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迁都北京的利弊如何,如果没有迁都大明国祚会不会更长?

朱棣迁都北京的利弊如何,如果没有迁都大明国祚会不会更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882 更新时间:2024/1/20 3:28:36

南京本就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理想建都之地

一个王朝定都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军事安全、政治、经济以及长治久安的需要都要考虑到。明太祖朱元璋崛起于江南,虽然扫平群雄后在南京称帝但是并不太情愿在南京建都。当时长安、洛阳、北京都在考虑范围内,太子朱标去世前还曾详细考察过迁都长安的可能性。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南京并不是最恰当的建都地。

在明朝之前所有建都南京的王朝都是偏安或者是小王朝,所以朱元璋也有点忌讳。唯恐新生的大明王朝步割据政权的后尘;况且大明王朝的生死大敌在北方,定都南方的南京明显在调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及时性上会差很多。而汉唐定都的长安已经残破不堪,曾经富庶的关中变的贫瘠。况且大明王朝版图明显偏东,如果建都长安很容易受到攻击。

明成祖朱棣迁都抉择假设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择地建都的问题到了明成祖朱棣依然存在。朱棣迁都北京绝对不止是回到自己封地这么简单,朱棣作为大明王朝的君主没有那么狭隘。都说在什么位置操什么心,作为一国帝王考虑的更多是从全局角度考虑整个帝国的兴衰。再说朱棣迁都的时间是永乐十九年,也即是说朱棣在南京称帝将近二十年后才真正迁都。这段时间足够朱棣完成在南京的洗牌,更不消说建文帝仅仅登基几年的影响。所以肯定不是这几方面的原因,那么我们姑且揣测一下朱棣考虑的内容肯定包含如下内容:北方经济开发、积极的国土防御政策以及天子守国门的危机感为前提的九边防御体系。

北方经济开发:

从三国时期南方经济被着重开发,经历东晋南北朝乃至两宋的开发江南的富庶已经远超北方。东晋、南朝、两宋国土范围基本都在南方,不尽力开发无法对抗北方政权。所以从南朝开始南方经济就已经超过了北方,到唐朝中后期由于北方因安史之乱造成的残破景象,南方已经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提供地区。

所以到了明朝依然如此,大明经济南方重于北方。大明经济重心在南方,为了重新提振北方经济也是迁都的一个原因。只有迁都北京,北方经济才有可能进一步受到刺激焕发活力。虽然历史上明朝赋税还是以江南为主,但是在非常时期(比如也先围城)北方的粮饷和兵员真正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果明成祖朱棣没有迁都,那么由于都城造成的虹吸作用人才、资金都会向南方聚集。本就相对落后的北方经济只能越来越差,北方对蒙古防御所需的粮食等物资还得从南方运输。长久以后这就会形成北方经济愈发困顿的恶性循环。

积极的国土防御政策:

大明王朝是通过推翻元朝建立的国祚,可以说是唯一从南逐北建立的政权。但是蒙元并没有被消灭,而是以成建制的方式退回草原依然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朱棣在位时也曾数次亲征蒙古,他深刻感觉到迁都北京的必要性。因为如果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远在江南,一旦情况有变在缺乏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情况下即使以六百里加急递送战报也会耽误军情。况且还需要从南方调运粮草,造成攻击蒙古的周期的延长。

迁都让后世君臣有危机意识,维持对蒙古的军事压制

从这个角度说朱棣确实为了大明江山永固煞费苦心,因为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都城在大后方的南京无论北方局势多么糜烂南方依旧可以歌舞升平。因为不是哪代帝王都有争雄的帝王之心,除了懂得开国艰难的前两代君主就是少数有大局观的帝王了。

即便不是昏君,就是守成之君远在江南也无法直接体会帝国北方的危难。也许停留在战报上的字面描述远没有亲眼所见来的震撼,所以必须要迁都北京。要让后代君主以天子守国门的姿态感受蒙古各部带来的军事威胁,再此基础上配置重金打造的九边防御体系才能让大明江山长治久安。如果不是朱棣没有迁都的话,瓦剌在突破九边后最理想的结局也不过是维持南北对峙的偏安局面。

小结:

虽然在崇祯自杀亡国后,无数人慨叹如果当时建都南京的话明朝不会这么仓促亡国。但是可能大家都没有考虑过,如果不是朱棣力排众议的迁都也许大明维持不了276年大一统的国祚。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更多文章

  • 元明亡后有北元、南明,清朝亡后为何没有西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看清朝崛起的老家白山黑水间的大东北,已经是日俄、地方军阀以及多如牛毛的土匪乐园。没有任何武装力量的清朝遗老遗少没有力量回到老家在建立偏安政权了(新军都在袁世凯手里),再说国情也不允许割据政权存在。东北日俄、地方军阀云集,没有任何清朝遗老遗少延续政权的可能清朝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即便入关以

  • 22岁的徐达为何要跟随25岁的朱元璋造反?跟高利贷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上的徐达是朱元璋杀死的吗,朱元璋与徐达真实关系,朱元璋没杀徐达吗

    大家熟知的徐达、汤和等大将,其实都是朱元璋同一个村子里的伙伴。朱元璋和他的伙伴们相比,是最为贫困的一个,家里不仅弟兄姊妹多,而且还没有一寸土地,即使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哥哥饿死后,就连找一块安葬的地方都没有,可见什么叫真正的家徒四壁。徐达和朱元璋相比,家庭条件要稍微好一点,至少家里还有几亩贫瘠的土地。

  • 大明王朝为什么始终未能摆脱蒙古的威胁和袭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明王朝衰败的根源,鼎盛时期的大明王朝,大明与蒙古的融合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相对普通的大一统王朝,由于是最有一个汉人王朝所以被无数明粉喜爱。而蒙古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政权:一般游牧政权的生命周期和中原王朝差不多,或者更短;而蒙古则突破这个规律延续了数百年。并且在经过短暂的蛰伏后迅速成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明朝被迫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构筑九边重镇防备蒙古。那

  • 草根陈友谅大败朱元璋,不是因为刘伯温计策那么简单,还有他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伯温陈友谅完整版,陈友谅是怎么被朱元璋打败的,陈友谅打败朱元璋能统一天下吗

    陈友谅和朱元璋都出生在贫困家庭,而陈友谅是在渔民家庭长大的。他的父亲是一个受歧视的上门女婿,即使他原来的姓氏已经改变,这种生活也不容易,但出身并没有成为他的负担。他从小就博才多学,学过武术,后来当了一名县吏,这显然这不是他的目标,所以他趁着战争的混乱,投身于红巾军,并很快在一个炮火猛烈的生死攸关的时

  • 没有这个人,赵匡胤很难完成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匡胤完成统一全国了吗,赵匡胤统一原因,赵匡胤能统一天下吗

    那么,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继承人呢?郭威出生于河北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随母亲生活了几年之后,母亲也因为积劳成疾死了。孤身一人且年龄还小的郭威,无法独自一人生活,所以,只能跟着远亲生活,一直到他长大成人。郭威的幼年,过得并不快乐,死了父亲没几年又失去母亲,小小年龄就丧失双亲,尝遍了人间疾苦

  • 一中亚的富裕国家,被成吉思汗征服后,800年都没翻过身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成吉思汗为何疯狂扩张内陆国,成吉思汗征服中亚,成吉思汗与中亚的关系

    蒙古经济是以游牧为主的,随着他们陆续征服了远比他们先进的文明,他们将及其落后的一套思想带入进去,在占领了南宋以后,曾有人建议将城池全部拆掉,播种牧草,还是因为有一些极为开明的人反对这样做,才使得中原文明得以幸存下来,元朝建立的90多年里面,黄河改道不去治理,科举制度形同虚设,是对文化极大的破坏。事实

  • 北宋太后刘娥临终前,为何不断拉扯衣服,到底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宋皇太后刘娥,刘娥临终,北宋太后刘娥死亡年龄

    如果说这都不算惊奇?也许有人会问了:历史上做到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多了,又不止此一人。那么如果看到她的人生履历,你就会敬佩她的能力。刘娥传奇一生的开端刘娥本是四川成都人,生于宋太祖赵匡胤年间(公元968年)。出身卑微,15岁时嫁给了银匠龚美为妻,一起到京城开封靠卖艺讨生活(后刘娥声称龚美只不过是自己的表

  • 野史:赵匡胤属下强抢民女,面对百姓质问,赵匡胤如何回答?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野史赵匡胤的结拜兄弟,赵匡胤是忠是奸,赵匡胤上位过程

    但是在有一件事情上,即便是赵匡胤也感受到非常的棘手,他一度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便是当时宋朝初年的检校太尉张美因为欺凌民女,被老百姓状告一事。赵匡胤该怎么办呢?或者说,如果你是皇帝,老百姓状告你手下的重臣,你该如何处理?是一切按照法律,还是偏袒自己的臣子?无论怎么做都需要足够多的智慧,但是赵匡胤却想出

  • 明末大将曹文诏,崇祯闻其死悲伤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末曹文诏,明末皇帝崇祯死亡之谜,崇祯有多信任曹将军

    在崇祯初年,因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导致国家的国库空虚,流民四起,各地的大小农民起义军,数不胜数,勇猛的曹文诏因此也被抽调到叛乱最重的陕西平叛,曹文诏的到来,开启了农民军的噩梦,因为曹文诏的军事能力卓越外加关宁军常年在辽东跟清军战斗,战斗经验丰富,打没有军事素养的农民军自然不在话下,在陕西的第一年,就

  • 魏忠贤临死前劝告过崇祯,但他不懂,不然明朝未必会被灭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魏忠贤临死对崇祯说一番话,崇祯怎么废掉魏忠贤,崇祯为什么不杀魏忠贤

    自古以来,皇帝和大臣就是权力博弈的游戏者。汉朝的时候,宦官和外戚争权导致,东汉的灭亡。到了明朝的时候又出现了,宦官和东林党争权的局面。那么有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宦官真的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么?我们看魏忠贤当权的时候做了什么,任人唯亲,大肆培养自己的朋党,贪污受贿,全国各地都为魏忠贤修建生祠。宦官虽然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