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的一个决定,让明朝沿海地区乱了几百年

朱元璋的一个决定,让明朝沿海地区乱了几百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086 更新时间:2024/2/9 2:36:12

其实,记载当时抗倭的文字,除了正史外,明人采九德的《倭变事略》一直为史学者所重视。这其中,记录的是嘉靖年间浙江海盐县受到倭寇侵扰的事情,这段时间正是倭寇肆虐的高峰期。

然而,多数人会从“倭寇”一词,简单的认为就是日本人。但事实上,在嘉靖年间,这些人的身份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对此,《明史》也从不避讳这一点,“大抵真倭十之三,从者十之七。”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要假扮倭寇呢?

原因很是简单:没饭吃了,干脆“浑水摸鱼”。

其实,明初的时候也有倭寇,但那时的倭寇还真的都是不折不扣的日本人。在朱元璋执政时期,明朝和日本是有贸易来往的。不过,日本的这一段时期国内形势很是混乱,使得一些胆大者做了海盗。

为何倭寇现象后来会愈演愈烈呢?

跟明朝的“禁海令”有关。

说白了,海域是国家的,百姓不能私自出海,更别提靠“海产品”谋生了。其实,看看中国明朝的地图就知道了,海岸线很长,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此令一出,等于断了沿海百姓的谋生渠道。由此可以解释,为何明朝抗倭斗争反反复复,不但不能铲除,还时不时的被倭寇反扑。

最后,沿海百姓不能公开买卖就转为私下交易,甚至,还很欢迎倭寇,从而间接地支持、纵容了这一现象。要知道,贸易的本质就是各取所需,看着倭寇们赚的盆满钵满,自然就有中国人动了心思。嘉靖年间的几个大海盗头领,都是中国人,如:汪(王)直,和日本人联手,私贩货物,居然很得日本人的尊敬,至今在日本民间都是有口皆碑。

在日本人眼中,这些“假倭寇”难道不是竞争者?

确切来说,是同谋。

本土人至少有个语言和地域的优势,但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些人只是充作倭寇的前锋人员。虽然,倭寇也抓人,不过,他们只要青壮男子,年老的会直接杀掉,至于女子的下场和奴隶没什么区别。

其实,这些抓人的倭寇也并非情愿如此,只是,如果他们不卖力那他们的下场会很惨,便索性拼了。所以,在一些史籍中会记载,这些倭寇拿着“著名”的倭刀,有多么勇猛。对此,很多人会狂喷当时的明军怎么那么没用?但换个角度想想,一边是生死度外,一边是贪生怕死,胜负早已定论。

这期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投身于“倭寇”的行列,沿海民众的支持就更为明显。用当时官员的话说,就是“海滨人人皆贼”,说的更严重些,就是“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

所以说,是朱元璋的“禁海令”,直接开了倭寇的泛滥。

到了嘉靖时期,那时西方的航海已进入快速的发展时期,掠夺资源成了他们的头号任务,自然也不会放过中国。于是,有葡萄牙人来到中国的一些沿海城镇进行侵扰,这引起了朝廷的警惕。不过,朝廷并没有采取主动的防御,而是更加严厉地执行禁海令。

可能,皇帝以为只要“禁”了,就一切太平了。可能,在皇帝看来,都是因为自己的臣民为了换取一些钱财,才会“勾结”这些外贼。可是,渔民不就是靠着“渔”生存吗?在无耕地,且不兴商业的沿海地区,国家不让从事渔业了,他们该怎么办?只能假扮日本人了。

到了最后,在倭寇的组成中,除了一般认知中的凶徒、逸囚外,还有书生等。而当时,汪直就是贩私盐的,这也是个掉脑袋的活。徐海是杭州虎跑寺一和尚,萧显和陈东是书生。这说明什么?那时的民生状态实在太糟糕,大家宁愿冒着身家危险都要如此,这和造反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

此外,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及家人就取了假名,或用绰号。如:汪直,日本当地的资料为“王直”,说他在海上霸行时,用了母亲的姓“汪”。

按照一些资料的说法,这些假倭寇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后,真正的倭寇甚至不到10%。其实,这些假倭寇还是想正大光明地做买卖的,所以,他们便在官府剿倭的战斗中很是配合。因为,这些中国人还是存了一丝幻想,认为只要立了功,朝廷没准会给个机会。

当时,在地方官员默许“私市”的暗示下,汪直主动配合官府且十分卖力,甚至,平定了陈思盼等多股烧杀掠夺的海盗集团维护了沿海秩序,也逐渐确立了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并试图在舟山沥港重建双屿港的繁华。然而,福建的萧显、邓文俊、林碧川、沈门,广东的何亚八等,以及一部分汪直的部下,如:徐海,竟引导倭寇袭击中国内地。

最终,因为汪直无法剿灭海盗,又无法约束自己的部下,使得他成了“入寇”事件的主要责任人,被胡宗宪和王本固诱捕处死。由于群龙无首,倭寇之患又严重起来。据《国榷》载:谈迁云:“胡宗宪许汪直以不死,其后议论汹汹,遂不敢坚请。假宥王直,便宜制海上,则岑港、柯梅之师可无经岁,而闽、广、江北亦不至顿甲苦战也。”

汪直死前所说的“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一语成谶,很快“新倭复大至”。

参考资料:

【《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商人与“倭寇”》、《嘉靖时期的倭患》、《倭变事略》】

更多文章

  • 北宋徭役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代,徭役依然摆脱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一,以厢代役:百姓的负担大幅度减轻在唐朝前期,唐朝政府结合北朝的赋税制度,推行了“租庸调制”,其中庸就是允许百姓“以钱代役”。由于“以钱代役”的价格很高,普通百姓还是无法免去徭役。唐朝后期,推行了两税法,将主要的赋税、徭役统一为两次征收,主要征收钱财为主。然而,这并不代表百姓可以免去徭役了,唐朝中央

  • 苻坚和朱元璋性格差异很大,作为帝王谁更适合管理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苻坚朱元璋对比,苻坚性格,朱元璋玩转帝王之术

    苻坚和朱元璋两人的性格差异非常明显:苻坚仁义、冲动,前者让其迅速平定北方;后者让庞大的前秦土崩瓦解。朱元璋坚毅、冷酷,但是大局观稍差。大明王朝平定天下后屠戮功臣不但丢失了人心,还让燕王朱棣轻松夺取了天下。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让朱元璋做出了关闭海外贸易的禁海政策,这个错误流毒百年让领先了数千年的中

  • 朱元璋给地主家放牛时偷吃了牛,为何把牛尾巴塞到石头缝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放牛吃牛尾,关于朱元璋放牛的故事,朱元璋在地主家放牛把牛犊吃了

    等到放牛娃朱重八气喘吁吁地跑去汇报此事的时候,刘德惊掉了下巴。牛钻到石头缝里了,真可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是刘德很快发现了朱重八、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嘴角上的油渍,以及身上那股腥气味,顿时就明白了这帮熊孩子感情是把自己的牛杀了吃了。刘德怒上心头,揪起朱重八就是一顿毒打。要知道这牛在古代那是重要生

  • 朱元璋虽然大肆杀虐,我们可以说他是过河拆桥,但不能说忘恩负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过河拆桥,朱元璋杀伐果断对吗,朱元璋除了杀人外有什么历史功绩

    朱元璋是一个草根皇帝,他从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多的苦,我们可以用苦尽甘来这个成语来形容朱元璋的一生。因为当时战乱不断,各种条件都非常的落后,而朱元璋的家乡也非常的贫苦,他的父亲和母亲以及他的长兄,都在一个月之内相继去世。更悲惨的是朱元璋没有钱让他们落叶归根,也就是说当时的朱元璋连安葬他们的钱都没有,或许

  • 明朝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幕:被蒙古俺答汗逼迫缴纳60年的保护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史上最耻辱的一次,明朝历史上最屈辱的战斗,明朝最悲惨的战争

    一,谁敢说收复河套谁就死1455年,一带草原天骄也先去世,瓦剌(卫拉特蒙古)从此进入了200年的衰落历史。明朝似乎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但是瓦剌衰落后,其鞑靼(漠南蒙古)又兴起了。1465年,鞑靼占据了河套地区,从此整个明朝的北方就暴露在了蒙古的铁骑之下。明朝虽然多次派军讨伐,但是都无济于事。此后,草

  • 李善长是何人?他的地位还要高于刘伯温,他和朱元璋又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善长感叹朱元璋和刘伯温聪明,李善长跟朱元璋说刘伯温,历史上李善长真的敢骂朱元璋吗

    朱元璋他个人也许并没有过于出众的智慧和才能,但是他有雇佣别人的头脑。朱元璋有很多谋士们,一些不出名的暂且不说,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刘伯温和李善长了。李善长的身世也算是殷实,是我们今天安徽定远的一个地主家,想必百万银两还是有的。李善长是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时候加入朱元璋集团的,说来也巧,在当地人看来李善长

  • 元朝科举制:因蒙古贵族的阻拦而无法复兴,但影响了明清600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元朝科举制度研究,元朝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元朝科举制为什么停考

    一,蒙古科举的尝试蒙古汗国建立后,其国家的官僚基本来源于以黄金家族为核心的贵族,他们具有世袭特权。这说明,蒙古汗国初期还停留在贵族政治时代,类似于中原的夏商周。随着蒙古的扩张,帝国统治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加入统治阶层,于是蒙古的选官制度开始发生了改变。首先,蒙古贵族的世袭特权依然存在,但

  • 宇文化及:逼死了隋炀帝杨广又抢占其皇后,临终遗言成为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广是怎样死的,杨广临死前说的诗,关于杨广的历史资料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一位被后世称为大奸臣的人,他身为隋炀帝的臣子却胡作非为,不仅没有好好辅佐隋炀帝,还干脆杀了他,又霸占了皇后,临终前更是留下一句话,成为了千古名言。那么,他到底是谁?又做了什么呢?宇文化及家世显赫,权倾朝野更谋权篡位这位杀了隋炀帝杨广,还玷污了当朝皇后的大奸臣,叫做宇文化及。宇文家

  • 尼姑状告和尚非礼,朱棣闻了一下尼姑,冷笑道:立即将她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棣为何抓捕尼姑,朱棣为什么要大量捕捉尼姑,朱棣为什么会杀尼姑

    因此,朱棣残暴的杀戮并不能掩盖他一生的辉煌功绩。也正因为朱棣的皇位得来不正,所以他在做了皇帝之后,不遗余力地治理大明,让其往强盛的方向迈进。古代的国策,几乎都是以农为本,因此百姓们的收成就显得极为重要。话说这一年开春,朱棣便带着几名侍卫微服私访,到民间去视察百姓们的农耕情况。将近中午时,朱棣满头大汗

  • 清官告老还乡,卖女儿凑路费,朱元璋得知后怒斥:把这个贼人阉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发小告老还乡,朱元璋看老头戴枷锁发怒,朱元璋阉了没钱回家的清官

    首先,元朝统治时期,官吏十分贪纵,这股不正之风同样影响了明朝初年的政治运转。其次,明朝刚刚设立,面临着百废待兴和人才短缺等问题。朱元璋为了重整纲常法纪,不惜动用重典治吏。尤其是对待贪污的官员,朱元璋常常使用手段极其残忍的野蛮刑罚。此外,朱元璋有时候会不顾全大臣体面,随意折辱廷臣朝士。有一位明朝清官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