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梅妃样样胜过杨贵妃,为什么反倒是杨贵妃更得宠?有一样她比不过

梅妃样样胜过杨贵妃,为什么反倒是杨贵妃更得宠?有一样她比不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962 更新时间:2024/1/19 21:21:42

实际上,李隆基在遇见杨贵妃之前,还曾宠爱过一位叫梅妃的女子。相传,梅妃的容貌尚在玉环之上,恰似天宫仙女下凡。可惜的是,杨玉环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梅妃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致使梅妃成了李隆基生命中的过客,被弃置于冷宫,晚景凄凉。

那么,为何杨玉环姿色不如梅妃,反倒比梅妃更加得宠呢?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杨贵妃是多才多艺的美人,除了动人的容颜和妖娆的身段外,还精擅胡舞,这才使李隆基移情别恋。通过查阅史料,笔者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梅妃非但不是花瓶,反而,是历代后妃中罕见的才女。

她自幼饱读诗书,九岁时便能背诵《诗经》中的经典段落,十四岁就能吟诗作对,时人常将其比作晋朝才女谢道韫。除了文采过人外,梅妃还精通各式各样的乐器,对歌舞亦有涉猎,这一特长更使喜好音乐的李隆基对其宠爱备至。由此可见,梅妃在才艺方面远胜杨玉环,外在因素并不是她失宠的原因。

史料中对于梅妃的记载极少,一句“梅妃喜梅,气节若梅”十分隐晦地向我们透露了梅妃的性格,或许,这才是是梅妃失宠的关键原因。

在这里,我们且将梅妃放在一旁,看看杨玉环是如何独得李隆基宠爱的。

所谓,“六宫粉黛无颜色”只是诗句中的描写,想要一窥贵妃的魅力,还需从更直观的画像中入手。在后世画家所绘的各种版本《出浴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后世画家为了描绘贵妃的风姿不知耗费了多少笔墨。不论画家们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其笔下的贵妃几乎都大同小异:杨玉环在华清池中清洁身体,随后如出水芙蓉般浮出水面,在几个丫鬟的搀扶下披上一件轻纱。

为什么连出浴都需要下人的搀扶呢?

或许是因为画家们想要表现“侍儿扶起娇无力”这一特点。此时,娇柔若无骨的玉环穿着松松垮垮的薄衫,仿佛多走一步就要摔倒在地,让画外的观者忍不住想要钻进画卷中搀她一把。其实,“娇柔”就是杨玉环的一大致胜法宝,李隆基身为一国之君,在人前人后风光无限,想必这样的男人不会喜欢一个“女强人”。如此看来,“气节若梅”的梅妃太过高傲,不如娇柔的杨玉环惹人怜爱。她经常与强势的李隆基针锋相对,久而久之,两人难免会发生摩擦,也难怪李隆基会移情别恋。

那么,为何梅妃会心高气傲呢?

相传,梅妃所在的江氏是闽地望族,梅妃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当时的大唐虽然开放,但儒术已在中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所以,“无才之女”受欢迎的程度远超才女。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时人希望从无才女人的身上获取畸形的优越感,因此,梅妃的才学和见识反倒成了她得宠的“绊脚石”。

梅妃入宫前,李隆基最喜欢的惠妃已香消玉殒。史料中并无关于武惠妃才学的记载,从她陷害大臣排除异己的做法来看武惠妃是个非常浅薄的女人。此时的唐玄宗深爱武惠妃,所以,纵容了她的种种出格举动。武惠妃过世后,唐玄宗陷入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终日郁郁寡欢,被身边的小人钻了空子。高力士为了讨好李隆基,上表劝皇帝在民间展开选秀。

李隆基选秀的初衷又是什么呢?不过是想找个女子作武惠妃的替代品罢了。

就这样,梅妃走进李隆基的视线,前文我们提到梅妃的容貌堪比天人,自然会在众多秀女中脱颖而出。李隆基与梅妃接触了一段时间,从她的身上发现了许多不同于武惠妃的特质,这个女人才貌双绝,她与“文艺青年”李隆基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所以,两人在一起时自是如胶似漆,李隆基很快便走出了武惠妃去世的阴霾。李隆基是个重视感情的人,他不但对女子用情极深,对自己的兄弟亦是如此。

唐玄宗登基之初,经常与宋王成器、申王成义、歧王范、薛王丛四位本家兄弟饮宴,饮到酣处索性与兄弟们同寝。兄弟五人不但情深义重,他们的喜好也大体相同,李隆基在宫殿中摆下五个帷帐,与兄弟们盘坐其中,谈天论地,从诗赋聊到音律,相处的非常融洽。李隆基将梅妃召入后宫后,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个才女引荐给自己的兄弟们,于是,他在饮宴中请出梅妃,让她吹奏白玉笛助兴。

一时间,梅妃的笛声绕梁,五个兄弟听得如痴如醉。随后,李隆基又派人取出自己珍藏的美酒,款待诸王。梅妃端着酒具向众人敬酒,薛王酒量不济,已喝得东倒西歪,恍然间,从桌下伸出脚勾住梅妃的纤纤玉足,神魂颠倒。梅妃颇识大体,不想让众人难看,便不动声色地挣脱,随后,跑回自己的寝宫中不再出来。唐玄宗不明就里,问左右:“梅妃为何不告而别?”

宫女们答道:“娘娘鞋子上的玉珠脱落,待回宫重整珠鞋后就来。”过了好一会,仍不见梅妃返回,李隆基心下起疑,派人催促梅妃尽快回到殿上,谁知梅妃竟以腹痛为由,拒绝出席。失去美人坐陪,李隆基失去了饮宴的心思,众人寒暄几句早早散场。第二天一早,薛王醒了酒,想起昨天的失礼行为后面如土色,生怕梅妃会在李隆基面前告状,自己小命不保。

于是,薛王负荆请罪,跑到李隆基面前磕头说道:“承蒙皇兄赐下饮宴,我酒量不佳,醉酒后误触皇嫂的珠鞋,这虽是无心之举,但终究酿成大祸,请皇兄惩罚我。”李隆基听罢,顿时想通了昨日饮宴时梅妃不辞而别的原因,但是,薛王是李隆基的兄弟,李隆基亦不想与他翻脸,便大度地说道:“既然是无心之举,朕自然不会追究。”此件事了,唐玄宗来到后宫想要试探梅妃。

梅妃深明大义,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缘故破坏皇上与诸王的兄弟情,于是,仍竭力否认。李隆基见梅妃一心想着皇家骨肉之情,竟甘愿受辱息事宁人,对这个女人愈发宠爱。

可惜的是,梅妃的“深明大义”恰恰成了她失宠的最大原因。

众所周知,杨玉环与李隆基之间的爱情是有违伦常的,在杨玉环入宫之前已被李隆基的儿子寿王娶作王妃,李隆基强幸玉环之举无疑是“扒灰”,难免会受千夫所指。梅妃听说这件事后,怒不可遏,当即写下一首《楼东赋》,希望李隆基能够回头:

“玉鉴尘生,凤奁香殄。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缘。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摽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飏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楼上黄昏兮,听风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宴,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画鷁[yì]之仙舟。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悉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可惜的是,李隆基沉浸在与杨玉环的淫乐中无法自拔,况且,梅妃的讽诗已触动了他的敏感神经,所以,梅妃自然遭到了冷落。

自李隆基宠幸杨玉环后,不再励精图治,反而,展现出种种怠政的迹象。识大体的梅妃不遗余力地劝说李隆基,但擅长撒娇的杨玉环时常在皇帝耳边吹“枕边风”,在她的曲解下梅妃的好言相劝全都成了逆耳的恶语。而梅妃一再揭李隆基的伤疤亦使皇帝恼羞成怒,李隆基终于一纸诏书将梅妃打入冷宫。不过,若说梅妃就此失宠,倒也不尽然。毕竟,此女除了性格刚烈以外,不论相貌才学均胜杨玉环一筹。

所以说,李隆基虽厌恶她的高尚气节,但又时常想起两人在一起无话不谈的日子,陷入深深的矛盾中。这年梅花盛开,趁着杨玉环回娘家探亲,李隆基便派出贴身的小太监,打着听戏的幌子请梅妃前往翠华西阁相见。谁知杨玉环听说这件事后,第一时间闯入翠华西阁打算“捉奸”,吓得李隆基只能抱着梅妃躲进夹墙中。后来,杨玉环揪出二人,面色不善,李隆基只能将梅妃送走了。

再后来,李隆基思念梅妃,便命人把外国使节进贡的一斛珍珠送给梅妃。梅妃回诗《谢赐珍珠》,不受: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我很久没有画我的柳叶眉了,面上的残妆和著眼泪打湿了我的红绡衣。我自是很久没有梳洗过了,你也不必送一斛珍珠来安慰我的寂寥之心。”

皇帝看完诗,指示乐府为这首诗谱一个新曲子,取名《一斛珠》,并且,又差人将梅妃留下的鞋子和金钗送去给梅妃,梅妃问使者道:“陛下打定主意要抛弃我了?”使者答道:“陛下并未抛弃娘娘,只是害怕太真撒泼。”梅妃伤心地说道:“为了不让那个胖丫头吃醋,陛下竟如此疏离我,这与抛弃我何异?”杨玉环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觉得李隆基背弃了自己,于是,躲在后宫中一杯接着一杯地借酒浇愁。

酒过三巡后,杨玉环越想越气,她本是善妒媚浪的女人,怎会容忍自己的男人临幸其他后妃呢?杨玉环一气之下,叫来两个太监,与二人做“求欢状”,放浪形骸。后人将这一历史事件改编成经典剧目“贵妃醉酒”,但却删减了其中不堪入目的色情表演,徒留杨玉环一人孤芳自赏。实际上,所谓“贵妃醉酒”不过是一个小家子气的女人撒泼做出的低俗举动罢了。

总而言之,梅妃被浅薄的杨玉环击败,独居冷宫无人问津。安史之乱之际,梅妃为了守贞,用白布包裹自己的身体,毅然决然地投井自尽,可歌可泣。也有传言,直到某天梅妃托梦给皇帝,梅妃说:“当年陛下逃难时,我死在乱兵的手上,有可怜我的人,把我埋在池子东边的梅树下。”最终,在温泉池边梅树底下,找到了梅妃尸体,外面用锦褥裹着,上面堆着差不多三尺厚的土。

察看梅妃身上肋下有刀痕,唐玄宗放声大哭,以妃礼改葬。又命人在她的墓地四周种满各种梅树,并亲手为她写下祭文......

与终日争宠吃醋缠绵于李隆基身边的杨玉环相比,她们两人自然高下立判了。

参考资料:

【《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本能很快平定,结果却打了八年,硬将大唐拖入了深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安史之乱初期大唐有可能胜利吗,安史之乱对大唐及后期的深远影响,安史之乱大唐的转折点

    既然如此,为什么叛乱八年之后才结束呢?会不会是唐军统帅郭子仪能力不够呢?既然,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发起者,那就从他开始说起。虽然,安禄山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但不可否认,他确实可以称作是一代奸雄。据历史记载,他精通六种语言,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在叛乱之前,安禄山曾经做过牙郎。在封建社会,这种职业主要是

  • 东北亚小霸主高句丽为何让隋唐两代强盛王朝持续不断的攻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为什么要灭掉高句丽,高句丽和唐朝谁厉害,唐朝为啥不吞并高句丽

    首先说明高句丽是我国扶余人在我国境内建立的政权,后来扩展到朝鲜半岛。民族以濊貊和扶余人为主,后又吸收了部分靺鞨人以及三韩人。高句丽从公元37年汉朝时期开始建国到公元668年被唐朝灭掉,前后存续了600多年。高句丽原来和中原并不接壤,在三国时期由于辽东公孙氏被曹魏灭掉后开始蚕食辽西领土。这下把曹魏惹恼

  • 杜甫年轻时曾游历三山五岳,为何后半生穷困潦倒,连饭都吃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杜甫哪时开始游历,杜甫为什么穷困潦倒,杜甫一生游历过哪些地方

    这句诗,出自杜甫所作《天末怀李白》,意思是说:命好的人,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那些害人精魑魅魍魉,则最喜活人犯错。杜甫这句诗简直就是他后半生穷困潦倒的真实写照!之所以会说杜甫后半生穷困潦倒,是因为,杜甫的前半生,并没有后人想象中的那边穷困;而杜甫后半生的穷困,恰如诗中所言:命不好。杜甫出身襄阳杜氏,祖

  •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犹豫不定,幸亏此人一段话让他下定决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怎么记载下来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的罪行,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完整版

    大唐开国元勋张公瑾的名字比较有意思,很多人都以为“公瑾”并非他的名,而是像“周公瑾”一样的字,实则不然。张公瑾生于魏州,年轻时曾在王世充手下担任长史。长史这一职务在隋朝时期仅相当于幕僚,并不算位高权重。由于王世充势力败局已定,所以,张公瑾与当地刺史崔枢决定投靠大唐。张公瑾是个聪明人,正所谓“良禽择木

  • 唐朝长安城繁盛无比,是谁将其毁掉?三个无赖一个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的长安城布局特点,唐朝的长安城具有什么特点,唐朝的长安城有多大面积

    城市最怕的就是战争,而到了唐朝中后期,战乱不断,长安城也成为战场,叛军、吐蕃军队多次攻陷长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长安城毕竟规模宏大,几经修复,基本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可是到了唐朝末年,四个无赖加上一个宦官,彻底摧毁了长安城。事情还得从880年说起,这一年年底黄巢率领起义军兵不血刃,占领长安城。黄巢

  • 唐朝县令举办宴会招待下属 夫人吃醋大闹现场 沦为笑话丢了乌纱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时期长安城县令,唐朝县令的故事,唐朝县令权力有多大

    当时的广东桂阳(今广东连州市)县令名叫阮嵩,此人主政一方,执政能力倒也马马虎虎,没有什么大功也无大过,执政能力考核方面倒也在及格线上。但阮嵩却有着一个众人皆知的“秘密”,那便是家中有只醋意极浓的母老虎阎氏,时不时的就会河东狮吼,而且根本不顾及场合,说摔碗就摔碗,毫不给阮嵩一点面子。尤其见不得阮嵩与任

  • 从西晋灭亡到隋朝统一,中间这持续数百年的动荡是否有统一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晋和隋朝相隔多少年,西晋隋朝演变,西晋和隋朝哪个强

    无论是苻坚的前秦还是刘裕北伐,都发生在南北朝形成之前。因为一旦南北实力相近对峙局面形成之后,就很难改变。可能对于苻坚和刘裕来说,历史都给了他们成为统一帝王的机会。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他们都没有把握住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最终功亏一篑。刘裕好歹建基称帝独霸一方,而苻坚就惨了身死国灭。下面我们来做下详细梳

  • 你认为赵匡胤有资格和横扫北戎威加海内的“天可汗”李世民比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不配和李世民齐名,李世民和赵匡胤共同特点,赵匡胤vs李世民

    其实唐宋是紧挨着的两个王朝,不过中间穿插了7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客观上说唐朝依然是在经过农民起义打击后亡于藩镇(其实后梁太祖朱温也是黄巢起义军中的一员)。而宋朝是亡于外敌。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面临的局面和开拓的文治武功。建国基础以及称帝过程首先我们看唐朝创建者李渊的庙号唐高祖

  • 唐朝29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为何古代王朝难破300年国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因此,如果是按照广义上的封建时期来算,超过300年的王朝不是没有,夏商周这些政权都有着500年的历程。再例如宋朝,虽然中间因为战乱分为了北宋(960~1127)与南宋(1127~1279),但两朝加起来也有将近320年历史。不过放诸整个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超过300年的政权的确罕见,这里,笔者就与大家

  • 唐朝的军事力量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军事能力很强吗,唐朝正规军事实力,唐朝军事实力全面排名

    从这些来讲的话,确实是能够看得出当时明朝和宋朝的实力有多么出色,不过说到朝代的军事力量,也有人会想到唐朝,众所周知,唐朝是太平盛世,万国来朝,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国富民强民风淳朴,并且唐朝还拥有许多大将名臣。唐朝的军事力量则是一大重点,并且更是抵御了不少外族,得到很多人的尊敬。不过有一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