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只因儒生散布谣言,秦始皇就焚书坑儒?秦朝当时的局势容不下儒学

只因儒生散布谣言,秦始皇就焚书坑儒?秦朝当时的局势容不下儒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991 更新时间:2024/1/17 20:06:54

儒生的存在似乎是秦始皇的逆鳞,按理来说秦始皇灭六国统天下,自然是知晓天下安稳的重要性,即使是不喜儒生也不该明面上宣战。事出必有因,考虑到当时的情况,儒生的存在或许是阻挡了秦始皇的某些筹谋。

秦始皇坑儒的表面原因

相比于其他六国,秦国所处在的地理位置并不讨喜,位于西边的位置更像是蛮荒地带,相比于注重礼法的六国,秦国更像是野蛮人居住之地。

虽然六国在礼法上是循规蹈矩,一举一动都有贵族之风,可秦国并不注重这些虚的。秦国的目标是一统天下,厉兵秣马才是秦国的第一要责,至于礼法这一套虚无的东西,秦国并不放在心中。

可在一统天下之后这就完全不一样了,天下大局已定,礼法、政策这些都是摆在秦始皇面前的头等大事。既然为君,要受天下人的尊敬,自然是要与天下的潮流相同,其中就是儒学。即便秦始皇并不喜欢儒生口中虚无的东西,但是也得低头儒生询问泰山封禅的事宜。

秦始皇是务实之人,虽然儒生给出了具体的封禅流程,可这与秦始皇多年来的行事作风完全相悖。既然不满意儒生给出的东西,秦始皇就自己制定了一套。从西周开始有了礼法到秦朝建立,这其中虽然没多少年的时间,但礼法的每一个举止都是有着严苛的标准,秦始皇这般胡来,难免被人耻笑。

况儒学里面的核心还有“礼”字,儒生在这一方面有着巨大的权威性,秦始皇摒弃儒生给出的见解,自己制定一套,自然相当于完全抛弃了礼法。而且秦始皇在泰山封禅之时还遇上了暴风雨,更加凸显秦始皇的小丑模样。

人的一支笔便可以转动王朝的风云,坐了板凳的儒生自然是要在天下人面前游说,散布关于秦朝秦始皇不利的流言。秦始皇焉能容忍自己遭到如此屈辱,自然是有了焚书坑儒这么一个事件。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儒家学说上的利弊

当然表面原因就是因为儒生对秦王朝的羞辱,可深层次原因还在于秦朝多年来的政策。秦朝既然能够一统天下,就是枪杆子下出政权,儒生的那一套根本不适合秦朝统一后的局势。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而多年来六国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礼法,若是只靠儒生的游说天下,怕是难有安稳之日。

秦朝的天下是一刀一刀砍出来的,儒生口中的仁义礼智信根本不适合秦朝之后政策的运行,相反儒生的存在甚至会坏事,将大一统的天下再次分崩离析,所以焚书坑儒是势在必行。

但是汉朝之时又不一样,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短,可大一统到了后期已经是深入人心,所以汉朝统一天下并无不妥,何况此时昔日能够闹出动静的六国之人早已经不复存在,同时又有秦始皇先前留下的根基,自然思想方面有了天差地别。

于汉武帝来说,法家的思想现如今只能是辅助手段,安抚人心才是第一要事。昔日秦始皇暴虐镇压反抗的百姓并不适用,温和的手段才能安抚住这个蠢蠢欲动的天下。何况相比于武力来说,儒学中的“仁”才能守住这个天下。

所以秦汉两朝,儒生的社会地位完全是两个模样,但是儒生在这个社会上受到的尊重,并非是儒生本身的因素,而是他们背后代表的东西给这个王朝所带来的利益!秦始皇和汉武帝眼中的儒生,一个是分天下一个是安天下,自然有了不同社会地位的儒生!

所以即便是史料上记载,是因为儒生散步的谣言触怒了秦始皇,进而导致了焚书坑儒,这也不足为信。秦始皇能统一了六国,还能为后世王朝打下根基,这其中自然是有了他自己的一套道理。他焉能不知“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道理,可秦始皇知晓当时需要的真正治国思想是什么,儒生的一套道理根本不适合分裂多年的天下,唯有武力镇压才能勉强维持住和平的局面,儒生的存在只会动摇国家根基,法家才是硬道理

更多文章

  • 孙权:再伟大的人也难做到完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孙权图片,孙权是在哪里开创伟业的,孙权决心抗曹

    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孙权的所作所为都透出一股人性的阴暗来,而大部分人都对三国有一种英雄传奇的另眼相待,所以能堂而皇之喜欢孙权的人要么是视角太超脱,要么就是知识面太过局限于三国无双上,我耗尽所有脑细胞都难以想象出孙权的优点,黑点倒是一大片,孙十万,合肥送人头,只给他哥封王,给周瑜后代穿小鞋,周瑜亲戚官

  • 霍去病到底有多猛?他做到了其他人千百年来都做不到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岳飞评价卫青和霍去病,玉瑾和霍去病,贺兰山和霍去病的关系

    霍去病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父亲则是平阳县小吏霍仲孺,霍去病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一个偶然,霍仲孺与卫少儿私通,这才生下了霍去病。所以,霍去病是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的。要知道,在那个看中出身的年代,霍去病这个既是私生子,又是女奴所生的身份,本来是注定一辈子永无出头之日的。可是一次偶然的

  • 关羽匹马斩颜良,颜良的士兵一阵箭雨就能把他射死,为什么不动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关羽评价颜良,颜良和颜良关系好吗,关羽杀颜良文丑完整版

    曾经刘备兵败,兄弟三人也被拆散,关羽带着刘备的家眷没有办法暂住在曹操军中。而就在这时,曹操在北方的势力并不是最强,北方还有兵多将广的袁绍。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和袁绍势必要分出胜负。建安五年二月,自认为兵强马壮的袁绍率先发起了攻击,也就是在这一年关羽又一次做了几件扬名天下的事迹。袁绍首先派颜良等人

  • 刘邦和李渊短短几年就统一天下,为何曹操一生却只得天下三分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渊和曹操,李渊vs刘邦谁厉害,曹操鼎盛时期有多强

    隋朝末年,隋炀帝在位时大兴土木,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北周关陇贵族出生的李渊,在晋阳起兵,建立唐朝后,消灭了各地农民起义军和地方割据势力,最终统一全国,唐高祖李渊的起点比汉高祖刘邦的起点高,也只用了七年的时间就统一天下。刘邦和李渊之前的王朝都有很相似的共同点,就是经历

  • 如果秦始皇多活二十年,秦朝会不会避免灭亡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假如秦始皇不死秦朝还会灭亡吗,秦始皇对秦朝的灭亡的影响,秦始皇末期实际情况

    为此,很多人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秦始皇能够多活二十年,秦朝会不会避免灭亡危机?答案是否定的。最坏结局其实历史上的秦朝,确实算是秦最坏的结局。要知道,从东周初年,周天子正式册封秦为诸侯开始,到秦国末代国王子婴宣布投降,前后历时650年。换句话说,秦作为一个割据势力、诸侯势力存在的年限,要比作为大

  • 这位将军病重,孙权命道士在星辰下为其祈祷延寿,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孙权嫁妹,孙权决心抗曹,诸葛亮智激孙权完整版

    居功至伟吕蒙连用计策,拿下了荆州,为东吴立下了赫赫战功,孙权十分高兴,于是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并封其为孱陵侯,给了他很多财物。面对如此巨大的赏赐,吕蒙再三推辞,不肯接受金钱,吕蒙觉得拿下荆州是众将士共同努力下的成果,而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所以迟迟不接受赏赐,但孙权不允许,孙权觉得攻取荆州吕蒙功不可没,

  • 三国中最不能杀的三个人:曹操杀一人,关羽杀一人,孙权杀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中最厉害的将领,三国各人物之死,孙权杀关羽

    为了争夺天下,完成宏图大业,整个三国变成了一个流血的战场,每天都有无数的人死去,所有人的手上都沾有洗不干净的鲜血,可是却不是每个人都应该被杀的。三国最不能杀的三个人,曹操杀了一个,关羽杀了一个,孙权杀了一个,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所以他们都杀了谁? 曹操杀华佗 曹操一生杀了无数的人,不管是该杀不该

  • 小时候喜欢刘备,长大却又喜欢曹操,刘备这个“完人”过于完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蔡瑁杀刘备时刘备被谁救了,旧版刘备与现在的刘备,曹操和刘备谁善良

    小时候喜欢刘备,是对是非黑白界限的明确,长大后喜欢曹操,是对人情世故的圆滑和包容。小时候的纯真,体现在谁有“理”而喜欢谁,谁弱谁更容易博得同情,而刘备则站在了“理”与“弱”的双重制高点,所以年幼之时才会觉得刘皇叔应该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理所当然。尽管这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但对孩童时期的我们来说,这

  • 项羽只想做霸王而不是帝王,就算鸿门宴不放刘邦,项羽也注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项羽为什么没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刘邦项羽鸿门宴故事,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人物描写手法

    张仪相秦后坑了楚国商於之地七百里,跟楚国结盟后,总是趁楚国跟别国打仗偷袭楚国,甚至还扣留了楚怀王,导致他客死他国,这是一个很大的耻辱。而项羽的祖父项燕,也被王翦的六十万秦军打败导致战死。可以说楚国跟秦人有着非常大的仇恨,项羽作为楚人的领军人物,从小就被项梁灌输复仇的理念,所以他自然对秦兵好不了哪去。

  • 陈汤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汉最强音,一生却屡次被贬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陈汤墓,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的电影大全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豪气干云的千古名句,出自甘延寿和陈汤的奏表。朝堂上的反对声当初,郅支单于埋怨汉朝廷偏袒呼韩邪单于,希望汉朝释放做人质的匈奴世子回国。汉朝派遣使者谷吉护送,匈奴恩将仇报地杀掉了谷吉。汉朝屡次向匈奴讨要谷吉的尸体未果,使者还多次被郅支单于羞辱。西域都护甘延寿在副使陈汤的裹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