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弘农杨氏的杨坚不是西魏八大柱国出身,但是从父亲时代就获得北周的重用。尤其是作为周宣帝的岳父,在外孙幼年继位后通过禅让夺取政权。当然杨坚也不容易:不但要屡立战功来获得重视,而且在周宣帝时期还处处严防功高震主引来杀身之祸。但是周武帝统一了大半壁江山后英年早逝、宣帝荒淫无度早亡,这机会对于位高权重的国丈杨坚来说简直是篡位的天赐良机。
历史呈现夺权时机非常好:雄才大略的武帝宇文邕灭北齐后英年早逝,宣帝宇文赟腐朽昏暗壮年驾崩;小娃娃静帝在杨坚女儿杨丽华的扶植下登基,主少国疑
如果从北周历史来看就没有统一天下的气运,在二十几年的短暂国祚也诞生过周武帝这样伟大的君主。而且北周几乎统一了除了偏安东南陈朝的全部领土,按照国力来说北周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无论是雄才大略的武帝宇文邕还是腐朽昏暗的宣帝宇文赟,只要一个没有早亡早亡根本没有隋朝开国的事儿。结果北周连续几代帝王屡屡发生意外:北周武帝开疆拓土后在北伐突厥中英年早逝,年仅36岁;即便是纵情享乐的宣帝宇文赟也能牢牢压制杨坚,可惜驾崩时年仅22岁;当杨坚的外孙周静帝宇文衍继位时绝对是主少国疑,再说后周的皇太后杨丽华就是杨坚的女儿。位高权重的杨坚在内应的配合下,通过矫诏轻松获得了辅政的机会。借口叛乱除掉皇族的诸王和平定叛乱后,就迫不及待地进行了“劝进-坚辞-禅让”一些列老套的登基戏码。
《隋书·帝纪一·高祖上》:时静帝幼冲,未能亲理政事。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以高祖皇后之父,众望所归,遂矫诏引高祖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
武帝宇文邕立杨坚女儿杨丽华为太子妃,就是重用杨坚巩固太子宇文赟的地位;这给了杨坚扩大权力的机会
其实出身弘农杨氏的杨坚父亲杨忠就非常受重用,受封隋国公;北周武帝时期杨坚逐渐升任大将军,与专权的宇文护交恶得到武帝的重用。在父亲去世后杨坚袭爵随国公,在面对擅权的宇文护的立场上杨坚和武帝宇文邕的立场是一致的。所以武帝亲政后杨坚也得到了重用,为了笼络杨坚武帝把杨坚女儿杨丽华封为太子妃。也许雄才大略的武帝宇文邕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决定奠定了杨坚篡位的有利条件。武帝驾崩后荒唐帝王宣帝宇文赟继位,为了方便自己享受第二年就传位给太子。纵情声色的宣帝宇文赟22岁就驾鹤西游了,八岁的小皇帝北周静帝就悲催了:妈妈是杨丽华,外公是辅政大臣并有篡位的倾向。无可奈何的小皇帝只能被动的“禅让”,这都没有幸免(次年被赐死)。
宣帝驾崩后伙同刘昉郑译矫诏获得辅政的机会,随后把权力大的皇族赵王宇文招等人以观礼名义引到长安以叛乱罪名处死
杨坚被宣帝忌惮甚至向皇后杨丽华扬言“必族灭尔家!”,这让杨坚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并早早的做出了准备。和宋太宗赵光义拉拢太祖身边的王继恩一样,宣帝身边的刘昉郑译也都和杨坚串通一气。当宣帝22岁驾崩时,正是刘昉郑译串通杨坚矫诏封为辅政丞相。为了消除篡位的障碍,杨坚以观礼的名义把有实力的宗室藩王拘在长安;进而借口叛乱逐个除掉这些宗室王爷。主少国疑且没有强有力的皇族宗室,后周天下改姓已经不可避免。
时机成熟后获得外孙周静帝的禅位,几乎统一的北周落到了杨坚手里;摧古拉朽地推平了南陈后,统一的隋王朝出现在历史版图上
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无论什么亲情在皇权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北周虽然国祚只有20多年,但是经过北周武帝的努力已经颇具统一气象。但是连续两代帝王早早驾崩,相当于为杨坚做了嫁衣裳。到周静帝即位时只有几岁,母亲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外公是手掌兵权的权臣宰相。在封杨坚为异姓王隋王后,杨坚代周自立已经势不可挡。没有后周皇族诸王的掣肘,隋文帝杨坚顺利的通过“禅让”夺去了外孙的皇位。经过对南朝陈国摧古拉朽的攻击,时隔数百年大一统王朝隋朝出现在历史版图上。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