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的一块石碑,揭开“关羽崇拜”的演化过程,但却对三国很不屑

北宋的一块石碑,揭开“关羽崇拜”的演化过程,但却对三国很不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18 更新时间:2024/2/16 11:59:36

《三国志》是中国“二十五史”中的一部,记载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中国的历史,算是一部正史。当时,有许多文人都在编写三国的历史,却只有陈寿编写的《三国志》,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连夏侯湛都自愧不如。

那么,在《三国志》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关于《三国志》背后的故事,要从一块旧石碑说起。

旧题“沁县城关关庙碑”(额题“威胜军新建蜀荡寇将‘军汉寿亭’关侯庙记”),这块碑立于北宋时期,在我国关于庙碑记实物中现存最早的一块。石碑正面部分有两千多字,背面则有三千多字。因为,文字篇幅过大,不能一一收录。

雍正十三年,编撰的《山西通志》中,就对石碑做了详细的介绍:

沁州汉寿亭侯庙:宋仁宗时侬智高陷邕州,铜川神虎第七军以矫捷应募。行次荔浦,祷于祠下。广源以南地,多深林,蛮伐木塞路。忽大风卷卧木,军得并进。及战,有神兵旗帜戈甲,弥亘山野。敌顾望恇怯,军遂大克。归建庙。李汉杰撰记。

虽然,没有浏览全篇,但是,这篇碑文中,却把北宋仁宗朝征侬智高与神宗朝讨伐交趾这两件事情混为了一谈,这就是一个错误,该篇碑文被收录于《山西戏曲碑刻辑考》。据说,这块石碑是现存的三通舞楼的北宋碑刻之一,所以,非常的稀有。

碑高120厘米,长76厘米,石碑的上方刻着“威胜军关帝侯新庙记”九个大字,这块石碑现存于沁县的博物馆之中。

据介绍,这块石碑的碑文作者是李汉杰,当时的乡贡进士。而用朱砂将文字写在石碑上的,则是王汝翼,也是一个进士,这些作者的身份信息,都被收录在了乾隆时期所著的《沁州志·选举》之中,其余那些参与者,则没有相关的身份信息。

文中讲到的主要人物是任真,在《沁州志·职官》中,只说他:在元丰年间担任威胜军的指挥使。

碑文中还介绍了一些内容,但是,因为错误比较多,所以,并不能代表当时的实情。对于“关羽崇拜”信仰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宗教原因和社会基础,且这种行为的形成,要早于三国小说的演化进程,因此,可以将“关羽崇拜”看作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线索。

这块石碑就是最好的证据,它是当前发现的,最早的关于民间祭祀和崇拜关羽的纪实,对重新了解和梳理宋代祭祀关羽风气的形成、起因、信众群体等情况,都有着比较客观的历史参考价值。所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释,才能发现其中的历史真相。

碑文先记述了北宋对关羽及三国的历史评价,后对当时立关羽庙的原因,以及立碑人的身份进行了考证,最后一部分内容,则涉及了苏轼“三分说”的故事。通过《“三分说”与关羽崇拜:以苏轼为例》一文,我们可以看出:北宋的文人墨客,对于三国史有着极为轻视的态度。

景德二年,宋真宗的“馆阁诸臣”就曾说:“《三国志》是那些奸佞之人角逐之事,并没有什么值得流传的。”

范仲淹也在词中笑称:“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机关算尽,但是,却仅仅博得三分天地,还不如喝酒看戏。”

王安石也咏道:“可怜身世两徒劳。”可见,他也觉得三国历史只是一场徒劳的战斗史。

除此之外,在欧阳修的《正统论》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直接表明“帝魏”的思想。他们认为:曹操才是三国的“正统”。而苏辙也在《三国论》中提到“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但是,到了宋神宗时期,这种观点就开始有了一些转变。

在《宋史·王安石传》中就提到:

一日,讲席结束后,宋神宗留下了王安石,并对他说道:“唐太宗有魏征,刘备得到诸葛亮,他们才能可以成就大业,但是,这两个人才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到了熙宁三年,王安石想要辞掉相位,宋神宗努力挽留,他当时就引用了刘备将身后事托付于诸葛亮的例子。他说道:“你的存在就如同诸葛亮一般,我和你就是当初的他们。”

由此可见,宋朝对三国的态度已经出现了转变。

这篇碑文的观点,也从苏辙提出的“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的观点开始说起:

李汉杰以“逢秋之苍鹰比喻刘备,以踞山的猛虎来形容孙权,又以跨海的孤鲸比喻曹操。”尤其推崇刘蜀“得士冠于一时。孔明运筹,关、张御侮,魏与吴不敢出师西顾剑门,忌三人耳。”然后,又将关羽和张飞做比较,“世言魏之张辽,吴之周瑜,可与并驱争先,”但是,“张辽胆薄,岂孙权之比;周瑜智小,非曹公之敌”。

总而言之,碑文的作者虽然没有像后世理学一样,贬低曹操和孙权为“汉贼”,但是,它推崇三国中的刘备,关羽及张飞的意图,却比较明显。考虑到碑文撰写的时间,与苏轼转述王彭的“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相近,但是,为何会如此“尊刘”,实在耐人寻味。

除此之外,立碑的时间也是“孟夏望日”,即:五月十五。鉴于这篇碑文是最早有关“五月祭祀关羽”的记载,所以,也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仔细留意。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三国志》、《正统论》、《宋史·王安石传》】

更多文章

  • 朱棣迁都北京的利弊如何,如果没有迁都大明国祚会不会更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棣不迁都的后果,朱棣有没有完成迁都,朱棣要迁都哪里

    南京本就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理想建都之地一个王朝定都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军事安全、政治、经济以及长治久安的需要都要考虑到。明太祖朱元璋崛起于江南,虽然扫平群雄后在南京称帝但是并不太情愿在南京建都。当时长安、洛阳、北京都在考虑范围内,太子朱标去世前还曾详细考察过迁都长安的可能性。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南京

  • 元明亡后有北元、南明,清朝亡后为何没有西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看清朝崛起的老家白山黑水间的大东北,已经是日俄、地方军阀以及多如牛毛的土匪乐园。没有任何武装力量的清朝遗老遗少没有力量回到老家在建立偏安政权了(新军都在袁世凯手里),再说国情也不允许割据政权存在。东北日俄、地方军阀云集,没有任何清朝遗老遗少延续政权的可能清朝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即便入关以

  • 22岁的徐达为何要跟随25岁的朱元璋造反?跟高利贷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上的徐达是朱元璋杀死的吗,朱元璋与徐达真实关系,朱元璋没杀徐达吗

    大家熟知的徐达、汤和等大将,其实都是朱元璋同一个村子里的伙伴。朱元璋和他的伙伴们相比,是最为贫困的一个,家里不仅弟兄姊妹多,而且还没有一寸土地,即使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哥哥饿死后,就连找一块安葬的地方都没有,可见什么叫真正的家徒四壁。徐达和朱元璋相比,家庭条件要稍微好一点,至少家里还有几亩贫瘠的土地。

  • 大明王朝为什么始终未能摆脱蒙古的威胁和袭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明王朝衰败的根源,鼎盛时期的大明王朝,大明与蒙古的融合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相对普通的大一统王朝,由于是最有一个汉人王朝所以被无数明粉喜爱。而蒙古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政权:一般游牧政权的生命周期和中原王朝差不多,或者更短;而蒙古则突破这个规律延续了数百年。并且在经过短暂的蛰伏后迅速成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明朝被迫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构筑九边重镇防备蒙古。那

  • 草根陈友谅大败朱元璋,不是因为刘伯温计策那么简单,还有他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伯温陈友谅完整版,陈友谅是怎么被朱元璋打败的,陈友谅打败朱元璋能统一天下吗

    陈友谅和朱元璋都出生在贫困家庭,而陈友谅是在渔民家庭长大的。他的父亲是一个受歧视的上门女婿,即使他原来的姓氏已经改变,这种生活也不容易,但出身并没有成为他的负担。他从小就博才多学,学过武术,后来当了一名县吏,这显然这不是他的目标,所以他趁着战争的混乱,投身于红巾军,并很快在一个炮火猛烈的生死攸关的时

  • 没有这个人,赵匡胤很难完成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匡胤完成统一全国了吗,赵匡胤统一原因,赵匡胤能统一天下吗

    那么,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继承人呢?郭威出生于河北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随母亲生活了几年之后,母亲也因为积劳成疾死了。孤身一人且年龄还小的郭威,无法独自一人生活,所以,只能跟着远亲生活,一直到他长大成人。郭威的幼年,过得并不快乐,死了父亲没几年又失去母亲,小小年龄就丧失双亲,尝遍了人间疾苦

  • 一中亚的富裕国家,被成吉思汗征服后,800年都没翻过身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成吉思汗为何疯狂扩张内陆国,成吉思汗征服中亚,成吉思汗与中亚的关系

    蒙古经济是以游牧为主的,随着他们陆续征服了远比他们先进的文明,他们将及其落后的一套思想带入进去,在占领了南宋以后,曾有人建议将城池全部拆掉,播种牧草,还是因为有一些极为开明的人反对这样做,才使得中原文明得以幸存下来,元朝建立的90多年里面,黄河改道不去治理,科举制度形同虚设,是对文化极大的破坏。事实

  • 北宋太后刘娥临终前,为何不断拉扯衣服,到底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宋皇太后刘娥,刘娥临终,北宋太后刘娥死亡年龄

    如果说这都不算惊奇?也许有人会问了:历史上做到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多了,又不止此一人。那么如果看到她的人生履历,你就会敬佩她的能力。刘娥传奇一生的开端刘娥本是四川成都人,生于宋太祖赵匡胤年间(公元968年)。出身卑微,15岁时嫁给了银匠龚美为妻,一起到京城开封靠卖艺讨生活(后刘娥声称龚美只不过是自己的表

  • 野史:赵匡胤属下强抢民女,面对百姓质问,赵匡胤如何回答?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野史赵匡胤的结拜兄弟,赵匡胤是忠是奸,赵匡胤上位过程

    但是在有一件事情上,即便是赵匡胤也感受到非常的棘手,他一度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便是当时宋朝初年的检校太尉张美因为欺凌民女,被老百姓状告一事。赵匡胤该怎么办呢?或者说,如果你是皇帝,老百姓状告你手下的重臣,你该如何处理?是一切按照法律,还是偏袒自己的臣子?无论怎么做都需要足够多的智慧,但是赵匡胤却想出

  • 明末大将曹文诏,崇祯闻其死悲伤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末曹文诏,明末皇帝崇祯死亡之谜,崇祯有多信任曹将军

    在崇祯初年,因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导致国家的国库空虚,流民四起,各地的大小农民起义军,数不胜数,勇猛的曹文诏因此也被抽调到叛乱最重的陕西平叛,曹文诏的到来,开启了农民军的噩梦,因为曹文诏的军事能力卓越外加关宁军常年在辽东跟清军战斗,战斗经验丰富,打没有军事素养的农民军自然不在话下,在陕西的第一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