帝的梦想,天下有几个人不想呢?但曾国藩抵制住这种诱惑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客多邦

更多文章

  • 曾国藩:不要看别人的成功,要看别人的努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曾国藩教你如何做到成功,曾国藩成功的秘诀,曾国藩励志名言持之以恒

    历史上的成功人士,从来不把成功当成商品来售卖,而是当作经验,免费讲述给后人,希望后人能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吸取一些教训。如果谁把自己的成功当成商品来赚钱,此人一定是骗子。说到清朝的成功人士,不得不说晚清名臣曾国藩。虽然现在很多宣扬成功学的人也喜欢举曾国藩的例子,但绝对违背了曾国藩当时的想法。在《曾国藩

  • 曾国藩刚刚进入官场时,为何能得到一品大员穆彰阿的赏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曾国藩为什么坐上一品大员,曾国藩一夜之间连升4级,曾国藩为何当二品大员

    要解答这些疑问,就不得不提穆彰阿,道光时期权倾天下的人物。可是,曾国藩刚刚进入官场时,没有任何影响力,他为何能得到一品大员、军机首辅大臣穆彰阿的赏识呢?知道曾国藩和穆彰阿交往的方法后,自然就知道答案了。曾国藩能得到穆彰阿的赏识,综合起来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真诚。真诚每个人都有,是最廉价,也是最宝贵的

  • 崇祯死后如何被葬入陵墓?李闯敷衍了事,顺治大张旗鼓,高下立判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闯的个人资料,崇祯死后顺治大哭,崇祯被逼死为什么还能葬皇陵

    杜撰归杜撰,老朱家的子孙后代还真是有种,没有割地赔款,也没有和亲纳贡。君王死社稷恰是应和了崇祯帝的命运,末代皇帝崇祯倒是非常干脆,不做不休,通过“死社稷”,直接把江山就拱手交出去了。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放到别的朝代怎么看都不像亡国之君。他17岁除掉了祸国殃民大宦官魏忠贤,彻底取消了特务统治。他每天

  • 英国牛津高材生,也是火烧圆明园的元凶,三年后在印度遭雷劈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圆明园谁烧毁的,印度火烧圆明园的部队,圆明园主谋被雷劈中烧了三天三夜

    “额尔金”指的就是英国贵族封号之一,最早为原苏格兰于1633年6月,专门为布鲁斯家族所设立的“埃尔金伯爵”贵族封号,苏格兰在并入英国之后,这一封号也在后来保留了下来。布鲁斯家族第7代传人托马斯布鲁斯以及第八代传人詹姆斯布鲁斯之后,这对父子因劫掠希腊帕特农神庙与火烧中国圆明园的恶行闻名天下。布鲁斯家族

  • 鸦片战争后,道光得知英国女王才23岁,说了一句话,被人贻笑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鸦片战争时的英国女王,鸦片战争英国女王有没有实权,输了鸦片战争道光皇帝伤心吗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对于英国了解并不多,在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和大臣们,才获得了关于英国的大致信息。然而之后的交流,也仅限于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的贸易来往。到了鸦片战争期间,因为清军的惨败,道光帝总算放下了天朝上国的面子,开始正视这个对手,当时的清军将领奕经,虽然指挥战事不利,交

  • 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大功,晚年却被康熙调任边疆,死于任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康熙王朝周培公三藩之乱,康熙平三藩周培公下场,周培公顶撞康熙完整版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周培公被康熙派往沈阳,负责戍边,在天寒地冻的东北戍守了十一年,当康熙听闻周培公的死讯时,康熙十分哀痛,下令停朝一次,彻夜难眠,为周培公守夜。皇帝为臣子守夜,这对臣子来说是莫大的哀荣,周培公究竟为大清国做了哪些杰出的贡献,值得康熙为他守夜?历史上的周培公又是什么

  • 曾国藩:40岁后还一事无成,将这两件事思考明白后,会豁然开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曾国藩真正的三大智慧,曾国藩人生的两大秘密,曾国藩真正的做人方法

    反思也需要方法,如果方法不当,依旧可能让你再次陷入碌碌无为的泥潭中,除了焦急,就剩下焦虑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反思呢?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经验值得借鉴。主要思考这两件事:在40岁前,我们都会有很多目标,如果你的这些目标都未能获得成功后,那么,就要重新审视一下,看看是什么地方做得不足了。曾国藩在40岁时,他

  • 爷坑子,子坑孙,清朝历代财政危机的总爆发——“道光萧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道光时期清朝财政收入,清朝历史上的财税政策,清朝的财政史

    中国在19世纪上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龚自珍,没错,就是那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他在嘉庆末年(约1820年)就已明白指出:“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因为此衰退始于道光时期,因此吴承明称

  • 同治帝死后,他的1后4妃命运如何?地位越低反而寿命越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同治帝之死,同治帝与谁合葬,同治帝一共几个孩子

    在古代,一般来说,皇帝驾崩,后妃的结局无非三种:随帝殉葬、出家为尼、母凭子贵幸得终老。但在清一朝,尤其是慈禧太后当权之后,皇后、嫔妃的命运略有转机。但这种转机,跟慈禧太后的好恶关系极大,这在同治帝的后、妃之间表现格外明显——那么同治帝19岁英年早死后,他的1位皇后和4位妃子命运如何?仔细来看,竟然有

  • 有天子之才,却无天子之命,晚清重量级人物——恭亲王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晚清第一猛人恭亲王,晚清对恭亲王的评价,恭亲王奕訢一生

    在其辅政期间,平定了三监之乱,并制礼作乐,帮助国人从商朝的重鬼逐渐走向关注人类生活的重文。新生的周朝在他辅政期间,有条不紊地向前运行着。东汉末年,同样皇权不振,各方势力起而逐之。而东汉正统所在的汉献帝却无地可守,极为被动。在一方取得一定影响力的曹操却尊天子以令诸侯,借助恭迎汉献帝取得道义上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