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卢慕贞:无才无貌的民国正牌国母,放手只因不想成为阻碍

卢慕贞:无才无貌的民国正牌国母,放手只因不想成为阻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076 更新时间:2023/12/12 17:02:56

民国旧时代的女性命运是坎坷的,她们全力为家庭付出的结局几乎是被丈夫抛弃。张琼华是这样,孙荃是这样;有着民国国母之称的卢慕贞也是这样。她对孙中山的爱是无私的、隐忍的,她愿意为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放弃自己的婚姻甚至一切。可惜她这般付出只能给自己一点慰藉,因为孙中山先生对于只有敬意没有爱意的人,只有动容没有多少留恋和遐想。时代是如此又能怪得了谁,或许卢慕贞看着自己心爱的男人功成名就,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看着自己的公婆安详逝世内心就已经得到幸福了吧。当她的丈夫陷入其他女子的温柔乡时,她自己独自承受内心的委屈和渴望。真正的爱也许它不是占有而是成全,是得到时不澎湃,是失去时能识大体。

而这些卢慕贞都做到了,只是可惜了她给孙中山的整个真心。这也许就是封建旧时代女性的悲哀吧!卢慕贞半生都在为丈夫尽心尽力奉献,不仅为他生育三个孩子及尽孝侍奉父母;还为他的家庭后方稳定保驾护航。可以说孙中山的成功,绝对是离不开他这裹脚的原配妻子。她是做了这么多,却并未得到半点爱的回应;有的只是丈夫的感激。然感激终究不是爱,所以最后善良朴实的她选择了成全;自己默默承受孤独终老的凄苦。卢慕贞可谓是民国旧时代女性一代贤良淑德的典范。

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不知害惨了多少淑德的贤良女子,卢慕贞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世人皆知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美好爱情,却不知这份美好是以害苦一个秉性绝佳的女子为代价。作为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自嫁给他后就时时警醒自己要恪守妇道。哪怕丈夫常年不回家,自己差不多跟守活寡一样;那也要帮他管理和守护好这个家。这样就可以让他放下对家中父母的担忧,在外面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事业。然而她做出的这一切都没用,只因为他们夫妻之间没有共同的话题同等级的学识;所以最后她成了被抛弃的妇人,看着丈夫投入另一个女人的怀抱。

作为书香门第的小姐,卢慕贞从小接受的不是什么先进的化而是女德教育。不管外面发生了多么翻天的变化,她每日只能雷打不动地坐在闺中练习女工和刺绣等名门闺秀能做的事情。从小的教育告诫她只能勤劳而又识大体,只能在家中安静沉稳地等待嫁与他人为妻。卢慕贞是女子无法也不能改变什么,可孙中山却不同了;身为男子他有远大的抱负想要成就一番伟业。而他的父母为了让他性子沉稳起来,就给他谈了门亲事。就这样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卢慕贞嫁进了孙家成了孙中山的媳妇。

对此,孙中山无疑是极为厌恶的;他早就想中华能如西方国家一般开放和民主。可是在那个时代年轻的他还改变不了什么,所以他也只能被迫和没有任感情基础的卢慕贞结为夫妻。他们成婚还未过几个月,对婚姻不满且志高远的孙中山就离开了家乡去香港继续深造学业。而卢慕贞在他离开的日子,不但要辛苦地为他养育孩子;而且还要去照顾年老的公公婆婆。由一个不善言辞的裹脚女人来肩负起家中的重担,想想都觉得极为不容易古代推崇的贤妻良母也不过如此了。她孕有三个孩子,有孙延、孙婉两个女儿以及孙科一个儿子。

当孙中山在外为革命四处奔走的时候,卢氏则在家中照顾他已经病重的父亲。面对卧病在床的孙父,卢慕贞几乎寸步未离地在一旁侍候;一直到其离开人世的最后都还在代替孙中山细心照料。此外,擅长女红的卢慕贞每逢孙中山回家的时候,都会利用空的时间亲手为他缝制几套衣服裤袜。就连婆婆穿戴的衣物,也大多都是卢氏一手编织而成。虽然卢慕贞对于西方文化和革命意义半点不懂,但是她却是条件地全力支持丈夫的所有事业;替他打理好家中的一切事务尽力免除他的后顾之忧。

付出的汗水总会被人看到,卢慕贞为孙中山所做的一切泊新几乎都看在眼里。所以他对于卢慕贞的评价是很高的,自他表述正是因为有卢慕贞的背后支持;才使得孙中山先生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上来。一般人若是有妻如此,那可谓是夫复何求了;可惜中山先生却不是这么想,他追求的是自由婚姻以及能有共同思想的优秀美貌女子。当然了,一起相处的时间长了孙中山也渐渐知道了卢慕贞的不易。可是他内心有的仅是感动而非爱意,能对卢慕贞做的也仅是稍稍的体贴以及夫妻间相敬如宾的和睦。

当孙中山在广州领导的起义因准备不足被清廷镇压下去后,卢慕贞和孙母就面临清廷官兵的抓捕之危。而卢氏不过一介什么也不知的小脚妇人,她能逃到哪儿去。幸好清政府错把翠微村当成翠亨村,给了卢慕贞应付清军的准备时间。所以当清兵找到她们的时候,卢慕贞用四处借的银钱贿赂了贪婪的士兵。这才使得清军放了她们一马,向朝廷敷衍了事汇报村中没有孙氏亲族;卢慕贞一家至此才算是侥幸躲过这场泼天大祸。之后,卢慕贞就带着孩子和孙母几经辗转投奔孙中山之兄孙眉;离开了翠亨村这个是非之地。

标签: 民国卢慕贞

更多文章

  • 吴三桂反清若成功,历史该如何描述他的经历为其洗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吴三桂

    吴三桂起兵前,头戴方巾,身穿素服,在永历陵前,亲自酹酒,三呼再拜,恸哭不止。熟悉内情者自然会觉得吴三桂过于虚伪,但按照《吴三桂大传》一书的解释,吴三桂的眼泪并非全然不真诚,“三桂的这番举动,是对他降清后所作所为的自我否定。人往往在遭到重大挫折或失败时,才反躬自省,发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三

  • 蒋介石为何软禁张学良54年?临终前他告诉儿子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民国,蒋介石,张学良

    民国时期,张学良和蒋介石都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俩人也是好兄弟,因为有张学良的帮助,蒋介石的总统位置也坐的更稳一些。只是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就被老蒋给软禁了,直到去世都不忘叮嘱蒋经国,张学良不能放。就这样,张学良被软禁了54年,而蒋介石为何软禁张学良的原因,直到临终前,才告诉儿子。众所周知,西安事

  •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什么目的?为了切断一切反清势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闭关锁国

    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逐渐与世界脱轨,最后完全落后于西方国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时也是经过考虑的,包括朝中的一些大臣也是赞同这项议案。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也是有目的。闭关锁国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防范国内的反清势力同南洋的反清势力结合。清朝统治者是外来民族,加上后期土地兼并严重,

  • 揭秘:清朝皇帝一般说满语还是汉语?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皇帝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清朝之所以能统治中原与其汉化有关。这个王朝在东北发了财,皇帝精通满蒙汉是很平常的事。他们更常说哪种语言?事实上这件事和清朝皇帝的不同。以满语为主,少量汉语。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面对这么大的汉族,他一定有学汉语。在朝大厅里也有许多汉朝大臣。所以顺治皇帝应该

  • 光绪帝到底为什么要同意变法?戊戌变法后会实行立宪制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光绪

    光绪帝到底为什么要同意变法,实行立宪制呢?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来思考,光绪继位后,慈禧实际上才是清王朝的一把手,皇帝只是个小孩子,直到光绪十三年,这一年光绪皇帝才开始亲政,也就意味着慈禧把持朝政日子的结束。但是,慈禧对光绪的控制,却没有停止,慈禧太后通过“训政”的方式,使得

  • 民国算不算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不是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民国

    民国在大部分时间里,有一个统一的政权。不过,就算民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其实也不算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为什么这么说呢?民国是一个乱世作为一个乱世,其形态更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五代、南北朝、三国这样的时期。为什么说它很像这样的时期呢?其一,民国是割据的时代。历史上的乱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各种诸侯割

  • 嘉庆亲手赐死和珅之后,为何会说出那样客观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嘉庆,和珅

    嘉庆皇帝继位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赐死和珅,这件事他想做了很多年了,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对和珅恨之入骨,想着总有一天要除掉这个人,而他最终做到了。其实嘉庆杀和珅也不止是出于私人感情,更多的还是因为他新帝登基,但是国家财政却告急,乾隆年间虽然也有着盛世的美名,但是国库却不像表面上那样充足。毕竟乾隆才能

  • 乾隆在位六十年,为什么还是没能选出最好的接班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乾隆

    乾隆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掌权实际时间最久的皇帝。自己主动禅位,但嘉庆皇帝上位以后,他又当了几年的太上皇,说明乾隆对嘉庆还是感到不太满意,为什么乾隆在位60年还是选不出最好的接班人呢?其实乾隆能做的选择很多,但都被他自己给错过了,都说乾隆是一位痴情的皇帝,但太痴情可能会把其他事情给耽误了。皇帝选太子是一

  • 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慈禧连死前为何都要带走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慈禧,光绪

    光绪自小都被慈禧太后威慑与胁迫,他的人生经历是十分悲惨地,因为光绪的人身自由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其决定权完全掌握在慈禧的手中。那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从光绪被抱进皇宫那天起,慈禧就已经开始筹划操控光绪的阴谋。光绪的童年时光无疑是充满了绝望,没有一点欢乐可言的,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慈禧的严密监视下执行

  • 浅谈清朝政治制度:清代借用考试制度推行愚民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清朝制度

    清朝的政治制度大体沿袭明代,中央和皇权更加集中。但明朝是汉人统治,清朝是满族人统治,算是异族入侵中原,清政治治理的方式就带有了种族色彩,与以前朝代的士人政权不同,清是部族政权,多用法术而不是制度。清朝的部族政治带有浓重的种族色彩中国的政治讲职责不讲主权,以往朝代的政府大权都通过考试由读书人掌控,汉代