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明朝土木堡之变中元气大伤,朝廷依然没有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为何明朝土木堡之变中元气大伤,朝廷依然没有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792 更新时间:2024/1/30 18:51:12

华夏文明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大一统概念早就深入国人骨髓。明朝作为封建王朝倒数第二个王朝中央集权制已经非常成熟,不会因为风吹草动就会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再说明朝分封的藩王经过明成祖的调整早就没有了军政权力,更不会在土木堡之变后捣乱。而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明朝才过了不足百年,还没有到社会矛盾激化、腐朽不堪的阶段;多难兴邦下正是民心和凝聚力的体现,所以京城保卫战才在文臣于谦的领导下迅速打赢。所以天时地利人和俱在,明朝怎么会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到明朝时大一统王朝时代已过千年,成熟的中央集权制让明朝随受到打击依然能迅速恢复

从秦朝统一六国后出现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开了中央集权制代替实行千年的分封制。虽然中央集权制在汉朝时出现了反复,郡国与直辖并行引发了七国之乱。但是大一统王朝和中央集权制逐渐成熟并深入人心,异姓不得封王更成为封建王朝的铁律(当然唐朝异姓王还是有的)。经过数百年的沉淀,封建王朝在隋唐时代形成了成熟的三省六部制等成熟的政治体制。明朝时还出现了成熟的行省、府、县等行政区划,中原王朝通过三省六部制和详细的乡政区划牢牢掌控着地方。虽然土木堡之变让明朝元气大伤,但是明朝的政治架构和管理体制没有任何变化。在这种状况下明朝保持流畅运转,在庞大的国力下很快就迅速恢复了。虽然不能像之前那样强盛,但是明朝之后也曾经出现过中心延续了两百年的国祚。

千百年来封建王朝时代儒家已经成为一种宗教,儒家倡导的忠君思想在土木堡之变的关键时刻起到了作用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千年时代,忠君爱国成为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没有一个王朝的帝王不希望如此,所以在推波助澜的同时不断给儒家的孔圣人增加封号。尤其是到了到了隋唐时代,为了对抗世家帝王不断打压世家。要破除世家对于朝堂和读书的垄断,提升寒门学子晋升通道来对抗世家。所以科举制应运而生,由于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让科举制迅速赢得全体读书人的拥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期盼让无数读书人对朝廷忠诚度迅速提高,尤其是在明朝文人的地位更高。虽然明朝元气大伤,但是瓦剌得逞后读书人绝对没有好下场。所以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出于对江山社稷的忠君思想,从京城到地方的文官也不会允许发生对地方失去控制的可能。

武将、主力军队遭受重大打击后文臣代表于谦出面组织京城保卫战,虽然导致了文驭武局面的诞生,但是毕竟稳定了大局延续了明朝的国祚

虽然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元气大伤,但是文臣却迎来了在朝堂上的绝对权力。因为朱元璋开始的文武相互制衡在此时失去了平衡,有威望战功卓著的精锐武勋基本被一扫而空。文臣无论是出自忠君爱国的思想,还是为了保证自己一家独大的朝局都必须誓死保卫大明帝国。正是于谦扶朱祁钰登基绝了瓦剌的希望,同时大量的粮食和勤王军队进京终于答应了京城保卫战。在这种状况下,文官是不允许地方出现任何动荡局面。

地方藩王经过明成祖朱棣调整后已经没有实权,不会在国家遭受重创时发声汉晋时代类似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等动摇王朝根基的内讧

历代王朝中对于异姓大臣不放心,一心分封宗室为藩王分镇天下的有三个朝代。但是汉朝、晋朝和明朝无一例外都出现了叛乱,明朝的燕王朱棣还凭借靖难之役夺得了皇位。明朝早期的藩王掌控着军政大权,所以建文帝即位后发现了威胁就开始削藩。只是建文帝太着急了弄得天怒人怨,最终被发动靖难的叔叔燕王朱棣夺了皇位。朱棣称帝后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化,深知藩王掌权危害的明成祖开始对藩王进行调整。经过调整后的明朝藩王基本是当猪养得,没权没势只能拼命捞钱。没权没兵的明朝藩王向叛乱比登天还难,明武宗时期宁王在南昌发动叛乱;虽然一度范围扩大到了安徽境内,但是仅仅43天就被文臣王阳明平定。所以先不说明朝藩王在土木堡之变后发动叛乱会不会被民众指责,就是想叛乱都没有可能。文臣都能平定宁王叛乱,所以虽然此时明朝国力大减也不存在地方藩王动荡的可能。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更多文章

  • 明朝没有收复西域有损失吗?大明王朝为何不在强盛时收回西域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为什么不去征服西域,明朝为啥没有收复西域,为什么明朝不收复西域边疆

    作为大一统王朝明朝中后期明显缺乏成色,乌斯藏、朵甘卫、奴儿干都司的丧失使大明蜷缩在两京十三省的狭窄区域。如果从大局观上来说,偏激一点说明朝中后期帝王的全局视野甚至不如弱宋。北宋尚且懂得通过河湟开边建立陇右都护府来收取赋税、训练战马,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来对抗辽国和西夏。虽然陇右因为反复和金国入侵导致

  • 宋诗120首精选:以理入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经典宋诗100首,宋诗三十首,宋诗著名30句

    1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2柳开塞上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3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 辽东争夺战:后金攻城掠地,明朝一错再错,东北边防体系趋于瓦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与后金辽东形势图,辽东抵御后金的策略,后金第三次入关详情

    一,开原、铁岭陷落,叶赫灭亡早在萨尔浒战役之前,努尔哈赤就攻陷了抚顺和清河堡,拉开了辽东争夺战的序幕。1619年,明朝调集重兵进攻赫图阿拉,结果惨败而归,此战为萨尔浒之战。此后,明朝再也没有主动进攻的能力,于是努尔哈赤大规模在辽东攻城略地,辽东的争夺战也就全面爆发了。萨尔浒之战后,辽东的百姓人心惶惶

  • 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领先于西方的朝代,元朝的科技有多发达?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朝是最强的朝代吗,元朝的文明成就,元朝有什么科技成果

    中国的传统科技主要以天文、医学、农学和数学为代表,本文就主要从这四大方面来简单介绍元朝科技的发展状况。在天文历法方面,元朝之前的宋金两代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元朝初期主要沿用金国的大明历,这种历法年代长久,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误差。南宋的历法十分先进,已经将一回归年的时间精确到了365.2425天,但

  •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昏君最多?原来明朝是昏君扎推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皇帝每隔一辈都是昏君,以前的明朝有几个昏君,明朝历史上有哪些昏君

    首先,先把古代的君主分为明君、庸君、昏君、虚君四种,明君不仅在行为准则上比较符合基本道德伦理,还要对国家要有重大的贡献。而庸君则是政绩比较平凡,没有大的政治过错,也没有大的功绩。虚君就是没有掌握实权,他们的功过不做评价。而这里的昏君包括暴君。从秦朝以来,存在时间较长的朝代有汉朝(前202——220)

  • 参加靖难之役的精锐“朵颜三卫”如果彻底归附了明王朝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朵颜三卫与清兵的关系,朱棣收买朵颜三卫,靖难朵颜三卫有多少兵力

    靖难之役朵颜三卫从属变更明朝的藩王格局中,北方诸王因为封地贴近边境防和防范蒙古的原因所以军队编制都大。封地在大宁的朱权实力最为强大,朵颜三卫就从属于宁王。历史记载宁王的实力:“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这样的实力都可以独立建国了,可见宁王实力之强。当燕王朱棣想

  • 什么是世界性帝国?大明王朝算是世界性帝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明帝国讲的是什么,大明帝国vs俄罗斯帝国,大明王朝经历了哪些改革

    如果按照明朝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代来看似乎只有奥斯曼帝国可以与之匹敌。曾经强悍以是的帖木儿帝国、金帐汗国以及波兰-立陶宛都已经雨打风吹去,横跨亚欧的沙俄和大航海时代崛起的西欧诸国逐渐强大。下面我们从明朝版图、财富总量、人口、航海能力以及军队战斗力等各个因素做下一评测。版图面积、人口和热兵器的领先程

  • 北宋有一次消灭西夏的机会,可惜无能的皇帝未能成功把握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宋打败西夏的原因,北宋如果灭了西夏,北宋灭西夏有什么后果

    实际上,北宋曾经出现过一次灭夏而统一河西的最佳机会,但是因为北宋皇帝和将领的无能,导致这次千载难遇的机遇很快就丧失了。这次机会出现于宋朝最强盛的早期,当时的皇帝正是宋太宗。那么为什么宋朝未能实现收复西北呢?我们从历史中来发现答案。881年,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因为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为李,册封为定

  • 明十三陵有多好?为何明朝13位皇帝都要葬这里?看完地形才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十三陵中有哪三个,明十三陵有哪三个皇帝没进去,明十三陵哪个皇帝最厉害

    13陵坐落在现在的北京市昌平区,那里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一个小盆地,陵区周围有群山环抱,中部是平原,有小河流蜿蜒曲折而过,那里一共埋葬了13个皇帝、23个皇后、2个太子、30多个妃嫔和2个太监。第一个被埋葬在13陵中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最后一个被葬入十三陵的崇祯,这经过了230年,著名的《永乐大典

  • 朱元璋的一个决定,让明朝沿海地区乱了几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在明末可以挽救明朝吗,朱元璋的明朝历程,朱元璋怎么巩固明朝

    其实,记载当时抗倭的文字,除了正史外,明人采九德的《倭变事略》一直为史学者所重视。这其中,记录的是嘉靖年间浙江海盐县受到倭寇侵扰的事情,这段时间正是倭寇肆虐的高峰期。然而,多数人会从“倭寇”一词,简单的认为就是日本人。但事实上,在嘉靖年间,这些人的身份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对此,《明史》也从不避讳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