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代都以曹魏为正统,为什么到了宋朝,却开始以刘备为正统?

历代都以曹魏为正统,为什么到了宋朝,却开始以刘备为正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537 更新时间:2024/1/22 18:32:13

至少在宋朝之前,各朝代的史书基本上都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原因其实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因为三国志成书是在司马氏建立的晋朝,而晋朝的江山是从曹魏手里篡夺来的,如果不承认曹魏的合法性,司马氏的合法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从三国志开始,都是以曹魏为正统,来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

而从曹魏时期开始,就以正统自居,把蜀汉和东吴都视为分裂割据政权。在刘备死后,曹丕就曾经让王朗陈群等人给诸葛亮写信,目的就是让蜀汉自去帝号,称臣称藩,诸葛亮一开始没有理会,后面专门写了一封公开信作答。这就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王司徒阵前嬉戏的桥段的由来,也就是曹魏的诱降攻势。

当然,曹魏这么干,也不是毫无来由的。在曹操死后,刘备曾经派人以吊祭的名义去见曹丕,但是曹丕认为刘备是“因丧求好”,很不愿意,就拒绝了刘备,没有接待,让边境接了书信就把来使送走了。刘备这次写信给曹丕,其实就是想照猫画虎,先和曹丕搞好关系,为伐吴做准备。孙权在偷袭荆州之前,就先给曹操奉表称臣了。

所以曹魏始终不承认刘备和蜀汉的正当性。从曹魏自己的角度来看,这当然也是成立的。毕竟曹魏的皇位是汉献帝通过禅让程序交给他的,这是皇权转移的合法程序,而刘备称帝只是下属拥戴,没有什么正当性。东吴就更不用说了,孙权曾对曹操称臣,后来又对曹丕称臣,一直到曹丕死后,孙权才正式称帝,是毫无疑问的割据政权。

在曹魏的正式文献里,对蜀汉也一直称为蜀,而不称汉。蜀汉这边当然就不一样了,不管曹魏把他们叫什么,他们都是以汉朝正统自居的。江山是高祖打下的江山,汉献帝没守住,其他高祖子孙谁都有资格也有义务重振汉室。所以,在蜀汉这边,一直把曹魏视为篡权夺位的汉贼。这也就是蜀汉说的,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曹魏就是贼。

经历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西晋就在八王之乱和五胡之乱的内外打击之下,不得不渡江南迁,衣冠南渡,也就是后来的东晋。东晋虽然局面也已经很糟糕了,但毕竟在五胡十六国那样的时代里,还是个汉人政权,又是皇室正统,所以后来大多数也都是承认东晋的正统地位的。加上北魏早期曾经东晋有往来,所以东晋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隋朝的政权是篡夺北周而来的,也灭了南朝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南陈,但隋朝也承认东晋的正统地位。到了唐朝修订晋书的时候,仍然还是坚持曹魏、西晋、东晋这样的正统叙述,但同时也为北魏另外修订了史书,等于也承认了北魏的历史地位,所以东晋的正统地位其实已经有些动摇了。在晋书中,唐太宗嫌主持修书的大臣对司马氏还不够黑,干脆自己下手亲自写了评论,把司马氏黑得一塌糊涂。

即便如此,唐朝也不否认三国时期曹魏的正统地位。但司马氏的正统地位既然动摇了,连带的自然也会影响到曹魏的正统地位,对曹操的非议也就越来越多了,对刘备的同情也开始逐渐盛行起来。也是在这个时期,对王朝正统地位的认定标准也越来越严谨,对禅让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对曹魏正统性的彻底质疑出现在宋朝。虽然赵匡胤也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的政权,但毕竟是他完成了统一,消灭了持续多年的封建割据状态。到了南宋,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因为为蜀汉的正统性辩护,就是为南宋自身的合法性辩护。南宋也对金国称臣了,如果按照之前的正统叙述,那么金国就成了正统,南宋就不是了。所以从南宋开始,特别强调蜀汉的正统性。之后元明清也基本上延续下来了。

更多文章

  • 崇祯为什么用三片肉一碗冬瓜汤祭祀朱元璋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就祭祀来说,历朝历代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个仪式所纪念的朝代的开国之君,所纪念的是一个皇室的列祖列宗。在古代的时候,古人非常相信祖先对于后辈的保佑,对于后辈的照顾。他们会认为,只要将祖先供奉好了,就能够得到一定的庇护,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那个时候的帝王

  • 古人如何留住人才?刘备为此人当众大哭,朱元璋得此女才当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邦刘备朱元璋谁最励志,朱元璋和刘备谁最厉害,刘备和朱元璋的历史

    ▲刘备与诸葛亮 一、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出入沙场,他有勇有谋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可惜的是,他的建议始终得不到采纳,韩信也得不到项羽的重用。于是,他转投了刘邦麾下。刘邦对于韩信的到来并没有过多在意,给了一个管理粮草的职务便不在过问。韩信大失所望,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在一

  • 此人武功高强,却在包拯死后莫名失踪,原因泪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包拯死亡的真相,包拯神像,包拯铡三个儿子

    包拯一生断案无数,他在治理的地方上,百姓安居乐业,很难见到什么江洋大盗。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做法,也侵犯了很多权贵的利益,使得他在朝中树敌无数,都想至他于死地。在宋仁宗嘉佑七年左右,包拯在枢密院突然疾病发作,尽管皇帝及时派了御医,但包拯在多年的劳累下,已然积劳成疾,病入膏肓了。包拯回到府上,知道自己

  •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胜利后,首席功臣丘福,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棣靖难前参加过哪些战斗,朱棣靖难多亏了谁,丘福与朱棣

    那么首席功臣丘福,最后的结局如何?丘福本就是军旅出身,在朱棣麾下服役,积功至千户。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以朱允炆为皇太孙。而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即位伊始他便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进行削藩。而朱棣作为塞边九王之中此时实力最为强大的藩王(此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已经去世),

  • 宋太宗结束了群雄割据,一统天下,为何后世对他大多是差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太宗治国,宋太祖宋太宗统一了哪里,历史上真实的宋太宗的国力

    宋太宗之所以会得到如此多的差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德不配位。首先,宋太宗得位不正,对于这个问题,他永远都没有办法解释清楚。他的同胞哥哥是赵匡胤,赵匡胤50岁那年暴死在宫中,同一天内,作为弟弟的赵光义继承皇位。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来,这明显是有预谋的,赵匡胤没有什么大病,莫名暴死这件事情几乎没人相信。此外

  • 他躲过了朱元璋的“狡兔死”,没躲过朱棣的“走狗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和朱棣谁更残暴,朱棣与朱元璋的故事,朱棣晚年对朱元璋有什么影响

    耿炳文,明太祖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濠州(今属安徽凤阳)人,生于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大明开国功臣之一,其父亲耿君用曾任职管军总管,父亲去世后,耿炳文承袭了父亲的总管职位。耿炳文英勇善战,曾多次击败张士诚义军,跟随常遇春、徐达征战山西、陕西等地,战功卓著,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官职。明朝建

  • 开国六公爵的死,几人正常,几人意外 朱元璋是否有杀功臣之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杀的功臣一览表,朱元璋杀功臣严重后果,朱元璋追封哪些公爵

    俗话说:逆境出人才,时势造英雄,在元末农民起义纷纷的动荡时期,各路英豪汇集人马,为了推翻元朝的暴政,也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奖品——皇位,而在疆场驰骋。经过多轮角逐,最终以朱元璋的胜出而告终。朱元璋的胜利是在他本人指挥有方,手下武将出力、文人出谋的情况得到的,那么在他位登九五之后,自然就需要封赏这些开国

  • 髡刑是把全身的毛剃光,有侮辱性,朱元璋为何对亲儿子处以髡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为何对亲儿子处以髡刑,朱元璋最残忍刑罚,朱元璋最残暴刑法

    鲁王朱檀可谓万千宠爱,系于一身。洪武16年(1383年),鲁王朱檀14岁的时候,奉命娶了汤和的女儿为妃;16岁到山东兖州就藩(也就是去往自己的封地)。朱元璋非常疼爱这个儿子,在株潭临走之前,还特意交代要好好治理封地的百姓;并且让朱檀的舅舅武定侯郭英亲自护送朱檀去兖州。谁知道离开京城到了封地之后,好孩

  • 张居正: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名相,一生毁誉参半却续命明朝半个世纪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居正与历代名相的能力比较知乎,张居正为什么被称为一代名相,张居正是名相吗

    张居正:有利民生计,无惭良辅臣 以前学历史时就知道有个“一条鞭法”,是张居正实行的改革之法,在那“造反皆有理,改革即进步”的时代,张居正自然是一正面形象,但却又好像有点似是而非的感觉,形象之正不如范仲淹,改革之举远逊王安石,总是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意味。张居正被有些人称为明朝第一宰相,但历史上对他总

  • 故事:北宋盗墓贼遭遇什么离奇事件?什么诱使他们违背誓言找到那个神秘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盗墓人员照片大全,北宋灭亡后盗墓,盗墓贼历史故事

    盗墓摸金,发家致富?前些年,网络上流行盗墓小说,一时间盗墓掘坟似乎变得很高大上!其实,在历朝历代,盗墓掘坟都是遭人切齿痛恨的行当,偶有发财的人,也大都不得善终。这里讲一个大宋盗墓贼的离奇故事,以资警示。混混北宋太宗淳化年间,杭州人朱某依靠盗墓发家致富。在他周围聚集了六七个志同道合的混混,每逢月黑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