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的成因比较复杂,虽然有部分明朝军队自己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在明朝基本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瓦剌已经强大到如此的地步。有心算无心,明军败得不冤。简单看下永乐大帝和英宗时期蒙古、大明实力对比图就会发现瓦剌已经灭掉阿鲁台统一草原,明朝居然不闻不问还以为瓦剌是当时被永乐大帝打的抱头鼠窜的部落呢?仅仅10余年的时间就放任瓦剌做大,丧失了洪武、永乐两朝数次北征带来的战略优势。正应了那句话:好战必亡,但是忘战必危。
一门心思关起门来搞什么仁宣盛世而忽视国防的结果就是土木堡之变中大明包含三大营的精锐军队和张辅等名将被一扫而空。英烈祠中每一个英灵都是对大明短视愚蠢外交政策的讽刺。瓦剌的也先曾经兵临城下,要不是于谦的坚守大明可能有早夭之祸。
明成祖时期对蒙古两部实行扶弱抑强的政策维持了草原平衡
成组靖难成功的哪一年,北元朝廷也走到了尽头。1402年北元去帝号改为鞑靼,蒙古由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部。当时大明国力蒸蒸日上,单纯军事压力都让两部不敢乱动。当然也有以身试法的,无论是鞑靼的阿鲁台还是瓦剌的马哈木都先后打算挑战大明的神经。结果是非常悲催的,被按在地上摩擦摩擦。事实证明,明成祖的宏观地对鞑靼、瓦剌两部政策是成功的。
仁宣两朝国防政策的转变
永乐皇帝去世后,明朝短时间内发生了动荡。在短短两三年内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先后登上皇位(别多想没有政变,仁宗执政时间太短仅仅一年就去世了)。文官集团反对永乐朝哪种所谓“劳民伤财”的远征。
明朝初期,外战很多。所以诞生了一大批功臣宿将,洪武、永乐二帝利用庞大的武勋集团来平衡文官集团。文官对两位大帝没有丝毫办法,所以当仁、宣宗继位后极力游说改变明朝的扩张的国防政策。交趾不要了,郑和下西洋的海外探索逐渐停了。
这样政策的改变诞生了两个极其恶劣的影响:
第一、仁宣两朝放任瓦剌做大统一蒙古
瓦剌的马哈木去世后,脱欢和也先逐渐扩张。尤其是脱欢在击杀生死大敌鞑靼部的阿鲁台的时候,完成了事实上的统一蒙古。大明王朝居然下旨表彰赏赐,还把玉玺留给脱欢用。一点危机和全局视野都没有。此时瓦剌已经是个庞大统一的蒙古了。
《明史》记载:宣德九年,脱懽袭杀阿鲁台,遣使来告,且请献玉玺。帝赐敕曰:“王杀阿鲁台,见王克复世仇,甚善。顾王言玉玺,传世久近,殊不在此。王得之,王用之可也。”仍赐纻丝五十表里。
第二、长时间的外战的停止,明朝精锐军队没有实战的磨练逐渐废弛。
精锐的军队长时间的失去实战的机会逐渐废弛,不但是军队没有军功的支撑武勋集团在朝堂上的话语权也逐渐减少。
小结:
双方实力此消彼长,以有心算无心终于导致土木堡的失败。大明元气大伤,对蒙古也变为防御为主,一直贯穿于明朝的中后期可谓后患无穷。仅仅十余年的疏忽,造成的巨大的隐患。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