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论什么环境下,他们都得骑马去外面打猎,把箭射箭更是下意识的动作,这就要求他们的衣服设计一定得使他们做起这套动作来十分的方便,所以他们的服装和汉人相比起来还是特别的。这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们的袖口设计。明代以前的游牧民族他们衣服的袖口都属于箭袖,看名字就知道和使箭大有关系。但也有叫窄袖的,从这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种袖子袖口是非常小的,不像一般的袖子那样宽大,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十分的方便,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骑马打猎不仅不耽误事,还能防风御寒,可谓一举多得。而清朝的袖口又在它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清朝的衣袖不叫箭袖,而是叫做马蹄袖。这名字很是形象,一听上去就知道是和马蹄有关系了,当然事实也是如此。满族人民在原来比较窄的袖口前面又加了一个袖头,形状是半圆形的,看上去就像是马蹄,于是人们就这样叫起来了,但当时的满族人对它还有一个叫法,叫做''哇哈''。这种袖子在平时没什么事的时候就可以将它翻上去,而当出去打猎或是上战场的时候,又可以将它放下来,遮住自己的手背,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冬天的时候还能增强保暖,可以说更加实用了。而在清朝入关之后,满族人开始学习起汉人的农耕,马上骑射打猎的次数也远远没有之前那样多了,但是这种衣服的设计特点却一直没有被废除,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守护。虽然皇太极一直推崇汉文化学习,但对于满族自身的文化也是十分的看重,他下令官员们所穿的衣服要和之前一样的。
由此告诫人们万不能忘记了自己的出身,要始终记得自己是马上民族,不可荒废骑射本领。知道了清朝大臣们所穿衣着的来源特点,也就不难理解他们跪拜前要解开马蹄袖这一行为了。最最简单的一个目的就是它可以保护自己的手掌,要知道古人礼节繁多,除了上朝需要下跪还有好多时候都得这样,有这么一个东西保护着,那也是不错的。而更为实际的意义其实是作为一项礼仪,它表示着臣子对于君王的一种服从与尊敬。马蹄袖象征着满族人民一直以来的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而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在皇帝面前他们甘愿自己解开它,正是表明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同时自古也有外臣上朝不得携带工具一说,而解开袖子显示什么也没有带,这一行为更是在表明自己的忠心可鉴。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还是在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入关之后的满族人民受汉文化的熏陶,认为在朝见皇上行跪拜礼之前,应该解开袖子收拾一番,这样做能不仅能够扫除身上的灰尘,以洁净之身来面见圣上,同时还可以显示自己两只袖子是空的,由此表明自己的廉洁、不贪污。这其实也是对皇帝表忠心的一种方法。所以由此也可以感受到古代礼节的复杂,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解袖子的行为,它的来源与背后隐藏着的深意也是如此之多,这不禁感慨古人生活中的规矩繁琐,自由对他们而言大概是永远都不可求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