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不同的想法,就有不同的结果。舍得放弃,才不会被贪欲和诱惑束缚。同样是风云人物,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举动就充满了智慧。
曾国藩认为:人生要学会退缩,有时一个转身,就能迎来一个春天。这不仅是曾国藩的为官哲学,也是他做人的准则。
在曾国藩的人生中,有两次重大退缩。
第一次退缩:从五部侍郎的位置上离开
咸丰二年(公元1853年),年仅42岁的曾国藩成为五部侍郎,权倾天下。
作为朝中大臣,曾国藩和咸丰皇帝接触的机会比较多,他发现,咸丰和道光的性格完全不同。道光皇帝有理想,虽然很多事情都喜欢亲力亲为,但十分信任自己,而咸丰不仅能力有限,还心胸狭窄,除了他身边的几个亲近大臣外,对很多人都不信任。
曾国藩作为五部侍郎,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他很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惹怒咸丰。
曾国藩是有教训的。有一次,咸丰皇帝派曾国藩到山西视察民情,他见当地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并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而且一些大户还通过放高利贷等方式大肆压榨老百姓,导致冤狱增多等情况后,特意写了两个折子。
曾国藩的折子洋洋洒洒几千字,不仅陈述了民间疾苦,还提出了建议,希望咸丰皇帝以民为重,减轻赋税,限制民间大户放高利贷等。
咸丰皇帝看了曾国藩的折子后,十分怒火,不仅对曾国藩的建议不赞同,还认为是曾国藩仗着自己读书多,知识渊博,在变相教训他这位登基不久的皇帝。
本来,咸丰皇帝要治曾国藩的罪,幸好得到恭亲王、肃顺等人的求情,这才让他幸免于难。
伴君如伴虎,这次虽然得以脱身,谁又知道下次会遇到什么情况呢?曾国藩见咸丰皇帝如此狭隘,听不见手下大臣的真话,当时就动了离京的念头。
清朝时期,一个大臣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随便离开京城的。由于当时的曾国藩才40多岁,就更不能说自己年迈体衰要辞官回家养老了,否则,就是欺君之罪。
按理说,此时的曾国藩正处于事业巅峰,正是风光无限的时刻,怎会有离开朝廷的想法呢?但会识人的曾国藩认为,咸丰皇帝小肚鸡肠,如果自己不舍得眼前的风光,很有可能会命丧京城。
正在曾国藩思考如何才能离开京城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其母亲病逝。曾国藩是一个孝子,在出差途中连夜写了奏折,马不停蹄地决定回家丁忧三年。丁忧是儒家思想的传统,咸丰皇帝也不好阻挡,只好同意曾国藩的求情。(当时有很多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很少有回家丁忧三年的人)。
舍得放弃,才不会被贪欲束缚。这是曾国藩的智慧。
第二次退缩:将湘军遣散
如果说曾国藩的第一次退缩是因为母亲去世的原因,那么,他的第二次退缩就带有高超的智慧和勇气了。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43岁的曾国藩在家为母亲守孝一年时间不到,就多次接到朝廷圣旨,让他出任湖南团练大臣,招兵买马,抵抗太平军。
曾国藩本来是一个文人,并不懂军事,可当时的朝廷不仅军队涣散,而且国库空虚,因此,急需一些在地方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出来组织兵丁,替朝廷打仗卖命。
曾国藩作为天下文人的楷模,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因此,朝廷希望他在湖南发挥作用,将从广西一路杀到湖南的太平军消灭。
曾国藩也考虑到自己堂堂一个二品官员,如果真要丁忧三年再出山,恐怕朝中早已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他也希望通过军功来保住自己的地位,最终答应了朝廷任命,成为湖南团练大臣。
曾国藩确实是一个奇才,他虽然不懂军事,但十分善于学习,很快就将湘军组建起来,并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大清王朝战斗力最强的劲旅。
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消灭太平军后,他的40万虎狼之师让大清王朝的统治者坐卧不安。
清朝自建立以来,还没有汉人掌握兵权的先例。而当时的大清王朝已经奄奄一息,如果曾国藩拥兵自重,自己黄袍加身,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曾国藩经过和太平军十多年战争后,深知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因此,果断地断了谋反的念头。
为了让朝廷不忌惮自己,曾国藩将他的湘军全部遣散,不留一丝眷恋。他这次退缩,不仅得到了慈禧太后以及朝廷的赏识,也给自己留下了一世英名。
当皇帝的梦想,天下有几个人不想呢?但曾国藩抵制住这种诱惑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客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